鹧鸪哨/我在三国教书那些年/ 第一百五十一章 简书
背景
18px
字体 夜晚 (「夜晚模式」)

第一百五十一章 简书

    全军靠右走,此举何意,关羽茫然。

    李孟羲和刘备便认真给关羽东西这个规定的好处在哪。

    大致来讲,若能让全军习惯往右走,可让调度程序简单了一半之多。

    好一会儿,关羽缓缓点头,一双丹凤目中,精芒一闪。

    此令虽然简单,但效用强大,不输于任何奇谋诡计。

    还有士兵体力问题,若是守城战,该如何安排人员轮换频次。

    关羽沉吟,“此还需依战况急缓,兵员精劣,然后分做计较。”

    关羽所想的,李孟羲也正是如此想的。

    “还有一事,甚为关键。”李孟羲眉头紧皱。

    “何事(何事)?”刘备关羽忙异口同声的问。

    “关将军,你还记得,那日晨间,于河畔练兵,当时你我研讨阵略之所得为何?”

    李孟羲问,关羽抬头望天陷入沉思。

    “有……锥阵破阵之究竟,锥阵与长蛇阵破阵优劣。

    还有地趟刀破阵,盾兵冲阵之法,重车冲阵之法,还有……”

    关羽想了半天,才终于想起,还有一个士兵抱着大竹冲阵,这一个稍有作用的战法。

    李孟羲不由摇头,“还有,可使方阵为变阵之中间阵,这一点将军好像忘了。”

    李孟羲一提醒,关羽一拍大腿,他大腿一动,座下之马就要跑,关羽拽着缰绳,安抚着马匹。

    “真是,孟羲若不提醒,某还真忘了。”关羽因差点忘了此事而懊恼。

    不说关羽了,李孟羲也发现,只隔了一日,再回想攻城守城之法,回忆起来已经有难度了。

    正应了那句话,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前边学着,后边忘了,可咋整。

    “我家老师跟我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我等日日练兵夜夜读兵书以求精进,可使每日所得记录在册,不时温习,不使或忘。关将军,可有纸笔?”李孟羲问。

    “纸张无有,有简,孟羲,去你身后,拿一青布包裹。”关羽向车后指着。

    李孟羲还未回头,砖头就打着滚了过去。

    “是债个吗?”砖头指着一个蓝布包裹,睁着大眼睛,萌哒哒的问。

    关羽他们很喜欢砖头,关羽笑了,“左边那个。”

    “债个?”

    “再左,好,对,拿给你哥哥。”李孟羲接过青布包裹,就要拆,然后想到了什么,赶忙停手,把包裹递给了关羽。

    刘备看着目露赞许。

    刚若是李孟羲不经允许就拆别个包裹,很失礼,少不得要再批评李孟羲两句。

    好在,李孟羲知道不妥,半途住手了。

    关羽探身接过青布包裹,解开之后,从一包裹的衣服之中,翻出了一卷用细麻绳缠好的竹简。

    “孟羲,接着。”关羽把竹简刨给了李孟羲,“竹简全新,未刻一字,给你了,留着写兵法吧。”

    关羽让李孟羲写兵法,说的很理所当然,要是让不知情的外人听见,还以为关羽是说胡话呢。

    李孟羲双手接过竹简,竹简有比筷子笼还粗,比碗口略细,从外看,一根根竹简杀过青了,竹片的颜色是黄颜色的。

    竹简长三十多公分,每片竹简,宽二指,薄厚如竹席,微有弧度。

    李孟羲拿到竹简,高兴的把玩了两下,抬头看了一眼关羽,迫不及待的把麻绳解开,摊开了竹简。

    竹简哗啦一声卷开,图穷匕见。

    一把小小的精致刻刀出现在竹简中。

    李孟羲拿起一字刻刀,好奇的打量着。

    “孟羲,你会写字的吧?”关羽微笑着问。

    “会啊。”李孟羲想都不想的回答。

    不会写字,上那么多学是白上了吗。

    关羽点了点头,“某练兵去了,告辞。驾!”

    关羽为了早日练出精兵,一刻不愿耽搁。

    “孟羲,我去中军照应,后军辎重队,自有人管,若有事,让骑兵告知于我。”刘备走前交待。

    “好。”李孟羲点头称是。

    “驾!”刘备一踢马腹,纵马前奔,不一会儿就消失在了视线之中。

    也只有不行军,停下来的时候,刘备关羽和李孟羲才有时间聚一起探讨兵法。

    李孟羲拿着小刻刀,跃跃欲试。

    竹简做的很用心,每一片竹简大小厚薄几乎一样,竹简表面很光滑,一点疤痕和毛刺都没有,摸起来温润如玉,手感极好。

    要刻什么呢。

    对了,得帮那个小男孩儿记着他爷爷埋葬的位置。

    “幽州河间郡文安县南路向南十里……”李孟羲低声默念了一遍。

    然后,竹简放在膝盖上,他一手按着竹简,一手刻字。

    觉得刻字好玩,第一个字,刻的就让李孟羲感到头痛,刻刀刻字需要技巧,没刻过字的李孟羲用起刻刀很生疏。

    第一个歪歪扭扭的字,好算刻完了。

    李孟羲吹去竹屑,把字左看右看,怎么看怎么丑。

    第二个州,第三个河,紧跟着的两个字都较简单。

    刻了三个字,李孟羲觉得手捏的发疼了。

    “文安县,就文安吧。”李孟羲自言自语。

    因为捏的手疼,李孟羲想少刻点字,文安县他只刻文安,向南十里,他只刻南十里。

    然后他越刻越省事。

    道,左,百,坡。

    四个字,把道左百步荒草岗这那么多信息给刻完了。

    刻完了,李孟羲念了一遍,极别扭,省略到了极致。也只有自己能看懂什么意思了。

    亲自刻了一遍竹简,李孟羲明白古人为什么用文言文写书了。

    实在是竹简太他喵的难刻了,不仅慢,而且手疼,眼也累,能一个字刻完,就绝不刻两个字。

    于是乎,物质基础,决定了上层建筑。

    在中华文化形成的关键的春秋时期,主要文字载体是竹简,依托竹简形式简练的文言文,就成了书面语言的范式。

    好不容易有了记录的工具,李孟羲决定把自己的兵法,立刻记下来。

    从最早的开始,锥阵。

    方阵可为各种阵法变换的中间阵。

    那就写为,【方,中阵】。

    当时研究,锥阵为何擅长破阵,大概是兼顾了人力投放速度和人力集中两个优点。

    便记为,【锥,投且集】

    古怪的文字组合方式,根本不符合逻辑和习惯,但李孟羲觉得自己能一眼看懂并且记录的很快。

    一个字一个字的刻着,李孟羲投入进去,废寝忘食了。

    比如攻城梯。【龟甲,方盾,方阶,左抬】。

    这几个简单的词,分别就代表了,攻城梯可上覆盾牌,用来挡箭,盾牌应该用方盾,没有死角,攻城梯的每一阶横杠,都应该是方的,防止圆形横杠让脚打滑。当到了城下,竖攻城梯之前,需要立刻把梯子上盾撇掉,应该是梯子右边的人松手,左边的人不松手抬着梯子。因为左侧的抬梯人,是用右手抬梯的,手的力量更大。

    至今为止,李孟羲学习兵法和阵略,只是见到什么就学什么,学习的点很零散,不成系统,于是记录下来但时候,也是很零散。

    刻了不知多久,李孟羲刻的手腕发酸。

    他停下了动作。

    “哥哥你在干嘛吗?”弟弟好奇的凑了过来,指着竹简问。

    “哥哥在写字啊。”

    “什么吗?”弟弟一脸的茫然。

    看着弟弟,李孟羲突然想起,弟弟四五岁了,在前世,到上学识字的时间了。

    “对了,砖头,你还不认识字的吧?”

    弟弟茫然摇头。

    “来!”李孟羲拉过弟弟,“哥哥教你识字。”

    用刻刀,一笔一划的,在一片新的竹简开头,并排刻了两个“李字”。

    然后,刻上了李孟羲三个字,和李砖,两个字。

    李孟羲手把手的教弟弟念,李孟羲,李砖。

    弟弟开心的念着自己的名字。

    他认识自己名字是什么样子了。
← 键盘左<< 上一页给书点赞目录+ 标记书签下一页 >> 键盘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