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18px
字体 夜晚 (「夜晚模式」)

第84章

    既有男子的冷毅,又有女子的慈悲。

    啊,仿佛真善美的神祗,在赞颂他内心那番合乎天理人情的好念头!

    “朕明白了,多谢尚仪。”

    张尚仪的目光越发多了一份慈柔,她又似想起什么,闲闲问道:“官家,今日堂除,榜上高第者的差遣,可算是尘埃落定了?”

    “旁人倒还好,只榜眼曾纬的定职略有坎坷。朕想来,他文章锦绣、才思犀利,可让他在祥符县做一阵县丞后,转去台谏。偏偏曾枢相执意让他去登州市舶司。”

    赵煦说到这里,淡淡冷哼:“曾公,曾子宣,他到底还是老了,气量大不如从前,儿子不过是政见与他稍有相左,他便这样不高兴。罢了,朕也不好驳他面子。”

    张尚仪淡淡“哦”一声,同情道:“官家也是不易,若不依着枢相,只怕他又疑心是章相公撺掇了官家与他作对。可惜了曾纬那棵好苗子,原本若能做个监察御史里行,确实不错。”

    赵旭听到“监察御史”四个字,蓦地又想起一桩事。

    “尚仪,宣仁太后是不是真的待你很好?”

    ……

    数日后。

    知了声声残阳里。

    姚欢跟着前头的青袍内侍,疾步往毓秀阁走。

    方才她正在收拾包袱,刘贵妃阁里的人来传口谕,说是官家和贵妃叫她过去。

    太平了好几日,眼看就要领了工钱出宫了,怎地忽然要召见?

    心怀惴惴地踏入院子,绕到后殿门口,姚欢果然见梁从政立于廊下。

    他身旁,另有两个中年妇人,虽未头戴乌纱幞头、身着靛青直裰,看起来仍有一股宫中女官的端严肃然之气。

    ===第235章

    朕帮你立个牌坊(上)===

    (因今明两日要为生计奔忙,怕影响明日一早的更新,所以昨晚写好235、236两章,今日早上发掉。明天请假。第237章后天更新。多谢大家一直支持!)

    ——————

    进得毓秀阁后殿这精致的小厅,姚欢原以为是站着给官家和贵妃回话,不想竟得了案桌下首的一张椅子坐,且有宫女给她也盛了碗汤羹。

    上座处,天子身边的刘贵妃,依然是捏着沙软绵柔的嗓子开腔,口吻却与从前大相径庭,透着温善,还带了一丝儿平易的调侃:“吃了娘子一个月的冰饮子,今日我也做一回东,请娘子尝尝我阁子里小灶间做的假江瑶蛤蜊羹。”

    言罢瞅了官家一眼,又追一句:“娘子是庖厨圣手,快品鉴品鉴,这羹,是用的什么肉来假作的江瑶和蛤蜊?”

    姚欢心道,再假,能有大美人你此刻的语气假么?我还是比较习惯你又傲又狠地让我出去站军姿的作派。

    好歹,凶得很真实。

    只是,虽谨慎地低着头,姚欢仍能感到,天子也在望着自己,她必须去捧刘贵妃那张好大的面子。

    小心翼翼地尝了汤,嚼了“江瑶柱”和“蛤蜊肉”,姚欢恭敬禀道:“回官家和贵妃,民妇猜,瑶柱是用的猪小肚切丁仿制,而蛤蜊肉,民妇实在猜不到何种鱼,能这样鲜嫩。”

    其实,假“蛤蜊肉”一入口,姚欢就吃出来,是东海小黄鱼背脊上的“蒜瓣子肉”做的。

    但她身处刘贵妃的毓秀阁,如在虎穴,神经高度紧张,立刻想到自己此世寄魂的“姚姑娘”,活动范围大概只有庆州边关和京城开封,而小黄鱼这种要从南边用“进鲜船”漕运过来的高级玩意儿,自己作为开封的底层小商贩,千万不要表现出“吃过”。

    果然,刘贵妃的笑语中露出小小的得意:“这是东南进献来的黄鱼,你吃不出来,也不奇怪……”

    赵煦打断了爱妃,对着姚欢开腔道:“姚氏,你不必拘礼。朕看你,自进来后,肩头就紧梆梆的,好像要御敌的弓箭手一般。你进宫逾月,怎么忽然与朕和贵妃生份了?”

    一阵短暂而古怪的沉默后,刘贵妃起身,婉婉道:“官家,妾去看看宝昌和皇儿。”

    张尚仪的苦劝言犹在耳:官家已是看中她了,你将说合之事放在毓秀阁里,算得对她有恩,又在官家面前显得有气量,将来她若生养了女娃娃,可是能替代你的宝昌去北边的。

    刘贵妃于是勉力遏制自己内心深处的极度厌恶,总算将属于自己的并不那么多的戏份,演完了。

    随着刘贵妃的裙摆,这厅中侍立的几个宫女,竟也像被刺猬粘走的果子一般,跟着往屋外走,走在最后的一个,自自然然地将门掩上。

    官家的内侍梁从政,则不动声色地挪到门口,神情淡漠地立好。

    赵煦在上首,微微往姚欢这边倾了倾身子。

    “你额头怎么了?可是烘胡豆烫了?”

    姚欢已然觉得屋内的气氛明显不对,听到天子的问话,愣了片刻才反应过来。

    自己在三伏天的烈日下教刘贵妃罚站过好几次,不仅晒黑了,额头还晒褪了皮,天子指的应是这个。

    “回官家,有一回在火桶边,确实凑得近了些。不妨事,快好了。”

    “以后,不用再做此事了。”

    天子的音调低下来。

    不等姚欢去揣摩他那句话的含义,赵煦直接给了答案:“朕留你在身边,封美人,可好?”

    姚欢惊愕万分。

    她顾不得面圣的规矩,倏地抬头,望向青年天子。

    我是穿错书了吗?

    怎么就毫无征兆地被皇帝看上了?

    “官家,民妇是……”

    “朕知道你曾有守贞之举,但其后桩桩件件旁的事,更是彰显节义之气,倒比河边触柱,更让朕感慨,甚至生出敬意。你出身尚可,乃沈公的族中子侄,性子质朴纯厚,若早上几年,只怕太皇太后也会喜欢你。你如今算来,可称半个军中遗孀,因此你留在宫中,朕不是给你郡君,而是直接封美人,与寻常文士家的女儿不同。这也是教士庶们知晓,西军将士在我赵煦心里的地位,绝不轻于那些进士出身的文臣。当初折家和种家的女儿,朕也是直接封的美人……”

    山西折家和陕边种家,都是世代为大宋戍守边关的武将之家。

    赵煦说得不紧不慢,颇为流畅。

    姚欢却觉得,脑子仿佛忽然被塞进了平日里烘咖啡豆的滚筒里,被突然降临的危险灼得一阵抽痛。

    天子看起来,哪里有半分寻常男子表白情意的热忱、执着、乃至微微的慌乱与期盼?

    分明就是封王分地、下诏赏赐的优越感。

    “朕是派人去与你姨母说,还是与曾枢相说,听你的意思。不过朕想来,最好是与你嫡亲的姨母来接洽,毕竟,你哪里真就算得曾府的女眷呢?况且,你与曾家之间的那段是非,难免教人闲议你在汴河边誓不从人的冲动言行,甚是古怪。”

    “对了,有一事,你莫觉得面子上过不去。你进宫前,毕竟不是待字闺中之人,此番来当差,又只有三十来日,故而,朕今日也让宫里的收生妇人过来,要给你验一验。在贵妃的阁子里,比较妥当些。你不必慌张,即使并非完璧之身,朕方才所言亦会作数,只是,若非完璧,还得让梁从政去翰林院召个太医来,给你诊脉……你,明白朕所言何指?”

    方才处于极度震惊中的姚欢,脑子抽筋,耳朵却没聋。

    赵煦后头的几句话,她渐渐明白过来。

    一股幡然醒悟的怒火,在胸中腾腾而起。

    什么意思?

    我何时点头要做你小老婆了,你们就开始验身、验孕,一副唯恐皇家血统掺了假的腔调?

    简直比后世的职场性骚扰还辱人尊严。

    皇帝,很了不起吗?

    你长了一个高耸入云的鼻梁、颇为帅气,很了不起吗?

    全天下的女人就都要对你莫名其妙甩过来的橄榄枝一把抱住?

    这与我知晓你赵煦再过四年就驾崩了没关系。

    哪怕你是那活到八十九岁的乾隆皇帝的命,我对你没感觉,也不愿委身于你。

    这与我和四郎有情,也关系不大。

    一个女子若无伴侣,就应被理所当然地、不问她心意如何地占有了?

    极权,便是这样傲慢与无知。

    在你们赵家打一阵短工挣点银钱是可以的,甚至,给折美人和种美人这样一把青春喂了政治婚姻的小姑娘们,发明几个保温杯,捯饬捯饬冰咖啡,逗逗她们开心,我也挺愿意。

    但若要我也和她们一样,困在这逼仄的牢笼里一辈子,做个混吃等死的鹦鹉,我非疯了不可。

    姚欢不由想起后世脱口秀里那句灵魂拷问——“明明那么普通,为何那么自信”。

    现在她体会到了,更深刻的拷问是:不太普通的男人,就可以那么自信了吗?

    还有什么好废话的,直接拒。

    总不至于杀头。

    姚欢稳了稳心神,小声道:“官家,民妇,还是想出宫。”

    她掂量着,话越少,应是越给最高统治者面子。

    赵煦不语,过了三四息,才听到他鼻孔里出了气。

    继而,天子轻笑一声,道:“你这话,是真心,还是害羞?”

    “民妇,想出宫。”

    “姚氏,你在宫外,其实有人吧?”

    “回官家,民妇始终独身而居。请官家,恩准民妇出宫。”

    “姚氏,你在朕眼里并非庸脂俗粉,不要行欲擒故纵的做派,可好?”

    “官家,眼看秋收在即,虾稻的收成不知如何,请官家,允民妇出宫。”

    姚欢的脑中,闪过“苏颂”和“福庆公主”的名字,但她忍住了没有说出来。

    帝王心思异于常人,若提“我是苏公门下啊”、“我救过福庆的命啊”,来求得脱困,赵煦会不会越发感到一种人情与道德的威胁?

    姚欢静静地等,祈祷青年天子将此事翻篇。

    赵煦微张着嘴,不再发问。

    ===第236章

    朕帮你立个牌坊(下)===

    (今天第二更)

    门边的梁从政,简直恨不得今日不是自己当差,也就不会见证官家“丢了面子”。

    他服侍官家多年,第一次看到,在堂堂天子面前,还有这么给脸不要脸的小娘子。

    梁从政心里头十五个水桶打水七上八下,赵煦的喉头,更是堵得慌。

    他觉得不可思议。

    凭什么被拒?

    朕难道和曾布那个不能人事的庶出孙儿一样么?

    你想守节?你四处奔波挣钱的样子,哪有半分守节的模样?

    赵煦想恼,却又意识到自己毕竟是一国之君,怎好降格为市井莽夫的气度。

    况且,眼前此妇,说来是小福庆的半个救命恩人。毕竟头上三尺有神明,自己若真的用强或降罪,神明会不会

    但不恼吧,赵煦实在咽不下这口气。

    若不是真觉得这姚氏有几分良民义士的品性风骨,自己堂堂天子,在内廷幸个妇人怎么了,何至于还正襟危坐地先与她长篇大论,最后却如门下省封驳王命一般,教她斥还了。

    一时之间,厅内像个冰窟窿似的,气氛僵冷以极。

    良久,沉思中的赵煦终于动了动身形,右手拿起银勺,搅一搅碗中的黄鱼肉。

    他的眉头渐渐舒展开来。

    “姚氏,依着律例,你这样誓不从人的贞妇,朝廷应有嘉赏。朕会诏令下去,你在开封县租佃的系官田产,免两税。你在东华门外的饭食店,免住税。你出宫后,不必太为赋税操心。”

    姚欢闻言,却丝毫没有松了口气的感觉。

    免税?

    天子思维跳跃那么大,忽出此言,莫不是后头还跟着个“但书”?

    果然,赵煦继续似笑非笑地看着她,又吩咐门边的梁从政道:“梁从政,你去准备御酒、珠冠、霞帔和匾额,送到姚娘子店里。门匾上让米元章(即米芾)写‘旌表贞妇姚氏’六个字,挂于她饭食店的门楣上,令往来士庶,皆可见之知之,仰之敬之。”

    ……

    东华门外,竹林街。

    曾纬疑心自己看错了。

    他这阵子,大热天的仍去蹴鞠,以泄心头愤懑,莫非中暑眼花了?

    但那匾额真真切切地挂着。

    曾纬跨进屋子,正面墙上“新琶客”御笔横幅下,原来养着兰花的条案上,花盆被移走了,三个乌檀木架,分别摆着御酒、珠冠和卷起来的霞帔,檀木底座中间刻有金晃晃描浓的“敕”字。

    这个时辰没什么客人,姚欢坐在墙角歇息。

    “像不像供着福禄寿?”她的下巴颏往御赐物件的方向微微抬了抬,问曾纬。

    她的脸黑黝黝的,但眸子仍然亮晶晶,看不出疲惫或恼恨的阴翳,只闪烁着些许讥讽的笑意。

    曾纬剜了几眼檀木架上的三尊玩意儿,紧锁眉头问:“不是说只是进宫当一阵差,教宫人们学会磨豆滤汁么,怎会这样?”

    姚欢起身,走上前,靠近情郎。

    情郎显然是从蹴鞠场子直接过来,青缎短衫,汗淋淋的。

    但他年轻,又每日沐浴、肌肤洁净,他还精于调香、擅于熏香,那汗的底质,便成为带了兰麝之气的水滴,热烘烘地蒸腾而起,摄人心魄。

    姚欢始终觉得,正因为自己前世也是经过情事欢爱的,所以才会被眼前这个古人迷住。

    她没有犹疑太久就对曾纬点了头,除却救命之恩、举止体贴、青史上寂寂无闻这些因素外,还有一份动力,乃是听从自己体内的雌性荷尔蒙点燃的化学反应。

    在这个时空,男子是可以大张旗鼓地谈论“性”的,便是官袍加身的士大夫,亦可在社交场合吟诵“酒力渐浓春思荡,鸳鸯绣被翻红浪”。

    女子则不同。女子必须知趣地表现出对于男性原始魅力的淡漠,对于男性忠孝才华的赞赏,对于男性权势威严的服从。

    但姚欢来自一个文化构建与此世截然不同的时代。毋庸置疑,那是一个女性可以淡定从容地去沙龙听李银河讲座的时代。

    作为一个魂穿者,她当然不会鸡血澎湃地去向土着女子讲李银河的理论,但她皮囊假象下的内心,没有质变。四郎是个对异性具有独特吸引力的男子,她作为异性,接收到了头脑给自己的信号,就会丢掉磨磨唧唧,大胆地去索求。

    尤其在此刻。

    就算她出宫后尽量心平气和地去消化一个封建帝王的斗气狭隘之举,可一旦四郎这个令她真正心动的男子出现在面前时,她的冲动亦呼啸而来,特别希望,将那份被权力碾压所带来的愤懑,通过爱人温暖有力的拥抱来化解。

    姚欢拉住了曾纬的胸前的衣襟,试图将头埋入他充斥着汗气与药香的怀中。

    曾纬却蓦地一个激灵,望了门外一眼,扶住女子的肩膀。

    “欢儿,你别哭,坐到桌边,慢慢说。”

    姚欢一愣。我没哭啊,我只是想和你亲热一下。

    在一个自己看不上的男子那里受了委屈,自然想在自己看得上的男子这里,治愈治愈!

    不过,确实,自从那块破匾挂了上去,即使在午后原本冷清的时段,偶尔也会有不知哪里冒出来的闲人,冒着酷暑站在店面的篱笆外瞻仰。

    人们总爱对事不关己的贞节牌坊感兴趣,何况那破匾上的字,是大书法家米芾写的呢!

    思及毕竟大白天,此处又俨然成了风景名胜,姚欢于是离曾纬远了些。

    二人相对坐下,曾纬的身形掩在了阴影里。

    姚欢简略地将宫中所历说完,曾纬沉默了一阵。

    沉默之下,是涌动的火山岩浆。

    他觉得自己这些时日来的沮丧,又翻了倍。

    父亲是个说一不二的人,果然堂除之议中并未改变主意。

    可官家,赵煦,你是天子,父亲一个枢密院使,你若反对他的提议,他难道还会像当初装腔作势的谏官司马光那样,准备一头碰死在政事堂?

    你赵煦一口允了,我这绍圣三年的进士高第,就要去登州吹海风。这也便罢了,没过几日,你对欢儿又作出这般促狭之举。

    但曾纬脑子胀了一阵,慢慢转念细思,却觉得,天子赵煦,实也谈不上多么刻薄寡恩。
← 键盘左<< 上一页给书点赞目录+ 标记书签下一页 >> 键盘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