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章
苏过眉头一拧,面容现了沉郁之色。不过,那份微愠,分明只是为了覆盖无奈,而非对于姚欢的怒意。
姚欢欠身道:“此话确实冒犯了,但小苏学士,在我想来,救人性命,难道不是眼下最应当虑及的吗?苏公的圣散子方,从你叔父到二兄,还有你与邵清,你们这些懂医之人,都晓得方子不对症,为何还要对苏公遮遮掩掩?”
苏过打断她:“姚娘子,家父绝非量狭之人。”
“那就与公直言。”
“不能直言,”苏过冷冷道,“当年御史李定和舒亶,欲置父亲于死地,除了诗案,还牵扯上他在杭州出任通判时以圣散子方驱瘟之事,指斥父亲如庸医般,害人无数。此乃诬陷!当年杭州初春大疫,州府出面施药,圣散子方明明救活了千余人!”
苏过说到最后一句时,口气忽然有些激越之象。
姚欢盯着苏过。
苏轼的儿子们,苏迨和苏过,她觉得,都是骨子里的儒雅之人,没有分毫虎狼鹰隼的暴躁凶戾之气。
尤其是苏过,在未被改写的历史中,今岁春初,苏轼应该被贬往海南,而苏过就是那个默默地、平静地挑起一担书,陪父亲登上海船的小儿子。
可苏过此刻的反应,已不似他寻常的温和模样,倒更像是模仿父亲苏轼受到刺激时的表现。
这位性子柔顺的孝子,从前劝阻父亲时,见过父亲霎那间失控的情景吗?
姚欢不由喟叹,人非圣贤,谁都有脆弱的一面。
即便豁达如苏轼,有些事,大约也是一道迈不过去的槛。乌台诗案的阴翳,在老人心中,似乎终究难以彻底散去。
苏过见姚欢目露惊异,愣怔无言,这好脾气的苏家三郎,陡然又有些愧意上涌。
他定了定神,缓和了口吻道:“姚娘子,邵兄办事稳妥,你应比我更清楚,也应比我更相信他,相信他自有法子,说服詹知州,换药方。”
姚欢点点头,指指苏过手中的酒坛,道:“这酒,也分我一些制药吧。小苏学士,你随苏公居于杭州时,可知晓西湖边的抱朴道院?”
“听说过,乃东晋高士葛洪炼丹之所。”
姚欢道:“葛洪还是医家,他写过一本医书,《肘后备急方》。”
数日后,一个燥热的伏天之夜刚刚过去,大清早,朝暾初起,尚未光焰炽热之际,白鹤峰苏宅,便传来急切的拍门声。
王参军黎明催马上山,来报信。
先于家中老仆起身应门的苏过,见是王参军,顿时露了惶恐之色。
王参军忙道:“小苏学士莫心焦,苏公安好,是……”
他望了一眼靠近柴房的院子,愁道:“我是来接姚娘子下山的,邵医郎他,染了瘴疠!”
……
惠州官驿门口。
姚欢跳下马车,浓重的香药气息,扑面而来,比一路行在街上时所闻到的,更为猛烈。
眼前的榕树下,支着数口大锅,咕嘟嘟地熬煮着同一种配方的草药。
盛夏季节,日晒如烤,药锅边更是热气蒸腾,但依然有抱着膀子、打颤不已的百姓,呻吟着,步履蹒跚,往药炉靠近,试图挣脱彻骨的寒冷。
州中的厢军,以及不少僧人,穿梭于病患中,递送新出炉的汤药。
“快喝,喝了发几身透汗,就好了。”
“军爷,师父,我昨日已来喝过汤剂,只缓了片刻,夜里又头痛如裂、身在冰水一般。”
姚欢在短短十来步内,就听了三四回这样的抱怨。
她瞥了一眼其中一个病人,看到他神色痛苦的面庞上,那张发了紫绀的嘴唇,触目惊心。
姚欢顾不得多看,跟着王参军,疾步踏入官驿,穿堂过院,来到驿站深处。
陈设简单的屋中,竹榻上,邵清原本颀长挺拔的身体,在被衾下蜷成了一团。
姚欢上前,见邵清双目紧闭,身子无法控制地剧烈颤抖。
与外头那些病患一样,他的双唇,也有乌紫之相,但面部症状更严重,脸色灰白,鼻翼和唇角,现出疱疹来。
不过短短十日,那个在夕阳下给予自己脉脉温情的拥抱和灼灼炽意的亲吻的健康男子,就变得虚弱萎靡、殃殃无助。
姚欢登时觉得额头仿佛咚地被狠狠捶了一记,仓惶之意袭来。
刹那晕眩后,她强令自己稳住骇异惊恐的情绪。
“静波,是我。”姚欢凑近,一边唤他的字,一边将手掌覆上他滚烫的面颊。
邵清于高烧中尚存几分神智,显然辨清出了姚欢的声音,想奋力撑开眼皮,却睁不大眼睛,只眯着,一小半瞳仁里的亮光接上了姚欢忧心如焚的注视。
他的嘴唇不停嗫嚅着:“冷,狼皮,熊皮。”
王参军难受地叹气道:“我们这里不是中原,哪里去寻裘衣褥子呐。”
一边侍候的驿卒,苦着脸,向王参军和姚欢道:“也就七八日前,邵医郎借了州府里的马,往广州打了个往返,带回几袋胡椒,过江去治疟。听说是看诊了几个将死的病人后,前日夜间,他自己也发了疫,东江那边的县丞送回州里来,詹知州和苏公交待吾等专门用小锅熬了汤方,药材都是齐活的,良姜、豆蔻、小柴胡……”
姚欢已无心听他重复圣散子方的配药,回头往门外去寻同来的苏过。
苏过刚刚将随着马车一同运来的黄花蒿汁和酒蒸胡椒汁卸在驿站院中,抱了一坛蒿汁进屋。
姚欢站起来,对苏过和王参军道:“邵医郎起病太急太恶,我只用我的蒿汁方子治他。酒蒸胡椒的方子,既是他说的,或许也来自医书。可否劳烦参军和小苏学士,将尚能行走前来吃汤剂的病患,分为三组,分别用圣散子方、蒿汁、酒蒸胡椒水医治,以观疗效。”
苏过没有犹豫地应了。
方才外头的情形,他也看得分明。
现下,无论蒿汁奏效还是酒蒸胡椒奏效,其实都是他内心所希望的。
……
夜幕降临,窗户关着,门槛和室内熏着艾草。
姚欢将自己从山上拆来的纱帐支在竹榻上,检查了一回帐中是否放进蚊子来,才端起药碗,钻进帐去,给邵清喂今日的第二碗蒿汁。
邵清仍在高烧中,靠着意志深处的吞咽指令,将蒿汁饮尽,在姚欢怀里战栗着,这一回说出的,却不是“熊皮、狼皮”,而是“这瘴疠病气,过给你,怎办”。
姚欢柔声哄他:“没有蚊子,就不会过给我,正经医书上说的,等你好了,我给你细看。”
三伏天,门窗紧闭,帐中闷热得如蒸笼,加之对于蒿汁的疗效惴惴不安,姚欢感到前额渗出的汗珠,如蚂蚁般痒痒地爬过面颊。
过了一会儿,邵清似乎睡着了,呼吸没有半昏半醒时那么急促。
姚欢也累极,俯身躺在他身边,闭目养神,让肢体放松下来,让心静下来,燥热就能退散好几分。
黑暗中,邵清忽然又嘟囔起来。
“纳纳……”
“梓吉谷尔奈梓……”
姚欢本来已经快要入睡,以为邵清叫她,倏地睁开眼睛,侧身过去,听他在说什么。
却半句都听不懂。
姚欢吓得噌地坐直上半身。
现代医学上所说的谵语?
他不会是,进入谵语的病情加重阶段了吧?
姚欢赶紧去推他。
“嗯?”没推几下,邵清应了她一声。
“你还冷么?”姚欢问,试图在黑暗中辨别他的精神状态。
“好上几分了,让我歇歇。”邵清喃喃道,又没了声音,似是重新入睡。
口齿比之前清楚多了啊,不像谵语。
姚欢狐疑地躺下。
这一回,直到她也睡着时,身边的人再没发出那些奇怪的音节。
===第313章
你是苏东坡我也不能盲从(下)===
这大半夜,姚欢睡得很浅。
有时候,恍惚听到邵清喊冷或者呻吟,她猛地惊醒,耳边只传来虽然粗重却有规律的呼吸。
她才晓得,自己是在做梦,遂又阖上眼睛。
如此断断续续,迷迷糊糊,待到窗外暗夜的浓黑,似乎被黎明微曦溶得淡了些,姚欢终于沉入酣眠。
这一睡,就睡到了辰巳之交。
一阵一阵舒缓的凉风,唤醒了她。
她睁开眼,竟是邵清在给她打扇子。
小小的葵扇,在他手里摇得歪歪扭扭,显见得摇扇的那只手上,还没几分气力。
“你热不热?”
“你冷不冷?”
两人几乎同时开口问对方。
然后就都笑了。
姚欢去细瞧邵清的面容,看到他额头鼻尖,有一层细汗。双唇上的乌紫消退了些,泛出不均匀的红晕,只是因高烧起了一层皮。
“我给你倒些水来喝。”
她刚抬起了半个身子,邵清就撇了扇子,也挣扎着起来,一把将她揽在怀里。
这时候,谁还惦记喝水。
方才,邵清醒来,体温仍不低,浑身也留着高烧余威的酸痛,但与前一日如堕入冰冷深渊、如被缚禁锢锁链相比,已算回到人间。
回到人间的邵清,转过头去,见到心爱的女子,睡得像一只小有呼噜的猫儿。她的面颊热得通红,额发与鬓发被涔涔汗水浸渍,有些纷乱地贴在皮肤上。
邵清忽然就觉得,自己比古往今来的什么神仙皇帝的,都不知快活多少倍。
他看着近在咫尺的画面,又难免既愧且喜地,想起自己在西北边军征程中的梦境。
一步步光明磊落迎来的美梦成真,才是真的甜。
不过现下,病怏怏的,莫说一晌贪欢,就算一息贪欢,亦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所以当姚欢也醒过来后,邵清更要立刻拥住她,只为让她晓得,自己不会离她越来越远,只会与她,越来越相依为命。
姚欢热得都要出痱子了,但拱在那双臂膀里,却不想挣脱。
原来他表达起爱意来,也是如此直接炽烈的。
能热炒就不凉拌。
能油炸就不清汆。
这样的瞬间,姚欢觉得,似乎时空又变得模糊了,自己与男子,都远离了现下这个讲究各种礼仪规矩的世界。
她将男子从急病的陷阱里拉了出来,一夜同榻而卧,天明相拥诉情。
这是为重获生机而水到渠成的庆贺。
那些“不可无媒无聘”、“必须端严贞静”的教条,都仿佛苍蝇蚊子,被隔在了纱帐之外。
姚欢换了个舒服一些的姿势,笑道:“看来你是好了许多,都能打扇伺候人了。”
邵清的嗓音透着虚弱,口吻却也是逗趣的:“你找的什么药方,这样灵验。我不如,拜你为师罢,你做郎中开药方,我给你打扇。”
“我救了你的命,你只回报这个?”
“你知道的,我向来嘴笨……”
“无妨,不说话,比昨夜说胡话好。”
邵清一愣,低头去看姚欢的眼睛:“我说了什么胡话?”
“你说了许多遍,纳纳,还有一串串的语句,子,谷子什么的,我半分也没听明白。”
邵清的心陡然一凛。
“纳纳”,是契丹语“母亲”的意思。
她说的“谷子”,是了,应是“梓吉谷尔奈梓”,契丹语“绳子绑我”的意思。
尘封十几年的往事,他竟然在昨夜昏睡中,又念叨了出来。
“母亲,母亲……”是他当年还是个孩子时的呼救。
“他们用绳子绑了我”是他被养父救下时,说的第一句话。
姚欢明显感到邵清陷入沉思,抬头看他:“怎么了?”
邵清忙掩饰情绪,作了正色道:“在想我前日起病后的症状,好与你的方子,一同写下来。昨日朦朦胧胧间,听你与苏三郎说,蒿汁?”
姚欢拍拍他的臂膀:“让我起来,你是该吃第三遍药了。”
邵清放开她。
姚欢下了竹榻,先倒了一碗昨日煮过的井水给他漱口,然后滗出一盏蒿汁递到他嘴边。
邵清先皱了皱眉:“我煎过那么多药,还头一次闻到,如此臭烘烘的药材。昨日想来真是病得狠了,五识俱损,竟没觉得。”
姚欢嗔道:“是治病,又不是熏香,管它好不好闻。若不是用酒来糅渍,更臭呢。这个叫黄花蒿,罗浮山上就有不少,野地里疯长。”
邵清往嘴里灌了蒿汁,忍住打恶心的冲动,认真道:“这方子,你怎晓得?”
姚欢正好演练自己的对外说辞:“我外祖家不是在钱塘人嘛。东晋的葛洪,在西湖边修炼,留给后人一本《肘后备急方》。我母亲少时,进过沈氏族学,识得字,见过那医书后,记了几段话,有治霍乱的,有治寒热疟症的。治寒热疟症,便是用的黄花蒿汁。”
邵清凝眸思忖,叹道:“身为郎中,我竟不知此书。只在去岁入国子监医科后见过的前朝医方中,有胡椒与酒熬汁治疟的,且是外涂。药材既贵,外服效用应也不如内服。”
姚欢心道,岂止是贵,站在现代医药研究事后诸葛亮的角度看,胡椒根本对于疟原虫不起抑制效果,用胡椒能治好的所谓“疟症”,只怕并非后世的疟疾、而是本身能自愈的病毒性感冒吧。
她正默默嘀咕着,门外传来驿卒恭敬的探问:“姚娘子,小苏学士来问,邵医郎可有起色?”
姚欢去开了门,苏过正站在院中,脸上带着明显熬夜的倦容。
姚欢忙将他让进屋中。
苏过一眼瞧出邵清明显好转之象,也不多行虚礼,直言不讳道:“酒蒸胡椒,退热甚佳,但病患夜间又打起摆子来。灌了花黄蒿汁的几个,方才我去看了,如邵兄一般,显见得有好转。辰时中,我已去府衙禀了詹知州,求他遣厢军,四处去砍黄花蒿。”
姚欢轻轻松了一口气,稍作迟疑后,问苏过:“苏公呢?”
“父亲在东江那边的县,詹知州已派王参军渡江去知会他。”
……
接下来的几日,惠州的空气中,交织着黄花蒿的臭味与蒸酒的醇味。
各位南国郎中们的药方医理知识,得到了一次刷新,原来并不是所有的草药,都是靠煎、靠煮而得。
冷酒乃至冷水渍绞的黄花蒿汁,灌入蜂拥来求治的病患口中。
在现代,高纯度的青蒿素,用于治疗疟疾时,即使是成年的恶性疟疾患者,首次口腔给药的剂量,也不过是1克。
但在没有乙醚提取的此世,一碗黄花蒿汁里,抑制疟原虫活性的青蒿素,究竟有几何,哪里能够量化。
众人只得不停地备蒿、晒叶、绞取,对那些重症患者加大剂量。
姚欢又托言葛洪之口,将疟疾的原理说了。
官员、郎中与百姓们,对蚊子里带着毒虫,倒没太大的理解困难,这不就好比,蛇信子里带毒液嘛,那就两个办法——熏蚊子,躲蚊子。
一时间,莫说民宅里家家挂起纱帐,便是府衙中办文的书吏们,也让自家娘子缝了纱帘子,带到公廨支起来,坐在里头抄抄写写,安心不少。
邵清连着喝了三日蒿汁,烧和紫绀都退了,鼻翼边的疱疹也开始结痂。
晌午时分,他正和姚欢、苏过在院中捋黄花蒿的叶子,驿卒匆匆进来禀报:“苏公从江东回来了,在榕树下看僧人们绞渍蒿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