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章
加上它挖的都是个头大,品相好的,刚一摆出来就有不少人过来围观。“小姑娘,你这冬笋看着不错,你打算卖多少钱一斤?”
“哎哟,这笋子看着可真水灵,我吃了这么多年的冬笋就好这一口!”
“这绝对是我见过的品质最好的冬笋,今天就要买几个带回家去,晚上吃一顿好的。”
姜晚还没来得及说话,就有人对这些冬笋赞不绝口。
姜晚摆摊之前没有询问冬笋的价钱,她也不知道卖多少钱一斤合适。
但是姜晚一直都知道一个定价的原则,冬笋只有冬天才有,因此本质上属于稀缺的食材。
加上这只小猴子从深山老林挖出来的野冬笋,吃起来格外脆嫩。
根据她以前的印象,普通冬笋一般是肉价的2~3倍。
现在肉是1块2一斤,所以这些冬笋的定价可以在2块4至3块6之间。
理论上定这个价格没有错,但是姜晚心里还是有些忐忑。
程锦年说过,镇上的人跟村里的人不一样。
镇上的人有正式的工作,他们每个月有固定的工资,加上很多人的单位好,又是给他们分福利房又是让他们免费看病。
这时候的工人应该是全世界最幸福的人。
他们没有生活的压力,花钱的时候也不会束手束脚。
只要卖的东西品质上乘,让他们觉得物超所值,就可以尽情的开价。
姜晚一开始怕被别人喷,也不敢把价格开得太高。
“三,三块钱一斤。”
老房子里放着一杆老式小秤,姜晚这次为了方便做生意特意带过来了。
她确实用手一掂量就能知道东西的重量,但她知道不代表别人相信。
所以还是要拿着小秤做做表面功夫,糊弄糊弄别人。
姜晚说完三块之后,人群当中半天没有反应。
姜晚心里有些慌,她生怕自已说错了话,到时候围观的人全跑了她就成了个笑话。
不过她也在心里安慰自已,要是因为定价太贵没人购买,她就拿着东西立刻换个地方。
反正镇上像这样的街有好几条,最多就是别的街人流量没这么多罢了。
姜晚心中还在忐忑,人群中顿时爆发出一阵欢呼。
“3块!这么好的冬笋竟然只要3块?赶紧给我称两斤吧!”
“我也觉得这个价钱挺合适的,这次的冬笋品质好我要三斤!”
“你们可悠着点,别把冬笋全部抢光了,记得给我留点。”
一群人蹲下来开始在笋堆里寻找自已想要的冬笋。
这些笋子个头都不小,乍一眼看过去还很匀称。
不仅如此笋子的外皮都被一层薄薄的黄泥巴包裹着,露出来的笋皮金黄金黄的。
这些笋子随便拿在手上捏一捏,给人的感觉就是硬邦邦的,很新鲜。
要知道前段时间有人在附近卖笋子,笋皮上面还泥巴又多,表皮还干枯开裂。
那笋根稍微掐一掐,真是老的掐不动。
这种笋子买回去估计得削掉一大截,就这样还要卖两块五一斤。
谁要是买了那些笋子,那可真是正宗的冤大头。
都说一分钱一分货,这些笋子虽然贵了五毛钱一斤,但两者之间的品质天差地别。
有了之前的强烈对比,大家当然知道什么是好货什么是孬货,更知道该怎么选择。
第178章
热脸贴冷屁股也愿意
两大筐笋子摆出去,加起来50多斤。
姜晚一开始只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根本没想过三个小时就能全部卖完。
52斤笋子,前面50斤都是按三块钱一斤卖的,一起赚了150块钱。
剩下的两斤笋子都是被别人挑剩下的,姜晚直接2块5一斤卖了,赚了五块钱。
所有的选择加起来一次性赚了155块。
东西虽然是姜晚卖的,但功劳却是小猴子的。
姜晚卖完东西收起摊位,她又去别人的摊位上瞧了瞧。
姜晚看到新鲜的猪肉和排骨都买了些,又买了些青菜和蘑菇。
可惜的是冬天水果的种类不多,能够选择的太少。
姜晚看到苹果还算不错一口气买了十斤,苹果和香蕉都是小猴子最喜欢吃的食物。
小猴子这次立了大功,姜晚对它也不会吝啬。
她又买了两个柚子和一些冬枣。
姜晚原本都打算回去了又看到有卖鸡蛋的,除了肉以外鸡蛋就是最补的东西。
姜晚买齐的物品装在一起,没想到竟然也装了一箩筐。
她从来的那条巷子经过,出来的时候手上的东西已经放进了空间。
她回去的时候要路过邮局,那条路是她的必经之路。
姜晚之前问了一次没得到结果,眼下已经走到邮局门口。
换做一般的人刚刚经受了这么大的失望,这时候估计已经扛不住直接扭头就走。
姜晚的想法却不一样,她下山一趟不容易,来都来了不去问问怎么行?
“同志,请帮我看一下有姜晚的信吗?”
在邮局柜台干活的还是之前那位大姐。
她原本正准备答复,一抬头看到是姜晚,顿时又有几分不耐烦了。
“你之前不是刚来过吗?我不是帮你查看过两次了吗?”
“姜晚姜晚,我都说了没有,你怎么还要过来问呢?”
大姐的眉头拧成一个川字,她一天的工作原本就够累了,遇到这种给她找事,增加她工作量的人她就很烦。
她也知道这原本就是她的工作,她不应该这个态度。
但她就是控制不住,心里嫌弃的不行。
大姐的声音越来越大,她烦躁的在一堆信件里面翻来翻去。
直到最靠边的一个大信封啪的一声掉在地上。
姜晚走上前去弯腰捡了起来,她准备还回去的时候在上面看到了自已的名字。
她看着信封上简单的三个字,惊讶的保持着之前的姿势。
大姐看她半天没把东西拿回来顿时又怒了。
“捡起来了就赶紧还给我,你知不知道什么是隐私?又不是你的信件你看什么看?”
大姐粗暴的把信件抽了回去,拿到面前时才一脸愕然的看到。
姜晚(收)。
姜晚重新从她手上把信件抽了回去,笑着对她说道。
“这还真是给我的信,谢谢你丢出来给我。”
说是信其实是个大型文件袋,里面装着的是姜晚投稿的杂志社新一期出版的杂志。
大姐看着姜晚脸上的笑脸,脸上的表情比吞了只苍蝇还让她难受。
偏偏这时候是她理亏,顿时老实的连个屁都不敢放。
“既然是你的信那就签,签收一下吧。”
姜晚眼睛望过来的时候大姐把头扭到一边。
“好。”
姜晚在签收单上端正的写上自已的名字。
她写的一手漂亮的小楷,简单的两个字看着清丽娟秀。
“这字写的挺不错的,你应该是知识分子吧?”
大姐看了她的签名,突然就变得极为亲切。
不仅脸上有了笑容,话里话外还带着欣赏。
她想起刚刚姜晚寄过来的那些稿子,寄件地址都是全国各地知名的报社和杂志社。
稍稍一分析她就发现,面前的小姑娘比她想象中的厉害多了。
想起自已刚刚对她的呵斥,她顿时一张老脸都臊红了。
“目前还不算,以后不好说。”
姜晚回答的模棱两可,对待大姐的态度不冷不热。
“我看你字写的这么好,以后肯定大有可为。”
要知道现在这个年代写字写的好的人很少,写的这么好的人更少。
像一些机关单位,写字写的好的可以帮领导写报告写材料,甚至出黑板报,帮领导代签名都有可能。
面前的小姑娘不仅字写的好,还一次性给这么多杂志社投稿。
这要是说没点能力,说出去谁都不信。
大姐这辈子最佩服的就是文化人了,对他们也另眼相待。
也因此看在文化人的面子上,不管姜晚对她的态度多冷淡,大姐就是愿意热脸贴她的冷屁股。
“谢谢夸奖。”
姜晚微微一笑,原本不想搭理她,但转念一想这个人之后可能还用得上。
至少她写稿投稿的事情可以让这位大姐帮她保密。
往后不管谁来打听她的事情都说不知道,不清楚。
虽然对她来说只是简单的一句话,但关键时刻可以让姜晚避免不少麻烦。
“大姐,我脸皮薄,目前写稿子也没写出成绩,我不想让认识的亲戚朋友知道这件事情。”
“如果后续有人来邮局问我的情况,能不能麻烦你说一句不知道?”
大姐想到自已刚刚对姜晚的态度,现在看到她对自已说话小心翼翼的样子,她顿时心中动容。
“当然可以,以后你的信件你的信息只有你本人过来我才会拿出来。”
“我会把这件事情跟我交接班的同事说一下,以后啊,我们邮局没人会泄密你的情况。”
“其实写稿子不是一件好事吗?多少文化人想写都写不出来,你写出来的稿子能得到回音,本身就是一种成功啊!”
大姐忍不住感叹了一句,其实她年轻的时候也想过在报纸上投点稿子。
但每次笔拿到手上就不知道写什么了,她经常是在草稿纸上写写画画,就是一个有用的字都写不出来。
现在看到姜晚这么厉害,她心生羡慕的同时也有点佩服。
要是她年轻的时候能这么坚持,也有这个能耐就好了,就不至于现在还在这里了。
“谢谢大姐。”
姜晚微笑着点了点头,但却没有回答她的问题。
大姐看她走远了,无奈的摇了摇头,嘴里感叹了一句。
“现在的年轻人啊想法就是多,我这种老年人是看不明白咯。”
第179章
准没好事
姜晚离开了邮局,她怀着激动的心颤抖的手撕开了信封外壳。
映入眼帘的先是一本杂志,是姜晚最喜欢的海市《故事集》。
《故事集》15号出上半月刊,30号以后出下半月刊,报亭和卖报纸的地方都有销售。
里面收录了各种民间故事,销量非常火爆。
《故事集》审稿严格,里面的故事文笔优美,寓意丰富,是目前来说全国发行量极大的杂志社。
姜晚没想到她等待了这么久,竟然是她认为难度最大《故事集》率先有了回音。
姜晚拿着手上最新的杂志,整个人感觉像在做梦一样,走路的时候脚底下还带着飘。
她把新一期的杂志抱在怀里,又抽出了里面的信。
激动的心,颤抖的手拆开了信封,一张薄薄的信纸出现在眼前。
信纸上的字是打印的,内容非常官方。
“亲爱的作者姜晚你好,你写的民间小故事《另类的婆婆》已经被《故事集》杂志社收录……”
这些相似的内容姜晚以前也在别的杂志社收到过。
虽然千篇一律,但是她写的小故事确确实实被《故事集》收录了。
除了杂志和信件以外,里面还放着一张取款通知单。
取款通知单上面清楚的写着她的名字,汇款人的信息,还有邮政盖的印章。
姜晚这次投过去的稿子大约有2500字,竟然得到了50块钱的稿费。
她重生之前写的稿子质量不高,录取率极低。
一般情况下是千字5~15块,即便是这样,千字15她也只拿过一次。
这一次《故事集》直接给她定价千字20元,这就说明从这篇稿子开始,她的写作水平有了质的提升。
姜晚把取款单捏在手里,很快就收进了空间。
回去的路上她双手捧着故事集,脸上带着灿烂的笑。
今天出去一趟直接收入200多块,以后再也不用过苦哈哈的日子。
姜晚有钱了,第一件事就是去供销社买了两罐婴儿奶粉,还有一些生活用品。
分家的时候家里连个热水瓶都没有,平时想喝点热水都得临时烧,这一点上非常麻烦。
热水瓶不便宜,但她现在拿得出钱自然也不在意这些细节。
上辈子她因为把所有的钱都花在了魏明香和几个侄子侄女的身上,虽然也赚了些钱但日子过得紧巴巴的。
她舍不得为自已买一件衣服,到临死之前都没穿过一件新衣服。
每次她的衣服都是缝缝补补,实在穿不了的时候魏明香才会给她拿件旧衣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