鹧鸪哨/孙子思想哲学/ 良心推荐 第199章
背景
18px
字体 夜晚 (「夜晚模式」)

良心推荐 第199章

    着眼于以我军的士气旺盛、体力充沛去对付敌军的士气沮丧、兵疲马倦,从而形成对敌的有利态势。

    例如三国时吴蜀夷陵之战,吴将陆逊就深晓西治之法以蓄势、造势。

    蜀军东进时,他采取了“避其锐气”的治气之法,后退一步,坚守不战;蜀军在平地立营挑战时,他采取了“以静待哗”的治心之法,识破了蜀军的诡计;当蜀军舍舟就步,处处结营时,他采取了“以逸待劳”的治力之法,迫使蜀军兵疲意沮,计不复生;当蜀军连营立屯,固守要害时,他采取了治变之法,先试攻一营,从而掌握了利用火攻的破敌之术。

    反攻开始后,史书形容说“一尔势成”,意思是说一下就造成了有利的作战态势。

    从对己而言,在孙子看来,只要使士兵处于一种危迫之势的地位,就能使之不容或己,势不由人,人自为战,怯者不得不勇,弱者不得不强。

    孙子这一诱迫士兵处于危难境地以造成锐势的主张,集中反映在《九地》篇中。

    且看他的愚兵、诱兵之论,他说:“帅与之期,如登高而去其梯;帅与之深入诸侯之地,而发其机,若驱群羊,驱而往驱而来,莫知所之。

    聚三军之众,投之于险,此将军之事也。”

    他认为,把士兵陷于危亡之地,就可以自然形成“不修而戒,不求而得,不约而亲,不令而信”的共同对敌(“士人尽力”)的战场形势。

    孙武对自己的愚兵政策毫不掩饰,他说,一支部队在战场上协同得好,就好像常山之蛇一样,“击其首则尾至,击其尾则首至,击其中则首尾皆至”。

    即使是视如寇仇的吴越两国士兵,在特定条件下,也可以使他们像常山之蛇一样互相策应,携起手来,一致对敌。

    这个特定条件就是迫使他们处于“不得己也”的地步,比如“同舟共济而遇风”,为了活命,只好暂时舍弃前嫌,共同战胜风浪。

    战史上,运用孙子“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而取
← 键盘左<< 上一页给书点赞目录+ 标记书签下一页 >> 键盘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