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气小说 第207章
及中国古典军事学说中最重要的军事哲学范畴和最关键的军事理论思想。从《孙子》一书中可以看到,虚实的各种状态及其它们之间的差别,是虚实概念的丰富内容,其范围十分广泛。
除以上我们所说的诸多虚实状态以外,各家都有不同的概括和划分。
《武经七书汇解》沈友说:“虚者,怯、弱、乱、饥、劳、寡、不虞也;实者,勇、强、治、饱、佚、众、有备也。”
在中国古代兵法中,有许多兵书把虚实和阴阳结合起来,并认为“阳”为“实”,“阴”为“虚”。
其实,虚实还包括以上所说的“锐”与“钝”,“速”与“缓”,“有余”与“不足”,“知”与“不知”,“知多”与“知少”,“智”与“愚”,“静”与“哗”,“治”与“乱”,“亲”与“离”,“优”与“劣”,“仁”与“暴”?
“无”与“有”,“易”与“险”,“明”与“暗”,“轻”与“重”,“贫”与“富”,“精”与“粗”,“纯”与“杂”,“专”与“分”,“练”与“不练”,“能”与“不能”,“有道”与“无道”等等。
这些虚实状态是从不同方面,不同层次,不同角度对敌我双方各种力量因素比较认识的结果。
“有道”与“无道”,“明”与“暗”,“仁”与“暴”,“亲”与“离”等,是从战略角度和政治要素上观察敌我“虚实”状态后的比较认识结果,它是战略上认识敌我力量对比的一些重要方面和条件,也是敌我在政治上的虚实、强弱对比,即《孙子》“五事”中的第一条“道”。
“贫”与“富”,“有余”与“不足”,“优”与“劣”,“精”与“粗”等,可以看作是从经济条件上观察敌我虚实状态后的比较认识结果,它用经济的眼光,从物质基础的雄厚与薄弱,武器装备的优劣精粗等方面来衡量一支军队的实力,深察其虚实、强弱的状况。
“锐”与“钝”,“速”与“缓”,“静”与“哗”,“治”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