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推荐 第217章
,我们学习和研究《孙子》,正需要借鉴孙子在人才问题上的远见卓识,为迎接下个世纪的挑战而超前培养和造就一大批优秀的政治、军事人才。一、《孙子》关于将帅的品德修养的基本原则孙子关于将帅的品德修养的基本原则,不外乎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正确处理君将关系。
在《孙子》中,没有“忠”、更没有“忠君”这样的概念,这不是孙子的疏忽,而是当时社会背景的反映。
“忠”字在春秋时代的先哲著作中不是没有出现,《论语》就多次谈到“忠”。
孔子谈“忠”着重在强调处理一般的人际关系时,要尽心竭力,主张要“与人忠”(《论语·子路》),反对“为人谋而不忠”(《论语·学而》)。
至于在君臣关系上谈“忠”,也是有前提的:“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论语·八佾》),臣子忠君是以君主礼臣为条件的。
孙武子论述君将关系不谈忠与不忠,这并不是说君与将之间不存在任何矛盾。
孙子认为,君将关系中的关键问题是将帅有没有机动指挥权的问题,而不是军队领导权的问题。
孙子的观点十分明确,关于军队领导权问题,他认为是“将受命于君”(《军争》);关于战争胜负问题,他主张“惟民是保,而利合于主”(《地形》)。
“利合于主”就是“利合于君”,对国君负责。
在这样的前提条件下,孙子主张,机断指挥权要由将帅掌握,国君不得干预。
他明确指出,“不知三军之不可以进而谓之进,不知三军之不可以退而谓之退”,“不知三军之事而司三军之政”,“不知三军之权而司三军之任”(《谋攻》)是国君为患军队的三个表现。
这三个表现,一是瞎指挥——不了解军情而擅自指挥军队的进退攻守;二是瞎管理——不了解军队的情况和特点,所谓“国容不入军,军容不入国”,而用治国的方法治军;三是瞎监督——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