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18px
字体 夜晚 (「夜晚模式」)

热门推荐 第558章

    许疏桐迟庭森_

    两年后。

    1959年5月,伊木然地区,建设农场。

    辽阔的伊木然草原上,目光所及的远处是巍峨连绵的雪山。

    建设渠的河水开始化冻,沿着建设渠渠岸,是一块块田地,划分为菜地、农田和果园。

    建设农场的全体职工基本都在地里忙活,垦荒和种植同时进行着。

    建设渠将建设农场一分为二,人口聚集在左岸,场部、托儿所、学校、卫生队、商店、种子库、加工连、机械修配厂……都集中在这一块。

    而许疏桐一行人所在之处,便是右岸的开垦区。

    由南而去是尚未开垦的荒原,更远望去,便能看见正在抽出新叶的防风林,再南方去,就是“出去便进不来”的大沙漠。

    两个月前,在边疆北部巡讲两年的教师团决定在建设农场歇脚,也加入了这里的建造。

    两年的走走停停,一行人竟也从努尔市到了边疆的边境线上的伊木然地区,四国交界之处。

    农场初建,正是缺乏人和人才的时候,教师团被自然而然地接纳了。

    “惠安,你的腿还好吗?需不需要帮忙?”

    问许疏桐的人是教师团的队长,岑南渡。

    动手能力很强,脑子也好,可以说队伍里如果没有他,可能都要在北疆全军覆没了。

    戴着副黑框眼镜,人长得精神又硬朗,明明都是风里来雨里去,他却格外白皙一些。

    这人是沪市的大学生,后来随父母援疆,又很有先见之明地组织了巡讲的教师团。

    两年来,他从不介意当众表达对许疏桐的关心。

    她摇摇头,说:“不用,反正都是蹲着,腿不碍事。”3

    她的腿可能是用得多,无形中在慢慢康复。

    走路还有些跛,但也不会一有什么动作就感到疼痛了。

    两个春夏秋冬以来,他们走过了数个没被汉语普及的地方。

    路途漫长,有些地方通了公路,十来个人就搭着大巴车,或是遇上的农户家的小卡车,而有些偏僻的
← 键盘左<< 上一页给书点赞目录+ 标记书签下一页 >> 键盘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