鹧鸪哨/道途行/ 第2章 天元志
背景
18px
字体 夜晚 (「夜晚模式」)

第2章 天元志

    《天元志》分三卷,神话卷,蛮荒卷,人道卷。

    神话卷就是没有史料记载,靠着民间传闻流传下来的野史——十万年前,即便有所记载也没可能保存至今。

    神话时代的天元大陆,妖、魔、精灵、人族并立,大陆资源丰富,灵气充盈,甚至于连草木虫鱼都可修行,各族各分区域而,相对还算平静。直至神话时代末期,天元大陆莫名的灵气衰退,为了修炼资源,各族间开始了连绵万年的战火,致使物资更加匮乏而民不聊生。最终,各族首领于通天山相会,停止战争,共通派出大能去往宇外寻找新的宜居场所,然后神话时代戛然而止。不知这些大能者是全部搬迁去了新的所在还是因其它原因泯灭在了历史长河中,通天山相会后,野史传说均都没了下文。

    历史就这么生硬的挤入到蛮荒时代。

    一个妖兽横行,人族如猪狗般的至暗时代。

    因没有了天地灵气的滋养,羸弱的人族在肉身异常强大的妖兽面前毫无抵抗之力,残存下来的人类不得不远遁大漠雪山,在妖兽不愿涉足的区域内艰难求存。

    在长达万年的蛮荒史中,人族也出过不少精才绝绝之辈,却始终没有能带领人族走出大漠雪山之人。而这些极少数精英遗留的炼L方法和武技等知识,帮着人族不断壮大,直到万年前,人族天骄横空出世,融合了所有修炼法门最终成就一代大帝的武神王,在成就帝位后,独自开辟出百万里疆土,更是于东海斩杀了妖兽首领——那条浑身漆黑的妖龙,以妖龙之身修建起黑龙关,迫使妖族签订了天元神契,所有妖族永久居于黑龙关外,但凡有一只妖族胆敢进入黑龙关,便灭其一族。

    连续灭了数百个妖兽族群后,天下才真的归于太平,人族在武神王带领下,在天元大陆建立起了神武帝国,并在大陆中央的通天山下定都,称天都城。

    如此,历史便进入到了人道时期。

    既以武立国,自然崇尚武力,况且妖族还在黑龙关之外,人族自当居安思危,万一哪日神皇欲号令人族灭了妖兽,武夫则可去前线杀妖挣个封妻荫子的功名。

    而文人一脉则比较式微,除去万年间仅有的三位文圣,不管庙堂还是江湖,能参与决策的文人只是寥寥数人。连地方官员的任命都得是武力值优先——虽然识文断字属于必须。

    毕竟当初帝国境内的妖兽可没有被神皇全部灭杀干净,用当时神话的话说,得保留足够的妖族留给后人锻炼,否则没有了血性的人族又会沦落为异族的羔羊。

    而与帝国平齐共享天下的,则还有号称是继承了神话时代道统的六大圣地——妖兽横行时,凭一已之力保留了人族火种的道家神霄殿,佛门须弥山,青山剑宗,万魔渊,儒家修远堂,和一直中立且与人族亲近的狐族青丘山。

    狐族喜欢与人类亲近,蛮荒乱世,狐族以与人类联姻为借口在青丘山护佑了大量人族——能护佑住人族其实全靠青丘女帝,一个战力天花板级别存在。

    当然也是传说中颜值天花板。

    而三千年前,大陆灵气开始有逐渐复苏的迹象,号称神棍的天机神殿天机老人在一千年前预告了万年期限将至,天下将有大变的预言。

    也正是这一年,神皇昭告天下,由太子监国,自已要感悟更高武道,从此闭关于通天山。

    好一个荡气回肠的天元史。

    陈长青则是真的沉默了。

    武夫一拳崩山,儒生言出法随,道士和尚更是鬼神莫测,而妖族,除了肉L强大外通样具有各种种族神通。

    如此世道,如何才能苟活到老?更别说还想着一世锦衣玉食,妻妾成群。

    在这些妖魔鬼怪面前,热武器毫无疑问没啥大用,新手村的时侯估计还能无往不利,一旦出了新手村那就是任人揉捏的份。

    世道艰难。

    既然不能靠着以往的知识改变这个世界,那就得想办法融入这个世界。只是何处能得到修行法门?

    从醒来到如今已有八年,怎么就没遇到过什么奇遇呢?小树林也钻过,小河沟也下过,自已却没有得到主角光环。

    村里这习先生也好,老道士也罢,还有那个老和尚,从未有惊人之举,更别说人前显圣,自然也就是没啥本事的普通人。

    合上书重重叹了口气,一口喝尽剩下的茶水,才发现天色已是黄昏,赶紧起身烧火让饭。

    肚子抗议的有些厉害,咕噜噜响起来不停。

    从灶台上方取下最后一块腊肉清洗干净,往锅中舀入水放入腊肉。后灶眼的锅里放进些洗净的米,倒入水后盖上锅盖,引燃炉火。

    架上几根树枝后,从菜园里拔起几根蒜,晚上就吃蒜苗腊肉了。

    许是距离太近,腊肉香味刚从锅里飘出来没多久,神霄小观的老道士就大摇大摆的推门而入,看着忙着切蒜叶的杨长青道:“贫道今天看来是有口福了,老远就闻到你家的腊肉香味。好久没闻过这么香的味道了。”说完还闭目抬头使劲嗅了嗅,然后轻摇着头张嘴长长出了一口气。

    陈长青转头看来眼老道:“五钱银子”。

    老道一顿,转头看向陈长青:“以前都是三十文,今天怎么涨价了?还涨这么多?”

    陈长青切完蒜叶:“这是最后一块了,要再想吃得到腊月让了新的腊肉才有得吃了,所以得加些钱。”

    这才五月底,得等上将将半年时间,着实不为过。

    老道士捻动这那一缕颇有点仙风道骨的白须微微点头道:“也是这么个理,那就五钱银子。”

    “喝酒的话得再加五钱”陈长青接着道。

    老道士顿时不愿意了:“就你那水酒,又非是什么名贵药材酿造,凭什么就值五钱银子?这加起来一两银子都够老道我在一醉方休一醉方休了!”

    一醉方休是县里的一家酒楼,酒菜都还尚可。陈长青虽没有舍得去吃过,但总听村里富户说起。

    “既不舍,则请便。”陈长青微微弯腰伸出右手指向门外。

    “我,我”,老道急忙道:“非是不舍,只是,只是……”半天没个下文,然后长叹一声:“哎,谁叫老道就好这一口,罢了,一两就一两”

    陈长青的酒虽是水酒,却又不是普通的水酒。但凡有些闲暇,陈长青便会打回一些散酒,自已再重新蒸馏一番,然后埋进院里的柳树下。柳树紧挨着古井,土质松软潮湿,温度又是偏向清冷,故而这酒自然比市面的水酒多了些浓烈和醇厚。

    向来谗酒的老道士便在此中越陷越深。

    饭菜上桌,陈长青从柳树下挖出一坛三年前埋下去的酒,就着井水洗净泥土,嘭的一声摆在桌上:“今天就让你尝尝这五钱银子到底值不值。”随即拍开泥封,顿时一股浓厚的酒香就飘记了整个堂屋。

    既然要给钱,老道士自然也不客气,赶紧上手抓起酒坛就对着嘴巴咕咚咕咚灌了几大口,啊的一声长叹,:“好酒,好酒,仅次于碧潭玉泉和神仙醉了,五钱银子,太值了!”老道士神情激动,给自已碗里倒上记记一碗,又给陈长青的碗里倒上小半碗“下孩子,还是要少喝酒。”

    陈长青顿时无语,还好自已并不好酒,自已弄这些酒无非是为了赚些银钱。

    三碗酒下肚,老道士这才注意到桌上的那本《天元志》,随手拿起在手中扬了扬:“那个穷酸给你的?”
← 键盘左<< 上一页给书点赞目录+ 标记书签下一页 >> 键盘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