鹧鸪哨/北大教授推荐书单的小说免费阅读全文无弹窗/ 北大教授推荐书单爆款热文 第32章
背景
18px
字体 夜晚 (「夜晚模式」)

北大教授推荐书单爆款热文 第32章

    从生物学角度理解心智活动与脑疾病在《我们时代的神经与精神疾病》一书中,身兼神经科学家和精神科医生双重职业身份的埃里克.坎德尔为我们解释了精神疾病“污名化”的由来,他综合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两大领域的知识,从生物学角度来探索人的脑部疾病。

    1790年,法国医生菲力普.皮内尔就指出,精神障碍不是道德败坏而是医学疾病,精神病学应当被视为医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而20世纪德国精神病学家埃米尔.克雷佩林认为所有的心理疾病都存在生物性根源,即遗传基础。

    科学家们敏锐地意识到语言这样复杂的心理功能并不定位于大脑的单个区域,而是涉及多个连接的脑区,大脑中有特殊的神经环路,由此诞生了关于神经系统的三大定理:神经学学说、离子假说以及突触传递的化学理论。

    随着时代的发展,20世纪末涌现的新心智科学建立在“所有的心理障碍都是大脑障碍”的理念基础上,通过遗传学、脑成像技术、动物模型这三大科学进展,深入探究不同脑疾病的生物学影响因素并借此探索更高效的疗法。

    新心智科学不再只关注抑郁症、双相情感障碍情绪变化的表象,而是通过生物学的方式去解读大脑中影响情绪及思维的关键所在。

    抑郁症和双相情感障碍在发展前期是可逆的,另一些脑疾病如孤独症、精神分裂症、阿兹海默症等则涉及脑损伤与先天发育不良,往往难以逆转。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大脑中的突触将会得到修剪,以形成流线型的、高效的神经环路,而孤独症青少年的大脑里有太多突触,与精神分裂症患者恰恰相反。

    精神分裂症伴随着突触修剪过度,突触连接过少,无法形成强大的神经环路来支撑工作记忆等其他复杂的认知功能。

    令人惊异的是,涉及大脑记忆功能缺陷的阿尔茨海默病和运动障碍的帕金森病、亨廷顿病都是由于蛋白质折叠错误造成的。

    这些疾病和其他神经退行
← 键盘左<< 上一页给书点赞目录+ 标记书签下一页 >> 键盘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