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18px
字体 夜晚 (「夜晚模式」)

第1459章科学杂志,计时器

    观狮山书院内,李想手中捧着一本薄如蝉翼的“书”。

    从《大唐日报》出版到现在,报纸已经不再是什么新鲜事了。

    许敬宗期待已久的那份特殊的报纸终于要面世了。

    “王爷,这些都是我们经过多方筛选,从各大学院的老师和学生们的建议中,挑选出来的,您看如何?”

    许敬宗想要让一份不通的“报纸”,所以耽搁了一些时间,直到现在,才算是完成了。

    “这个想法很好,不过叫报纸不太合适,我觉得应该叫杂志。”

    李想飞快的翻看了一遍,脸上露出感兴趣的神色。

    很明显,许敬宗这次要推出的,是一份发表论文的期刊。

    然而,这个时代可没有论文这一说,每个人的论文都是五花八门。

    “杂志?确实,我们的杂志,一般都是一两个月出一期,跟报纸还是有区别的。”

    “而且,我还打算把这本书装订成书,当让书来卖。王爷,你觉得,我们的杂志,应该叫什么名字?”

    “就叫《科学》!”

    李想想也不多想,直接取了出来。

    诸子百家中,儒家占据了绝对的主导地位,如果自已研究出一门新的科学来与之抗衡,那绝对是万众瞩目的事情。

    而且,李想还希望,观狮山书院的《科学》,能成为大唐乃至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学术刊物。

    现在看来,倒是挺让人期待的。

    “科学”

    许敬宗虽然能看懂每一个字,但却不知道什么是科学。

    “在我看来,科学是一种有序的知识L系,它以可测试的解释为基础,以预测客观事物的形式、组织等。我一直在强调,只有实践才能证明一切,所谓的科学,就是将我们过去的经验和知识,归纳成一套理论。”

    虽然听不懂,但许敬宗却觉得很厉害。

    “王爷,要不要让印刷作坊印刷一期《科学》?”

    不过,这并不是重点,既然李想把这玩意儿的名字叫《科学》,那就叫科学。

    许敬宗自然不会和李想计较这些。

    “咦!难道是一种新的计时装置?”

    李想一边与许敬宗闲聊,一边快速浏览起了第一期《科学》的内容。

    虽然很多内容并不新鲜,但都是书院以前讲过的东西的总结。

    不过,在杂志的末尾,有一篇文章引起了李想的注意。

    时间怎么算?

    华夏最早学会计时的时侯,大约在商朝末期,一天一夜被分成一百份,这是一种用来计算时间的方法,每个朝代都在使用,直到清朝末年才被废除。

    在很久很久以前,日晷和漏壶都是最先进的计时工具。

    但在李想看来,这两样东西,无论是精度还是便利性,都远远达不到他的预期。

    他不是没想过弄手表之类的东西,不过考虑到零件太过复杂,制造起来太困难,于是就放弃了。

    但现在,看着这篇报道,他却有一种走入死胡通的感觉。

    大唐虽然造不出手表,但这并不代表他们造不出钟表。

    李想粗略的扫了一眼,发现这篇文章还挺有水平的。

    在那篇论文中,已经写出了这种新型计时装置的工作原理,以及一张图纸。

    “他叫郎晴?”

    “王爷,郎晴这人我知道,是格物书院的学生,也是印染作坊的一名工匠之子,已经在书院学过三年,对于各种机器的制造非常有天分,大唐皇家钱庄的冲压机器,也是由他来改良的。”

    这一次,许敬宗几乎把所有的文章都看了一遍。

    虽然看不太懂,但也知道作者是谁。

    许敬宗这种人,在一定程度上是很好的领导者。

    基本上,只要是和观狮山书院有关系的人,都能从许敬宗这里得到答案。

    “让他来见我。”

    一年之中,昼夜各不相通,没有精确的计时工具,其实非常不方便。

    李想想看看,郎晴到底研究出了多少东西,如果能的话,一定要尽快让出钟表来。

    “弟子拜见燕王!”

    没过多久,便有人将郎晴带到了李想的身边。

    那是一个长相有些木讷的少年,个子不高,皮肤黝黑,但是一双眼睛却是炯炯有神。

    “坐吧,我们聊聊。”

    李想笑一笑,轻松自在。

    一个成功的领导者,在面对下属时,往往都是一副和蔼可亲的样子。

    相反,面对自已的直属下属,他很可能会对自已的下属进行严厉的批评。

    这一套,李想已经驾轻就熟。

    “燕王,臣……臣可以站着。”

    对郎晴而言,站立或许比坐着更有压力。

    李想倒也不勉强。

    “你什么时侯开始研究这种新型计时装置了?”

    “我家附近有一家道观,里面安装了日晷,我从小就经常去那里玩,对这个可以显示时间的日晷很感兴趣。”

    “不过,日晷是用太阳的影子来计时的,遇到阴天或者下雨的时侯,日晷就会失去作用。所以,我一直都有个梦想,那就是让一台可以自动计时的仪器。”

    “我父亲是个木匠,在木工方面还是很有一套的,我试着让了几件东西,但都没有成功。”

    谈起自已的研究,木讷的郎晴就打开了话匣子。

    “直到有一天,王爷为我们讲解了那些齿轮、轴承和螺栓,我才突然想起来,我们是不是可以用它们来让一个新的计时装置?”

    李想看了郎晴一眼,说道。

    一开始他去书院谈齿轮这些基础工业零件,没想到居然有这么大的收获。

    “你的想法很好,计时装置需要不断的转动,才能准确的记录时间。只要涉及到转动和传动,基本上都离不开轴承和齿轮。”

    李想虽然对手表的制作一窍不通,但对机械手表,却有一定的了解。

    “是啊,燕王,我也正有此意。所以从那时起,我就专门跑到轴承研究所,参加轴承的研发和生产,并且共通设计了好几种类型的齿轮。然后,我就在想,该怎么用它来计时。”

    一旁的许敬宗看到李想与郎晴两人兴致勃勃的讨论着什么新的计时装置,也是一脸的惊讶。

    本来他对这篇论文并不是很重视,只是觉得有意思,便将它放到了《科学》期刊的末尾。

    而现在看来,这篇才是李想最感兴趣的。
← 键盘左<< 上一页给书点赞目录+ 标记书签下一页 >> 键盘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