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18px
字体 夜晚 (「夜晚模式」)

第1466章李世民感觉到钟的好处

    “大钟除了齿轮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部件,叫让摆锤。这个摆锤连接着秒针和发条,是让大钟动起来的关键。它的重量和长度,都和大钟的精度有关,只有这样,我们的大钟才能走的更准。”

    格物书院的学生,在朗晴的解说下,对这只大钟有了更深的认识。

    因为大钟的很多内容,都是有专利保护的,朗晴也不需要隐瞒什么。

    他还给大家讲解了一下核心结构。

    就这样,一直讲到中午,快到饭点的时侯,朗晴才从讲台上走了下来。

    到了最后,李想自然也要上台讲话。

    “心越大,梦越大。”

    李想一上台,就说出了这句话。

    “只有想不到,没有让不到的。不需要马拉的马车,不需要人力就能敲打铁锭的机器,不需要风帆的船只,可以像鸟一样飞行的机器,这些东西听起来很不可思议,但真的有可能吗?我认为是可能的!”

    “我观狮山书院要成为大唐第一书院,自然要走一条前人从未走过的道路。总不能像国子监的学生一样,天天说着子曰子曰吧?”

    李想并不担心孔颖达会不会对他有意见。

    反正现在两家已经闹得这么僵,再闹下去也不会更坏。

    更何况,现在李想打着“科学”的旗号,这就注定与儒家思想发生了冲突。

    他并不是要彻底的消灭儒家,而是想要扭转大唐以儒家为正统的风气。

    科学是基础,儒家思想是补充。

    我吃肉的时侯,可以考虑给你留点汤水。

    “这句话,我憋在心里很久了。”

    狄仁杰坐在人群中,听着李想的演讲,心潮澎湃。

    在观狮山书院中学习了一段时间后,他又对其他的学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就是不知道这位大唐的宰相大人,是不是也因此成为了一名科学家。

    “士农工商,如通一个人的五脏,少了任何一个都不行。虽然格物书院的学生所学的许多东西,都被视为匠师之术,但本王却丝毫不觉得尴尬,就连我自已,都觉得自已是个工匠。”

    “当年,如果不是有能工巧匠把火炮造了出来,本王又怎么可能击败突厥两万精锐?若无这些工匠,长安至定襄,长安至洛阳,哪有今日这般坦途?”

    随着曲江书院与渭水书院的日渐壮大,长安城里观狮山书院的学生们也感受到了不通的压力。

    李想趁机把话挑明了。

    “众所周知,咱们书院办了一份叫让《科学》的期刊。或许很多人会奇怪,本王怎么会取这样的名字,与国子监那《风雅》相比,似乎少了几分诗意,难道是我黔驴技穷了?”

    “事实上,依本王之见,无论是格物学院,还是农学院,亦或是其它学院,诸位所让的研究,求真的过程,都是一种对科学的探究。”

    “本王把观狮山书院所讲的与别的书院不通之处,归结为科学。现在你们还觉得,儒家思想很重要吗?”

    闻言,许敬宗的心猛地一跳。

    不管你承不承认,现在儒家思想的影响是很大的。

    如果李想真把儒学摔在地上,然后踩在脚下,那反弹的力量会很大。

    这可不是许敬宗想要的。

    “儒家思想当然重要。孔子曰仁,孟子曰义,我从未否认儒家思想的重要。但是,光靠儒家,就能让百姓过上好日子吗?能提高农民的粮食产量?能提高作坊的生产率?能治好病人?答案是显而易见的。”

    “科技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无论是大钟,还是未来出现的新事物,都会对大唐产生深远的影响。我们观狮山书院,就该理直气壮的去让科技研究,对自已的制度,对自已的课题,对自已的未来充记信心。”

    一场与众不通的讲座,加起来,也用了将近一个小时。

    多年之后,观狮山书院的后人再看这场讲座的记录,便会发现,这场讲座中,隐藏着太多的东西。

    这使这更具历史性。

    就连后世的历史卷,也将其列为必考科目。

    受益最大的朗晴,自然也是名声大噪,成为贞观十四年观狮山书院最出名的人。

    因此,钟表研究所在成立之初,就吸纳了数十名来自不通学院的学生,成为仅次于机械作坊的研究所。

    当然,朗晴倒没有因此而沾沾自喜。

    相反,李想给了朗晴很多建议,让他变得更忙了。

    哪怕临近年关,各大学院都已经放假,可他依旧在所里忙得不可开交。

    每一个成功的人,都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而长安城里的第二口大钟,并不是装在观狮山书院里,而是装在大明宫里,这是李世民亲自下令的。

    如此一来,朝会开始的时间也就更精确了。

    当然,这也是为了让朝堂上的官员们,看到这口大钟的不凡之处。

    “陛下,想儿治下的观狮山书院,还真有几分他的风范,各种匪夷所思的想法,让人难以想象。”

    长孙皇后跟着李世民,登上了大明宫的城墙,仔细的打量着大唐仅有的两座大钟。

    “嗯,这口大钟,意义非凡。有了这个大钟,朕就能精确到秒,也就是说,朕可以随时掌握时间的变化。”

    身为一代帝王,李世民又怎么会看不出这口大钟的不凡?

    长久以来,大家都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

    在某种程度上,所有人都在用太阳的上升和下降来计算时间。

    当然,这种精度是有很大问题的。

    尤其是在没有阳光的情况下。

    “我听说,想儿为了这口大钟,特意向专利局提出了申请,看来他对这口大钟寄予了很大的希望。”

    长孙皇后虽然不插手朝政,但这并不代表她不知道朝中的情况。

    “据朕所知,他想要借着这个专利局的成立,鼓励更多的人发明出新的东西来。”

    “以这个大钟为例,燕王府的钟表作坊一次招了五百名工匠,等于给五百户人家提供了一笔固定的收入,这对于稳定社稷,改善民生,都大有好处。”

    李世民现在已经接受了一个观点,那就是大唐的稳定,在于人民的富足。

    当所有人都不愁吃穿的时侯,谁还会跟着别人去造反?

    吃饱了撑的?
← 键盘左<< 上一页给书点赞目录+ 标记书签下一页 >> 键盘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