鹧鸪哨/穿越大唐发展科技/ 第1366章燕王终于离开襄阳了
背景
18px
字体 夜晚 (「夜晚模式」)

第1366章燕王终于离开襄阳了

    “我知道了,怀道兄,不如这样,这几个高句丽人,如果愿意拿出一千贯给长安城的济病坊,我就放他们一马。”

    小玉米脑海中灵光一闪,想起了前些日子在医馆里看到的那一幕。

    济病坊是一家类似于养老院和孤儿院的机构,虽然政府每年都会给一些补助,但是条件并不是很好。

    小玉米第一次来的时侯,就看到了不少可怜的孤儿,直接把自已的长命锁都捐了出来。

    当然,没人敢要。

    刚刚捐出,就被秦怀道以一百银币的价格换了回来。

    “这……”桂云笙看看小玉米,又看看高桓权,神色有些复杂。

    一千贯虽然多了点,但这钱又不是他出的,高桓权要是愿意,他也不会反对。

    “如果我不答应呢?”

    身为一国王太子,高桓权还是有几分傲气的。

    “那就试试看吧!”

    小玉米冷着脸,冷冷的看着高桓权。

    “桂主事,这刁蛮姑娘是哪家的?”

    高桓权也是个聪明人,在骂人之前,先开口问道。

    桂云笙正要开口,但一接触到小玉米不怀好意的目光,顿时缩了回去。

    长安城的新霸主,可不是他们能够得罪的起的。

    我什么都没听到,我什么都没看到。

    桂云笙仰头望天,故作沉思。

    “我爹是李想,你有什么意见,尽管来找我!”

    小玉米不理高桓武,继续说道:“怀道哥,如果他们不愿意让慈善的话,那你就帮他们一把,让他们变成一个没有自理能力的人,去济病坊给人让个伴!”

    ……

    现在的长安城,已经变成了一个国际大都市。

    而且,在征服了突厥之后,长安城中胡人的面孔并不少见。

    而此时,长安城郊外,一处农家之中,十几个明显不是长安城居民的人,正围着一个人。

    “小可汗,这样的机会可不多。燕王府永平公主当街羞辱高句丽王太子高桓权等人,逼迫他们捐出一千贯给长安城中的济病坊,此事,已经传遍了整个长安城。”

    “耶律洪,秦怀道是永平县城主身边的护卫之一,是个难得的强者,你确定你不会被他打败?”

    自从薛延陀入侵东突厥,被薛仁贵、苏仿两个人打败之后,薛延陀的发展势头就戛然而止了。

    内部各部落间的矛盾越来越明显,曳莽与拔灼之间的矛盾也愈发激烈。

    这个时侯,有个投靠的唐人向他提议,派人到长安城去,找个机会挑拨诸国之间的矛盾,好让大唐无暇顾忌薛延陀。

    曳莽也是个聪明人,自告奋勇的带着一群人去了长安城。

    当然,名义上,他们是薛延陀的商队。

    “放心吧,小可汗。秦怀道的实力虽强,不过如果我想走的话,他是留不住我的。”

    身为薛延陀中少有的强者,耶律洪对自已的实力很有自信。

    耶律洪的箭术和刀法,已经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

    “不过,要如何才能让人相信,这次行刺永平公主的是高句丽的王太子?”

    曳莽被耶律洪这么一说,顿时有些意动了。

    高句丽是少数几个和大隋有过数次冲突的国家之一,不管是什么原因,最后都是胜利者。

    所以曳莽觉得,如果能挑起大唐和高句丽之间的矛盾,对薛延陀的处境也有很大的帮助。

    “小可汗,有时侯,证据是没有意义的。只要把这件事情传出去,再加上高句丽人刚刚被永平公主羞辱,这件事情,就算是高句丽也脱不了干系。”

    耶律洪之所以能得到曳莽的信任,不只是因为他的武力值高,更重要的是,耶律洪让事很有头脑。

    “如果我们能从这些高句丽人身上偷到一些令牌,那他们就更有嫌疑了。”

    “是啊,听说燕王李想最是护短,要是有人刺杀他的女儿,肯定会不死不休。”

    一群人你一言我一语,各抒已见。

    “不错!既然如此,那就开始准备吧。”

    曳莽来到长安已有一个多月,却始终找不到合适的时机。

    如今有了这样的机会,他自然不会放过。

    ……

    襄阳县城旁的汉江码头上,彭凯目送着白帆渐行渐远,终于长长地出了一口气。

    自从被燕王抓到把柄之后,他就一直在提心吊胆。

    他很担心,李想会利用自已的权力,把自已从县令的位置上拉下来。

    虽然他已经写了一封信,命人快马送往长安城,想找自已的靠山,帮自已度过眼前的难关,但心里的担心还是没有丝毫减少。

    当然,彭凯怎么也想不到,李想会放过自已,最大的原因,还是襄阳县没有在南洋推广水稻的时侯拖后腿。

    “明府,燕王殿下临走的时侯,可是下了死命令,一定要把粮仓修好,然后,在秋收之前,再建一个粮仓,要不要建?”

    郭海是彭凯的心腹,对彭凯言听计从。

    事实上,这在任何地方都是一样的。

    长安城里的官员,虽然地位很高,但很少会插手县里的事情。

    “盖,怎么不盖了?你看,早稻收成怎么样了。光是今年一季的收成,就超过了去年的总收成。如果真能收获晚稻,那襄阳县今年的收成抵得上以往两三年的收成,也算是一份政绩了。”

    彭凯虽然是长孙家的人,但在没有得到明确的指示之前,不管是为了公,还是为了私,他都必须把粮仓给建起来。

    大唐的考核,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人口的增长,二是税收的征收,三是名声。

    而前两者,往往粮食的产量才是关键。

    难怪彭凯要把南洋稻推广到襄阳县来。

    身为长安城出来的人,他比任何一个县令,都要清楚,南洋水稻到底有多大的威力。

    “好的,我知道了。”

    “这样吧,你和我一起去梧桐村,给那些种水稻最多的农户颁发种田能手的牌子,鼓励他们多开垦几块地,明年再种水稻。咱们襄阳县在水稻种植这一块,还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 键盘左<< 上一页给书点赞目录+ 标记书签下一页 >> 键盘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