鹧鸪哨/沙乡智变/ 第六十九章 守住家园
背景
18px
字体 夜晚 (「夜晚模式」)

第六十九章 守住家园

    第六十九章

    守住家园

    第二天沙洲打电话联系了周教授,说了阳和村的情况。

    周教授正愁找不到合适的实验地方,听说阳和村地处西北贫困地区,便满口答应帮乡亲们低价建造房屋。

    而且,他的房屋在条件艰苦的地方做实验,将来才能更好的改进迭代。

    阳和村气候干燥,昼夜温差大,冬天气温低,还有沙尘暴,就能测试房屋的各项相关性能。

    联系好了周教授,晚上沙洲和刘曦彤又让马俊河召开全体村民大会,专门商量拆迁改造的事情。

    刘曦彤把昨天和沙洲商量的情况给大家先说了一遍,又详细解释道:沙洲帮我们联系的那个周教授,给我们资助了一部分钱,下来单栋房屋十五万就能盖起来,而且是最先进的3D打印技术,防风抗震,房屋质量比常规盖的要好得多!

    我今天早上也联系了一下相关部门,具体问了一下政策,我们要是整体搬迁的话,每家每户的危房改造补助三万元,清洁取暖补贴一万五,旱厕改水厕补贴五千元,下来合计刚好是五万元...

    下午我又去了银行,问了一下贷款的事情,他们说可以给我们阳和村发放三年无息贷款,但必须有担保...

    我想让我们村的智能温棚合作社担保,再加上五户联保的政策,每家每户能贷七万元...

    这样算下来,我们每家每户只需要拿出三万元,就能住上新房子呢,比我昨天晚上和沙洲商量的,还少了两万呢!

    刘曦彤说了半天,乡亲们却都低着头,没有一个人说话。

    呃...三万块钱就能住上新房子,大家还有啥不满意的啊刘曦彤无奈地说道。

    小刘站长,您说的都好的呢,我们也知道你和沙洲是为乡亲们弄好事呢!

    马克荣抽着烟说道:但是,扣掉补助的钱,我们每家每户还是得出十万块呢,就算银行给我们贷款十万,三十三天还是得还嘛!

    就是的,我们庄户人家,一辈子本本分分,不到万不得已,从来不借钱,一背上债,吃完也不香了,睡也睡不着了...

    是啊,我们也知道住进高科技的新房子里舒服,但这十万块钱,我们种地打工,还不知道要多少年才能还上呢!

    我们阳和村里大部分都是老人,娃娃们都去了外头的大城市,将来也不会来活人了,房子盖得再好,又有啥用嘛!

    没错,我们就在旧房子里凑活住吧,剩下十万块了,给娃娃们在城里集资楼房,不然娃娃们单靠自己,哪里能买得起房子啊

    有了马克荣带头,乡亲们顿时打开了话匣子,乱哄哄地说了起来,没有一个人同意搬迁的。

    你们...唉!

    刘曦彤郁闷地低头,发现又对牛弹琴了。

    沙洲在一边也不好再说什么。

    他参加会议的身份是村民,只代表他和奶奶张桂英,说多了反倒不好。

    而且刘曦彤已经把事情都说清楚了,没有什么需要补充。

    咳咳!

    马俊河却咳嗽了两声。

    会场慢慢静了下来,众人都看向马俊河,听他怎么说。

    乡亲们谁都清楚,马俊河以前的态度也是不愿意搬迁的。

    但现在马俊河把孙子马永泽叫回了村,将来很可能就不走了,自然就要为马永泽盖新房子娶媳妇。

    情况大家都清楚了,小刘站长和沙洲做得已经够多了,争取来的政策,可以说是我们沙城县最好的,据我所知,再没有哪个村里,能花三万就住小房子的!

    马俊河叹了一口气,又说道:大家说的情况,我也都清楚呢,村里大部分是老人,旧房子也能住到老,没有必要再花十万盖小房子折腾...

    但你们想过没有,我们这茬子人将来都入土了,这阳和村咋办这可是我们先人们留下来的家啊,是我们祖祖辈辈的根啊!

    这...

    众人一听马俊河的话,全都皱眉,低头不语。

    这个问题,其实谁都想过。

    阳和村现在的三百多号人,最年轻的也有四五十岁,再过几十年,老人们相继过世,这阳和村可就没人了!

    以前阳和村的生态环境恶劣,经济条件困难,所有人都要孩子好好学习,将来考上大学,逃离沙窝窝去大城市生活,再也不要回来。

    现在村里的年轻人都走了,阳和村便后继无人。

    这些年环境条件变得越来越好,但要年轻人回来,却已经不可能了。

    但阳和村是乡亲们祖祖辈辈生活的家园,将来没有人守护传承,就算不被沙漠吞灭,也会变成空村,后人们就算上了祖坟都找不到地方。

    虽然谁都盼着孩子们逃离沙窝窝,但也不愿意看着阳和村消失。

    这是一直悬在大家心头的问题,谁的心里都不踏实,不知道该怎么办好。

    马俊河在会上忽然提出这个问题,谁的心里也仿佛压上了一块大石头。

    以前,我和大家的想法都一样,把儿子顿时都送了出去,让他们在大城市里工作过日子,不想让他们再回来阳和村里吃苦受罪...

    马俊河又叹道:但这些年,情况不一样了,我们沙城县经过多年的防风治沙,脱贫致富,乡村的条件越来越好...

    尤其这些年政策鼓励年轻人返乡创业,沙洲才回到了村里,这才短短几个月,就干了不少大事,虽然还没有看到大的效益,但村里已经生机勃勃,不再像以前那样死气沉沉...

    我也看了一些报纸新闻,有专家预测,城市里的生活压力大,未来的乡村大有可为,回来的年轻人肯定越来越多...

    所以,我才让孙子马永泽回来,跟着沙洲干,将来就在村里盖房子成家...

    与其在大城市里苦哈哈的打工还房贷,还不如回来...

    沙洲在村里搞了这么多项目,到处都缺人手,而我们这些老人,又不懂高科技,以后还是得靠年轻人呢...

    如果村里的年轻人都回来,跟着沙洲把那些高科技智慧农业项目都搞起来,我们阳和村将来一点都不比大城市差,甚至比大城市还好,这沙窝窝可就真成聚宝盆了!

    因此,我们要抓住现在的好机会,先把房子都盖起来,把我们阳和村修建得比大城市还漂亮,年轻人肯定都想回来呢...

    要是错过了政策机遇,等将来年轻人都回来了,再给他们盖房子,代价可就大了啊!
← 键盘左<< 上一页给书点赞目录+ 标记书签下一页 >> 键盘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