鹧鸪哨/我父刘玄德/ 第262章 孙策忧心
背景
18px
字体 夜晚 (「夜晚模式」)

第262章 孙策忧心

    孙策忧心

    这下可就连吴景和徐琨都有些坐不住了,南下方针早就在冬日间就定好了。

    本以为孙策召集大家过来是为了最后查遗补缺,看看有没有南下进攻的好点子。

    可现在孙策突然说要掉头去打丹阳北部,这怎么能不让堂上众人神情大变。

    徐琨看看吴景,又看看程普,最终视线落在孙策身上。

    孙策的神情却很是坚定,完全没有退缩的意思。

    这让徐琨非常不解。

    徐琨的性格较为直率,而且他的地位也决定了他有直率的资格。

    眼看着吴景和老臣们都没有贸然开口,徐琨耐不住性子,

    孙策忧心

    可问题就在于,如果孙贲等部能过江东,那么最大的可能就是厉阳成孤城了。

    到那时候再想要过江,难度可不是现在能比得了的。

    此刻,大家都明白了孙策为什么在万事俱备的情况下,突然提议回过头去打牛渚,甚至不惜大动干戈。

    他是想要保住厉阳那近两万孙家军。

    “伯符,太险了。”

    吴景这次没等徐琨先开口,他和交趾的通道。西征牛渚,太过弄险,成固然可喜,一旦受挫,立时进退两难,困守吴地半郡。”

    “到那时候……”

    吴景神情凝重道:“困守孤城的可就不只是征虏他们了。”

    孙贲此时被袁术表奏为丹杨都尉,代理征虏将军,吴景称他一声征虏也是尊敬。

    吴景的话可谓是一针见血,而且说的还很委婉了。

    其实大家都能看的出来,一旦西进失败,别说厉阳的孙贲了,就是吴地的孙策都只剩下等死或是投降这两条路了。

    孙策也不能否认吴景话里的推断,他颇为心烦意乱的站了起来,在堂上转起圈来。

    其他诸将面面相觑,小声的议论了起来。

    “伯符,依我之见,咱们还是继续南下,你修书一封,好好劝劝征虏、征南他们。”

    此时,孙香也被袁术表奏行征南将军。

    不过同刘封这个正牌子的征南将军比起来,孙香的含金量可就低太多了。

    事实上这也是交通闭塞的结果,袁术的表奏又不会真送去朝廷中枢,天子朝廷也不可能特地避开袁术的表奏。

    不过这一点,又给了徐州征伐袁术新的口实。

    “玉彰所言甚是有理。”

    程普、黄盖、韩当、陈武等部将纷纷进言,支持徐琨的意见。

    孙策此时转回了上首位重新坐了下来,正色道:“我意前往厉阳,亲自劝说两位堂兄。”

    “伯符!”

    “少主”

    “将军!”

    一时之间,堂上众人再度惊慌失措,不可置信的望向孙策。

    孙策却是沉稳如初,抬手止住众人道:“诸君所言,我已尽知。南下征伐计划不变。”

    听到孙策放弃改变计划,众将心中一松。

    没等他们高兴,孙策却是继续说道:“过江往厉阳一行,我也是势在必行,我心意已决,还请诸君不必多劝。”

    说完之后,孙策率先起身,离开了堂上,只留下炸开了锅的诸将。

    吴景神色有些难看,可他却是最能理解孙策的人。

    平心而论,如果厉阳是他吴景的两万宗亲,他也绝对会过江一晤,说服对方保存实力,退过江东的。

    转入后堂的孙策也是神情凝重,他有一个预感,觉得这次徐州军一定会南下,甚至可能连同江东,江北一起扫灭。

    因此,他必须要团结起孙家一切的可用力量。

    如果能得到孙贲、孙香这两万人,那他在江东顶住徐州军过江的可能性就大大提高了,甚至还能一边阻击江东军,一边继续南下扩张。

    唯有如此,才是孙家眼下的最优解。

    可孙家的最优解,却未必是吴景、徐琨,程普、黄盖等人的最优解。

    因此,孙策面临这些人群起反对,也只能退让半步,保持南征不变,来换取接应厉阳孙家余部的机会。

    头疼的人不只是孙策一个,他弟弟粉丝,未来在合肥追着大魏吴王跑了全场的张八百此时也头疼不已。

    张辽头疼的原因是他刚刚收到一份命令,要求他将部曲中的步卒尽数转交出去,然后和太史慈一起带着军中的骑士先行前往郯城。

    张辽之所以会头疼,是因为他手里的这些部曲里,有七八百人可是他的老部下,是独属于他张辽个人的私人部曲。

    可问题就在于,张辽自从投靠了刘备之后,他个人其实是养不起这些部曲了。

    原本在吕布手底下,大家要穷一起穷,反正都是并州老乡,哪怕都没饭吃了,这些部曲也不会扔下他张辽跑路。

    而一旦吕布有了地盘,甭管地盘多大,总要分一部分给张辽。

    因为张辽在吕布军中是几乎仅次于对方的巨头,实打实的大股东。

    可投靠了刘备之后,地盘是别想了,但军粮供给方面,却是完全由徐州接了过去,不用张辽再操心明天到哪里搞饭吃了。

    这次北上,张辽也混了个中郎将,尤其是刘封还给他补充了大量的三河骑士,使得他手下的骑兵一度膨胀到了两千骑。

    这让张辽高兴坏了。

    可他怎么也想不到,眼下刘封却又来了一封命令,让他将所有步卒全部交出。

    要知道这些步卒大多都是并州人,跟随张辽数年之久了,情同手足。

    因此,即便张辽本人同意交接,可这些步卒能答应吗?

    张辽只觉得脑壳疼的不行。

    “将军,您找我们?”

    就在张辽唉声叹气的时候,帐外走进来了几个彪形壮汉。

    这几个人分别是魏洋、宋章和张禄,都是并州人,其中魏洋、宋章都是张辽老乡雁门郡人,张禄更是张辽的族人。

    “都坐。”

    张辽一摆手,止住三人的请礼问候,示意他们入座。

    等到三人入座之后,张辽镇定了一下神情,也坐了下来。

    随后,对着三人开口道:“我刚刚收到军令,要将你们交给刘参军督领,而我则带着骑兵部分先行一步,直趋郯城。”

    果然,张辽这话一出,张禄三个人纷纷叫嚷了起来。

    “将军,这是何意?”

    “将军,骠骑这是要吞并了我们吗?”

    “不行,我就听将军你一个人的,其他人的话老子听不惯!”

    眼看着张禄、魏洋、宋章三个人咋咋呼呼的,张辽的心境反倒是冷静了下来。

    首先,这肯定不是徐州想要吞并他的行为。

    他张辽拢共才一千一二百人的兵马,没有徐州的补充,连一校都填不满。

    要说徐州想兼并了他,张辽是绝对不信的。

    况且,此时张禄等人的表现,也让张辽有了几分的反思。

    如今徐州如日方升,蒸蒸日上。

    刘备受封骠骑大将军,仁德美名传扬中原,其子更是出色之极,年纪轻轻,竟能转圜于朝堂之中,征战于州郡之外。

    徐州军素来森严庄重,极重军纪,力求严明公正。

    张辽可是见过东汉中央军的,他到洛阳那会儿,南北军以及三河骑士都是刚刚镇压黄巾起义,正是战力巅峰期。

    可军纪观之,南北军也多有不如,难比徐州。

    这一点就相当可怕了,也是张辽一直记挂在心的问题。

    看着眼前张禄三人那跋扈的模样,仿佛兵为将有,天经地义似的。

    正是这种嚣张跋扈,视兵卒如私有的架势,一直以来都同徐州其他诸军显得有些格格不入。

    此时再看见这一幕,张辽心里的忐忑、不安和怨愤消退了许多。

    这使得张辽能更加客观公正的看待刘封的命令了。

    “都安静!”

    张辽猛的大呵了一声,镇住了其他三人。
← 键盘左<< 上一页给书点赞目录+ 标记书签下一页 >> 键盘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