鹧鸪哨/我父刘玄德/ 第344章 陆议改名
背景
18px
字体 夜晚 (「夜晚模式」)

第344章 陆议改名

    陆议改名

    “万胜!”

    “征南军万胜!”

    “将军万胜!”

    当刘封在徐盛的扈从之下,从北门进入吴县时,征南军掀起了狂呼的浪潮。

    如此一座坚城,仅仅不到十五天的功夫,就被轻而易举的拿下了。

    不但城池完好,而伤亡也十分的轻微。

    刘封入城之后,城内征南军的数量已经超过了一万两千人,彻底的反超了徐琨所部。

    高顺恭敬的单膝跪服于刘封驾前,上交了指挥权,与甘宁,许褚、徐盛等人一起接受刘封的亲自指挥。

    除了高顺、甘宁、许褚等自己将领外。

    吴县大姓中的朱桓、张允更是亲自带着部曲前来助战,顾雍虽然不擅领兵,却也一起跟了过来,用事实表明自己愿为刘封麾下效力的心声。

    刘封当即命令甘宁统六百铁甲士以一千五百军势,并朱桓、张允所部一起从正面直取徐琨所在的县衙。

    高顺统领五百铁甲士以及一千军势前去城东,负责拿下东门。

    董袭督赵凡、于兹、陆议所部,额外配属五百铁甲士,从城西绕道前往南城,拿下南门,迎贾逵军入城。

    顾雍则留在了身边,查遗补缺。

    各部得令迅速展开,一边欢呼着万胜,一边如同水银泻地一般,在吴县城中蔓延。

    孙策军虽然竭力抵抗,却难以为继,不论是在兵力,士气和实力上,都为征南军所碾压。

    如今,孙策军还能保持着有组织的抵抗而不是彻底崩溃,已经配得上之前江东

    陆议改名

    徐琨看了眼徐逸、朱潮和孙河三人。

    三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最终都摇了摇头。

    “好,既然没人反对了,那就降了吧。”

    徐琨最终做出了决定,如今吴县之中这大几千兵马里,最少也有千余人是他徐家的子弟。

    徐琨如今可算是明白当年项羽都已经逃到乌江边了,为什么不敢过江,面见三吴父老。

    他现在分外明白这里面的滋味。

    徐琨投降的消息立刻被送到了刘封的案头,随即,在徐琨军上下军官的指挥下,一队队的徐琨军士卒走了出来,将武器防具堆放在了征南军面前,然后前往征南军指定的位置关押。

    徐琨的主动投降,让刘封感到相当满意。

    对方此时手里仍然有四千余人,要是拼死反抗,依托县邑要点进行死守,征南军必然也会遭到重大的损失和伤亡。

    少说七八百的伤亡是必然的,战死者可能还得多上三四百人。

    如今徐琨一降,不但这些伤亡没有了,还保住了吴县县中的各种物资库存。

    吴县可是个大县,一直都是吴郡的治所所在,又是孙策的物资聚集点,囤积了孙策军从吴郡各地豪强士族手里盘剥压榨而来的诸多资源。

    光是粮食,就有百万石之多。

    这还是运送了大量粮食南下的结果。

    没有这些粮食,吴县四、五万百姓可就全部要靠刘封运粮过来救济了,加上运费和损耗,这可是相当一大笔的开销。

    除此以外,还有大量的军械物资,被服、绢帛、衣物、鞋子等等各色用具,还一口气俘获了上百艘各色船只。

    吴县一下,娄县又没有孙策军兵马驻守,绝大概率可以传檄而定。

    如此一来,整个吴郡几乎全部落入了征南军的手里,也算是彻底恢复成一体了。

    眼下也只有富春县或许还在孙策军的手里,可同时,征南军手里的吴郡也彻底连成了一片,再不会被分割成南北两块了。

    次日,刘封大宴全军。

    宴会中不但邀请了征南军所有的将官,也一并邀请了吴县大姓,甚至连徐琨等降将也一并邀请了。就连孙策军降兵也得到了一份不错的食物,每人还分到了半条咸鱼。

    这一下子就让孙策军降兵们安定了下来,这年头大部分人还是较为老实的,江东降兵都吃到咸鱼后,都觉得自己这条命是保住了。

    要是征南军想杀他们的话,哪里舍得给他们好饭吃?

    怕是连稻米都不会浪费,更别说这又咸又鲜,味道十足的咸鱼了。

    随即,刘封做出决定,将徐琨所部军官和士卒分离,士卒全部北返,被押送往江北九江刘备处安置,那里正好还在缺少青壮劳力。

    至于徐琨等将佐,包括南方即将送来的吴景等人,则暂时留在吴县安置。

    紧跟着,刘封也敲打了一下吴中大姓们。

    亲眼目睹他们眼中的百战精锐被征南军正面碾压,包括四大姓在内的吴中大姓们惶惶不能自安。

    之前觉得刘封是受天子诏令南下过江东的,这让江东士族豪强们产生了错觉,觉得刘封可能会比较“好欺负”,毕竟他上面有天子和朝廷压着,总不能和反贼孙策一样动不动就杀人全家吧?

    可残酷的事实教育了他们,刘封的好说话只对他欣赏认可的人好说话。

    江东士族豪强们更认识到,天子和朝廷还真管束不了刘封这位征南将军,甚至天子都要站队刘封。

    刘封有数万能征善战的大军,你吴中大姓有吗?

    刘封愿意不远千里的去迎奉天子,年年输送钱粮,你吴中大姓有吗?

    对于吴县四大姓,刘封并非一视同仁。

    他对于陆家无疑是最为亲近,对陆绩好言安抚,并赐酒肉,允其带回家中进奉给母亲,以嘉其孝。

    对于陆议,他是极其欣赏,甚至为其准备了一个举孝廉的名额。

    虽然刘封不是吴郡太守,也不是扬州牧,可他想要一个举孝廉的名额,谁敢不给?

    就凭许贡?

    许贡能不能保住性命都两说,更别说吴郡太守的官位了。

    对于刘封的厚爱,陆议铭感五内,愿为刘封效死,只是他也谦虚的表示才学不足,孝道不彰,配不上举孝廉的标准。

    对此,刘封表示陆议实在是个忠厚人,且虚怀若谷,忠谨谦退。

    故此,刘封试探性的询问陆议,想要给他改个名字,不知陆议是否愿意?

    陆议一听,顿时起身大礼参拜,表达了内心的感激愿意之情。

    刘封顿时大喜,随即言道:“卿生性谦逊,忠谨过人,不如改议字为逊字如何?”

    陆议当即表示同意,自此改名为了陆逊。

    中文实在是博大精深,历史上虽然没有明确记载陆逊为什么会改名为逊,也没有说改名的原因以及改逊字的原因。

    但有人猜测逊字乃是孙字加走底,可能是意指愿为孙家效奔走之劳,也意为效忠的意思。

    但同样是一个逊字,其实也可以解释为送走孙家的含义,最后陆逊过于庞大的功勋,加上直接下场站队太子,直接引爆了老年孙权那爆炸了的猜忌心,最终二宫之变,使得孙氏政权几乎再无安宁。

    一个字,多种解释,完全看角度以及解释人的立场。

    刘封对陆家的看重,使得陆家在吴郡之中的地位急升猛涨。

    虽然家中仅有两位不满十六岁的少年当家,但陆家却是门庭若市,仿佛一夜之间,就已经恢复到了昔日吴郡之首的境况。

    这一切,自然都是刘封所带来的,对于这一点,陆绩和陆逊这对叔侄也是非常清楚,并将这份恩情深藏于心底,愿以死相报。

    别看刘封对陆逊的待遇要远胜于陆绩,可在陆绩心中的感激之情,却是丝毫不比陆逊来的少。

    因为刘封在江东的一系列征战,几乎等同于在为陆绩复仇,而且还相当于将陆绩从地狱之中给拉了出来。

    在刘封来之前,陆绩甚至已经绝望了。

    他已经清楚的认识到,自己别说是复仇了,将来甚至可能还要在仇人麾下出仕,为仇人效力,甚至还要被仇人所忌惮一生。

    可刘封来了,这一切就全变了。

    陆绩仿佛鱼入大海,鸟上青天,再也不受孙家的忌惮和掌控了。

    刘封不但帮陆绩复了仇,更给了陆绩一个新生的机会。
← 键盘左<< 上一页给书点赞目录+ 标记书签下一页 >> 键盘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