鹧鸪哨/我父刘玄德/ 第356章 评议定功
背景
18px
字体 夜晚 (「夜晚模式」)

第356章 评议定功

    评议定功

    当晚,大军入驻余暨县。

    此时征南军高达五万余众,即便留了一万余人在钱塘江北岸,南岸也有近四万之众,再加上孙军降兵两万余人,小小的余暨县自然是呆不下这么多人的。

    因此,征南军在抵达余暨县后,就大兴土木,建造营垒。

    等赵云都督后军收拾完战场,将战死者下葬,军械物资收集完毕,赶到余暨县时,已经有现成的简易营垒等着他们入驻了。

    按照征南军的规矩,征南军士卒的尸体自然是立了个合墓,而孙军则全部焚烧之后掩埋,以免生出疫病。

    其实刘封一直想推行火葬,毕竟火葬确实具有一定的优越性,至少干净、卫生,对防范疫病有着很高的的作用。

    不过这年头想推行火葬可太难了,战败的敌军也就罢了,火葬好歹还有骨灰可以分一分,总比曝尸荒野,或者万人坑来的好一些。

    可自己人这边,那还是得规规矩矩的土葬了,最多也就是多立合墓,好减轻一些压力。

    这也多亏了大家连饭都吃不饱了,各种要求都降低了许多。

    就这条件,都能稳居东汉末年各路军阀中的前三了。

    赵云收拾完毕后,带着干活的两万孙军进入营垒休息。

    接下来的数日,征南军在余暨县进行休整。

    刘封采购了余暨县以及周边地区的大量物资,总算是弄到了不少猪羊鸡鸭,还有大量的鱼虾,于体系,更是让周瑜大开眼界,叹为观止。

    刘封在征南军,乃至整个骠骑军中的威望和影响力是毋庸置疑的。

    诸将无论品出还是没品出其中蕴藏的东西,都不妨碍他们俯首称臣,毫无异议。

    “咳咳。”

    陆逊退后之后,刘封等了片刻,给了诸将一些接受的时间后,轻轻咳嗽了一声。

    (请)

    n

    评议定功

    这一声咳嗽之后,堂上突然变得安静了下来,刚刚还闹哄哄的诸将当即停下了交流,旋即坐直身体,静候刘封开口。

    一咳之威,落针可闻。

    刘封心中很是满意,目光转到左手处,冲着赵云叫道:“叔父且上前来。”

    赵云微微一愣,旋即反应过来,立刻恭敬起身,走到刘封身前,先行了一礼。

    赵云如此恭谨,完全没有恃仗身份资历以及刘封对他的敬重而自矜的意思。

    在私德这方面,赵云当真是一如既往的优秀。

    只是赵四叔这张嘴实在是太过憨直了,有啥说啥,完全不考虑说话的环境和大哥的态度。

    “叔父,此战你统领偏师,甘冒奇险,浮海百里,为一举覆灭孙策军奠定了基础。”

    刘封当即站起,将一封记载着军功的帛书递到赵云身前:“此役,叔父当为首功也!”

    立赵云为首功,是刘封早就想好的。

    别看眼下是东汉时期,可海运能力可未必会比日后明清时期来的弱。

    当然,这里的清朝指的是鸦片战争前,毕竟鸦片战争后的清朝,买来的船只那可是工业时代的货色了,哪里是古典农耕时期能比的。

    东汉时期的海运其实是很发达的,不但有民间运输,整个岭南、福建、越南、部分湖南、贵州的税赋和进贡,都是走的海运,直到长江之后,才转入漕运。

    所以赵云走海路去抄袭孙策军后路,其实危险并没有那么大,甚至还不如先发的高顺部。更何况海路抄袭这个功劳,让谁上,谁就是首功,明眼人几乎都能看的见。

    但赵云的资历,地位以及历史定位远不是其他人所能比拟的。

    这位可是跟了自家老爹整整二十年,历经百战,为刘家尽力到死,而且其子也俱是为刘禅尽忠的满门忠烈。

    于情于理,这个首功只能是赵云。

    别说是周瑜等人了,就是太史慈都没法和赵云争。

    当然,太史慈对此也是心平气和,反而在一旁真心恭喜赵云。

    太史慈是个聪明人,他知道刘封对自己有多亲近和器重,更是安排了无数立功的机会。

    他得多蠢,才会去和赵云争功,还让刘封立于两难的境地?

    赵云此时心中也是极为激动,此时此刻,他想起来的居然是两年之前,刘备父子对他委以重任时所说过的话。

    赵云当时虽然相信了刘备父子,但心中依然是有忐忑之情的。

    可现在,赵云只觉得昔日的自己实在是太过目光如豆了。

    过去的赵云觉得刘封是刘家的千里驹,后来觉得刘封应该是麒麟子,可现在他觉得刘封当真是天纵奇才,龙凤之姿。

    更重要的是,刘封对他一直极为敬重又不失亲近,让他感到自己是被对方真真切切的当成了长辈。

    这一点,特别让赵云感动。

    “云,才薄能浅,实为备位充数之人,此役只是遵照将军之令行事,全赖诸将勇猛敢战,不畏艰难,某实无半点功勋,如何敢当首功之评。”

    赵云大礼拜倒,双手将叙功绢帛高高托起,举过头顶,一边继续谦逊道:“云愧不敢当,如坐针毡,还请将军重议此功,不可让有功者心寒。”

    刘封哈哈大笑了起来,赵云还是一如既往的谦逊。

    赵云本身是个厚道人,只要你重视他,他就会以倍还汝,而且从不争功。

    关羽对功劳那是眼睛里揉不得沙子,没事都要争一番,更别说吃亏了。

    张飞对功劳也是极其重视,虽不像关羽那般斤斤计较,但也是不能吃亏的。

    当然,关羽和张飞在乎的并非功劳本身,关羽对部下士卒极好,从不吝啬赏赐,张飞虽然好鞭挞士卒军官,但他也从来不是一个小气的人。

    他们俩重视功劳,其实是想要博取刘备的欢心和看顾,因为他们俩太重视和刘备之间的感情了,甚至到了刘备喜则关张喜,刘备忧则关张忧的地步,当真是比亲兄弟还要亲。

    唯有赵云,虽然也极为敬重亲近刘备,但因为性格问题,他由始至终都不喜争功,也是这一点,让关羽和张飞都非常欣赏喜欢他。

    要知道关羽死后,张飞吵着闹着要为兄报仇,赵云作为极为少有的主和派,张飞却从来没有找过赵云的麻烦。

    可见张飞心里是非常清楚的,赵云主和并非为一己私利,而是纯出公心。

    大家都明白“老匹夫”和“老将军”之间的区别,毕竟前者是和“云大怒”有联动效果的,而后者则会得到赵云加倍的欣赏赞许。

    若是姜维当初喊的是老匹夫,恐怕就没有日后的蜀汉大将军了。

    赵云可以谦虚,但刘封却不能收回奖赏。

    刘封起身,转到案前亲自将赵云搀扶了起来。

    如今的刘封气力虽然依旧比不过赵云,但也在不断的成长之中。

    赵云本人都有些吃惊刘封的气力,却听见刘封说道:“叔父此功,实至名归,若是叔父不受此功,后续诸功又该如何发放?”

    刘封这话不仅仅是安抚赵云,同时也在逼迫赵云。

    不过这种逼迫,估计大部分将领都想要和赵云易地而处一下的。

    赵云也听懂了刘封的意思,虽然仍有些忐忑,但不复刚才那般退让。

    刘封欣然而乐,随即亲自将赵云送回席中。

    随后,刘封转至案几后。

    堂上诸将的目光都集中到了他的身上,或明显,或内敛,但为将者又如何真的无视功劳?

    不论是为了名还是为了利,又或是为了地位,甚或是为了抱负梦想,功劳就是最好的踏脚石。

    刘封的目光在众人身上掠过,除了少数几个人外,其他人都热切的对上了刘封的视线,希望下一个被刘封点到名字的人就是自己。

    只是让诸将有些遗憾的是,刘封第二个点名的人,恰恰是那几个少数人之一。

    “孝父何在?且上前来!”

    刘封所唤之人,正是高顺。
← 键盘左<< 上一页给书点赞目录+ 标记书签下一页 >> 键盘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