鹧鸪哨/大明:我朱雄英,和老朱密谋谋反/ 第8章 朱标:有尧舜之君,方有尧舜之民
背景
18px
字体 夜晚 (「夜晚模式」)

第8章 朱标:有尧舜之君,方有尧舜之民

    “啊?”

    听到朱元璋忽然开口考教,朱允炆猛一抬头,脸上还残留着猝不及防的茫然和欣喜。

    这可是朱元璋第一次考教他!

    甚至除了自己那个早死的大哥之外。

    这是皇帝,第一次主动考教皇孙辈。

    莫不是自己的才干,已经进入到了皇爷爷的眼中?

    一时间,朱允炆心中浮想联翩。

    脸上自然也带出了几丝欣喜。

    不过眨眼之间,朱允炆便反应过来了现在的情况。连忙低下头做思考状。

    然而这一幕却逃不过朱元璋的眼睛。

    那种从内心深处涌出的惊喜,让朱元璋心中本能的冷哼一声。

    父亲缠绵病榻,不思考如何尽心侍奉汤药,反倒如此的眷恋权利。

    这就是大明未来的帝王?

    朱元璋的心中蒙上了一层阴霾。

    不过朱元璋毕竟是开国皇帝,心思缜密。

    只是面不改色的等待着朱允炆的回答。

    “回陛下,以孙儿看来,既然是谋逆之辈,越是有天纵之才,便越会危害我大明社稷。”

    思考片刻之后,朱允炆组织好了语言,直起上身,拱手答道。

    “继续说,你打算怎么处理这个谋逆之徒?”

    听到朱允炆的回答,朱元璋脸色不变,只是微微的点了点头,似乎是在对孙子的回答表示赞许。

    敏锐地观察到朱元璋的动作,朱允炆心中一喜,长篇大论的说起了自己的想法:

    “以孙儿之见,我大明得国之正,前所未有,陛下以布衣之身,驱逐蒙元,恢复华夏衣冠,任何谋逆之辈都将是螳臂挡车。”

    “若是有此等人物,当先下旨抚慰诏安。”

    “陛下之德,堪比尧舜,想来此等逆贼,必然会受陛下感召,倒戈来降。”

    “嗯,你说的倒也没错。”

    朱元璋还是那一副面无表情的模样。

    “可若是此人才高性傲,不肯归降又该如何?”

    “孙儿……”

    朱允炆卡壳,良久之后才犹犹豫豫说道:

    “若是贼人不受恩德,可派大军围剿。”

    “说的不错。”

    朱元璋终于露出了笑容,和蔼的冲着朱允炆点了点头。

    “允炆,你先下去吧。”

    “咱要和你父王说会话。”

    “孙儿告退。”

    朱允炆喜滋滋的走出了书房,转过身,迫不及待的就要去后宫告诉母妃这个好消息。

    皇爷爷终于考教了自己,而自己回答的甚是得体。

    没见皇爷爷都一脸的笑逐颜开。

    然而朱允炆并不知道,当他关上书房大门之后,躺在床上的朱标,却是长长的叹了口气。

    “允炆年纪尚小,日后你好好教导就是了。”

    看着朱标一脸的颓然之色,朱元璋反过来安慰道。

    然而朱标却是摇了摇头:

    “我不是觉得允炆处事偏激僵板。而是他心中无一丝一毫为民之念。”

    “爹,你刚才一共提了四句谋逆,但是这孩子居然没有一句话问此人为何谋逆。”

    “只是教条的先抚后剿,却没有想过直面根源。”

    “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欲治民而不能察民心。”

    “唉——”

    千言万语,化作了朱标的一声长叹。

    不知怎的,朱标的心中突然浮现出了发妻和长子的身影。

    常氏。

    雄英……

    心中的哀伤和回忆如潮水般的涌来,朱标深深吸了口气,下意识的转移话题:

    “爹,你打算怎么处理这个小朱先生?”

    朱元璋面色冷峻:

    “先让锦衣卫控制起来。”

    “他对咱来说还有大用。”

    朱元璋看向朱标。

    心中也是彻底的明白了过来。

    自己之所以能够废除宰相而不出乱子,全靠太子在这里实际承担了宰相的职责。

    而朱元璋想得更远。

    在自己这一代,尚且有太子精明强干,能够为君分忧。

    但是下一代呢?

    即使是朱小子危言耸听,太子能够把身体调理健康。

    就凭刚刚朱允炆的表现,他能够担任的起如今太子的职责吗?

    想到这,朱元璋越发对朱雄英所说的,能够代替宰相的制度感到好奇。

    他拍了拍朱标的肩膀,沉声说道:

    “标儿,这几日你便好好休息,不要再操劳政务了,这些奏折都送到咱那里去。”

    “咱也想办法从那小子嘴里掏出来一些东西,希望会像他说的那样,可以替代宰相制度。”

    朱标默然,最终还是点了点头。

    他也的确是累了。

    如果那位小朱先生真的有办法可以替代宰相制度,对于他来说,也是一件求之不得的好事。

    “爹,依儿子的意见,若是能化解这位小朱先生的野心收于朝堂之上,为大明所用,是最好的。”

    “收为大明所用?就他?”

    朱元璋冷哼一声,脸色煞时变得相当难看。

    “这小子差点就把咱说成了桀纣之君,说咱农民出身,对于政务就只知道动刀子。”

    “而且还想颠覆咱大明江山。”

    “要不是想把他身后的一众谋逆之徒连根拔出,再加上他确实有些用处,咱早就调大兵过来,将其碾为齑粉!”

    看着朱元璋怒气冲冲的样子,朱标叹了口气。

    “这位小朱先生不是说造反也是无可奈何。”

    “一派胡言!”

    朱元璋大手一挥。

    “无非是其犯上作乱的借口而已。”

    “咱向来求贤若渴,若真有保国安民之念,咱还能放着贤才弃而不用?”

    朱标默然,沉默半响之后,才指了指散落一地的奏折。

    “爹看看吧,昨日又有三名知府上书请辞。”

    “此三人官声斐然,连续三年吏部考评为上上。”

    “待到明年,必可调任一路布政司。”

    “可是此时辞官,皆言家中困顿。”

    “又兼衙门官吏凋零,实在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爹,此三者皆是爱民之官,忠心体国。”

    “都因家中生计而不得不辞官,又何来招贤纳士之语?”

    朱元璋脸色生硬,默不作声。

    朱标也像是憋了很久,既然话已出口,便不管不顾的说了个痛快:

    “古人云:修身齐家才能治国平天下,官员俸禄,连自家都养活不了,怎能体恤百姓。”

    “我早说过,让朝廷稍稍提升官员待遇,爹就是不听。”

    “若是真有高官厚禄,以待贤士,像如此大才又怎能不入朝堂?”

    说到这,朱标抬头,缓慢地坐直身体。

    双眼直直的看着朱元璋的眼睛,摆出一副正式奏对的样子,一字一顿的说道:

    “父皇须知,有尧舜之君,方有尧舜之民。”
← 键盘左<< 上一页给书点赞目录+ 标记书签下一页 >> 键盘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