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18px
字体 夜晚 (「夜晚模式」)

第216章

    王元吉道:“他说他不辅佐无道昏君。”

    好家伙,这大夏的臣子,是一个比一个有个性啊!

    也是,毕竟这个世界,这种形态下,皇权还没有到登峰造极的地步。

    大夏算是世家比较弱的地方,但在荆州、洪州各郡,依然有实力强悍的世家豪强。

    魏国就更不必说,郡望把持地方舆论、人口。

    可以说,这个世界的政治形态有点类似隋唐,世家虽然不像南北朝可以筑造坞堡了,可依然有田地、人口、舆论。

    而且比唐的世家还要强,因为据说有些世家是有部曲私兵的。

    更准确地来说,是大魏有点类似隋唐。

    大夏已经开始往宋转了,均田、贱籍都没了,世家也只剩一半。

    宋是什么社会?

    当权者大部分必须通过科举这条通道上去,科举是绝对掌握在皇帝手里的。

    更别说地方上的世家没了,地方官权力被切割。

    到了明清,那就更弱,毕竟文官里,连宰相都没了。

    至少在大夏,皇帝要颁布政令,还得通过宰相,而不是顾问们票拟后,皇帝直接批红让六部去执行。

    在这种政治生态下,皇帝是无法像明清那样极端,天下的士人自然不会畏惧强权如虎。

    更不会普遍有人认为宋濂这种行为是不懂事,反而会觉得是一种气节。

    “陛下,这个宋濂不懂事,臣去处理他。”曹谦德立刻说道,“让他知道自己什么身份。”

    李彦笑了笑道:“无妨,你不准去找他麻烦,朕事后自有安排。”

    李彦做事虽然足够粗暴,但在对待人才这方面,他从来不瞎几把乱搞,还自以为自己足够牛逼。

    一味用强权去压人才,最后引来的全是投机的废材。

    搞事业,拉拢真正的人才,一定要有耐心,把事情说清楚,把想法说清楚,把事业蓝图说清楚。

    说话间,众人已经走到里面。

    “陛下,目前我们已经有新的纺织机三千台。”陈凌汇报道,“如果是纺纱,意味着江宁商社一天可以纺织三千匹纱。当然,前提是原材料充足。”

    “至于纺丝绸,如果蚕丝充足,同样如此。”

    户部尚书公孙赞说道:“单说丝绸,一天三千匹,一个月九万匹,如果在大夏卖,一匹赚一两,一个月九万两,一年一百零八万两。我朝一年能收一千万两的税。”

    众大臣听到这些数字不由得感到震惊。

    仅仅是开一个江宁商社,就能增加国库10%的收入,这是非常恐怖的。

    但李彦说道:“太少了,现在前线的军费加抚恤金的缺口巨大。”

    说着,他看向公孙赞。

    公孙赞说道:“秦州战死30万人,正规军抚恤金一人60两,预备役抚恤金一人30两,一共1000万两抚恤金。目前又招募到总兵力有20万,每个月40万两的军费开支,算上其他的,一个月要50万两。”

    李彦仔细听着这些数字。

    秦州一个月50万两军费,这个军费跟明末辽东军费很接近。

    明末辽东在整顿之前,一年大概六百多万两,秦州一年600万两。

    如果算上军备、军粮,在军备不做大的补充的情况下,一年是700万两。

    两者虽然接近,但不是一回事,辽东大部分钱用到筑造城池和臃肿的后勤。

    秦州的钱,基本上发给了士兵。

    “宋州兵力损失不多,抚恤金在100万两,不过根据张文泽最新报道兵部的情况,宋州一年的军费也要近300万两。至于徐州,也给了一个数字,700万两!”

    公孙赞这么一说,众人都倒吸了一口凉气。

    这意味着,大夏的边军,接下来一年的军费就要1700万两。

    而大夏国库一年收入大概在1000万两左右。

    还不算京畿的禁军。

    这笔账怎么算都没办法补上啊!

    打仗要军队,可养军队要钱啊!
← 键盘左<< 上一页给书点赞目录+ 标记书签下一页 >> 键盘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