鹧鸪哨/我在三国教书那些年/ 第三百一十五章 独轮车
背景
18px
字体 夜晚 (「夜晚模式」)

第三百一十五章 独轮车

    一个老伯,被可能是他儿子的中年人扶着过来,老伯身上裹着破被子,瑟瑟发抖。

    田卜忙把老人迎过来。

    “老人家,还是冷一阵,热一阵?”军医拉过老人的手,给其号脉。

    “可不!”老人哆嗦着,身体都在发抖,“热的时候像是着火了,冷了像掉冰窟窿那劲儿。”

    听到老人这么说,田卜笑了,指了指一旁捣药的李孟羲。

    “老人家好运气,我们军师有奇方专治此病症。”

    李孟羲听田卜如此夸赞,嘴巴张了张,卧槽,不要这么打包票的好吧。

    青蒿素是治疗疟疾的特效药,成功率接近百分之百,特别有效。

    但是,那是新鲜的青蒿才行,鬼知道今天商队买回来的干枯的青蒿有没有用。

    你说药到病除,万一干青蒿没用,岂不是砸了某的口碑。

    李孟羲心里直嘀咕。

    口碑什么的,才不在乎呢。

    “砖头,捣好了吗?药给我。”

    “好了。”累的哼哼嗤嗤的砖头抱起石臼,给了李孟羲。

    疟疾的病症很有特点,冷一阵,热一阵,除了疟疾,没有其他任何一种病会是这样,因此,极好区分。

    据说,疟疾之所以会忽冷忽热,这是因为,引起疟疾的一种寄生虫,每十二个小时,分裂繁殖一次。

    疟疾原虫繁殖之时,消耗人体大量能量,因此会突然发冷。

    而发热,好像是疟疾原虫繁殖时产生的一种毒素,引起的发热状况。

    因此,感染疟疾之后,发冷和发热是紧挨着的。

    李孟羲把捣碎的青蒿交给田卜,田卜接过,就要拿勺子从陶翁里舀水。

    “是加凉水。”李孟羲提醒。

    田卜的手停在半道,“看我,差点忘了。”田卜干笑了一下。

    然后,田卜就从缸中舀了一些凉水,将捣碎的青蒿放于碗中,然后加凉水,用竹筷搅拌一番之后,端给老人,使其服下。

    “老人家,药见效慢,明日看看有无好转。”李孟羲一旁交代到。

    如果,干枯的青蒿中,也有青蒿素,治疗疟疾简直可以药到病除了。

    更多的病人来了,李孟羲见好多人,在咳嗽,好像感冒了一般。

    怕被传染,李孟羲找了个借口,带着弟弟离开了。

    在记下的药方之中,李孟羲想起,因为风寒咳嗽有痰时,可以用鲜竹沥来治疗。

    忘了跟商队说了,要商队买一些刚从地上拔出来的新鲜竹竿。

    只有新鲜的竹子行,砍伐后的竹子,会快速脱水,就不能行了。

    看天色尚早,李孟羲于是就去找刘玄德,告知刘玄德,明日让商队买东西的时候,遇到竹林,一定买一些新鲜竹子,一定得是新鲜竹子,刚砍下来的那种。

    非是鲜竹,无有药用。

    刘备点头。

    其实竹子一直在收购,不仅新鲜竹子有用,干竹子也可以买回来,当做编篓的材料。

    如果想把鲜竹沥当做常备药材,那么势必,得时常准备着一些活竹子。

    或者,可以像风景竹那样,把竹子砍短,种在木桶中,随军带着,啥时候需要用新鲜竹子做鲜竹沥了,就能随时拔一根手臂长的竹子,砍掉根茎,然后放火上炙烤,沥出汁液。

    因为白水煮鱼不好吃的缘故,李孟羲还想要花椒叶呢。

    若想随时有新鲜的花椒叶用来煮鱼,只用种一棵小小的花椒树就够了,还是种在木桶中就够了。

    没有多少技术含量的板车,在李孟羲看来,无异于是神器。

    因为有板车,活的植物也可以种在桶里放在板车上拉着走。

    寻思了一下板车的运力,一辆板车,至少能放下八个木桶,也就是说,可以种八桶植物。

    一个木桶,可以种一棵花椒树,或者,可以种好几颗竹子。

    不像堆满了粮食的粮车那么沉重,七八个木桶,拉着很轻便。

    又要需要用到的板车的地方了,再一想到木工营生产板车的速度,李孟羲心情就不美妙了。

    处处都缺车辆,尽管路况差,车辆不如步行机动性强,但李孟羲深切的体会到,板车是后勤运输中的核心交通工具。

    可能,古代还有小推车吧,也就是鸡公车,或者独轮车。

    在军中,没见到独轮车。

    李孟羲奇怪。

    在李孟羲印象中,印象最深的独轮车画面中,是水浒传这部电视剧,智取生辰纲这段,晁盖一伙假扮贩枣的行商,枣子就是放在独轮车上推着走的。

    但是为何,在军中没有见到独轮车呢。

    是没有发展出来,得到宋朝,才有独轮车,还是别的原因。

    李孟羲疑惑。

    独轮车技术没啥难点啊,应该不至于没有啊。

    可是,军中就是没见到独轮车。

    李孟羲离开中军,到木匠营,找到鲁犁,问独轮车,问知道独轮车吗,人家鲁犁知道。

    “独轮车好做的。”鲁犁回答。

    “那为何没人做?”李孟羲皱眉。

    “没人让做啊。”鲁犁理所当然的回答到。

    这就是问题所在了,军中生产潜力根本就没挖掘完。

    若不是李孟羲,刘备等人根本就想不起来让木匠做板车。

    而李孟羲呢,缺乏生活经验,一时半会儿,想不起独轮车来。

    李孟羲问,独轮车咋个做。

    “一个小轮,几个木杠就成了。”鲁犁说到。

    “……轮还是做大一点。”李孟羲说到,“还是跟板车车轮一样,独轮车车轮大小做的差不多一样大吧……”

    说着,李孟羲眉头微皱,话说了一半,停下了。

    板车是双轮车,因此需要把车轮大小做的差不多一样,内外径都要一样,不然,要是大小不一,万一哪辆车一边的车轮坏了,换上的车轮大小跟另一边的车轮大小不一样,一边高一边的,很影响车辆行驶。

    因此,为了提高利用率,板车轮毂就被特意要求做的大致一样大。

    板车如此,可是独轮车只有一个轮子,好像不需要保证所有的轮子一样大,轮坏了,随便找个新的轮子换上就行。

    而且,如果要求让独轮车的小车轮做的也一样大,反而会降低生产速度。

    独轮车车轮没必要一样大的。
← 键盘左<< 上一页给书点赞目录+ 标记书签下一页 >> 键盘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