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18px
字体 夜晚 (「夜晚模式」)

第40章

    等他们走后,唐书仪跟兄妹三人讲:“水至清则无鱼,是人都有犯错的时候,得允许人犯错,只要不是大错,不是原则性的错误,就没有必要揪着不放。”

    兄妹三人都点头。

    第二日,管事们又把修整好的账册拿过来,唐书仪仔细看后,然后夸赞了一句:“不错。”

    管事们都松了一口气,今年的侯夫人,看着一点架子没有,但是做起事情来,比以前犀利了很多。

    唐书仪把管事们的表情都看在了眼里,水至清则无鱼不错,但是该敲打的也得敲打,不然现在犯小错不管,以后就会犯大错。

    把账本还给管事们,唐书仪又给每位管事封了二十两银子,作为年终奖。管事们领了银子,高高兴兴地走了,年底对账的工作,算是告一段落了,可以休息几天。

    又过了几日,齐老夫人来拜访。唐书仪提前接到了帖子,所以早早地就迎在了院子门口。

    齐老夫人坐着轿子,远远地就看到了一身家常服的贵妇,淡紫烟罗襦裙,搭蓝色绣锦外氅,头挽富贵牡丹髻,妆容简单但雍容雅致。她不由得又在心里叹息了一声,真的是错过了啊!

    “伯母安好。”唐书仪笑着上前,扶齐老夫人下了轿子,然后扶着她往屋里走。

    “我家小二前些日子麻烦你了,我老婆子今天是来向你道谢的。”齐老夫人挽着唐书仪的手道。

    “和光跟我家玉铭天天玩在一起,跟自家孩子一样,您不用客气。”唐书仪笑着说.

    齐二名齐和光。

    说着话两人进了屋,坐下后两人开始聊天,主要聊的就是齐二。

    “小二从小在我身边长大,聪明又伶俐,还孝顺。”齐老夫人眼里,齐二就没有不好的地方。对他好一番夸后,她就叹气道:“但是他爹不知道怎么了,就是看他不顺眼,说他不学无术,混吃等死。”

    说到这里,齐老夫人一脸生气,她又道:“现在家里情况跟他小时候不一样,小二大哥也是个读书好的,他也算是后继有人,我们小二不喜欢读书也没什么不是,他偏要逼着他读书。”

    这话唐书仪真不好接,毕竟是别人的家事。但是她还想着让齐良生教导萧玉宸呢,该表现的时候也得表现。

    想了想她道:“和光跟我家玉铭一样,都不能安静地坐下来读书,逼他们也没用。”

    “是吧,我也是这样说。”齐老夫人好似找到了同盟。

    但这时唐书仪又道:“但也不能让他们一直这样混玩下去,他们年龄小不知道长远打算,我们做长辈的就得给他们打算好。”

    齐老夫人叹口气,“你说得对,你家玉铭有练武的底子,我家小二不行啊!我也发愁。”

    唐书仪笑着喝了口茶,然后道:“我看和光倒是有几分经商的天赋。”

    怕齐老夫人觉得商人地位低下,她又道:“商人虽说地位不高,但是我们这样人家出来的人,谁会看低?我觉得做些生意,挣点小钱,一辈子做个富贵闲人挺好。”

    这话可是说到了齐老夫人的心坎里,她也知道她二孙子没有大出息,就是想让他一辈子不吃苦不受累,做个富贵闲人。

    唐书仪的话音刚落,她就拍着手道:“哎哟,你这话说得可真是对。天底下的人那么多,哪能个个都出息?做个富贵闲人就挺好。”

    “但是富贵闲人也得有事做,”唐书仪接着说:“天天无所事事,也是无聊。”

    “是是是,得有个事情做。”齐老夫人的思维已经完全跟着唐书仪的思维走了。

    “我打算做个会馆。”唐书仪把她对会馆的计划讲了一遍,装修成什么样子,经营什么项目,怎么管理等等。

    对于如何把项目规划讲得让人兴奋这件事,唐书仪自然在行得很,就见齐老夫人听得连连点头,最后她还跃跃欲试地提议道:“还应该搭个戏台子,请些唱戏的名角儿。还有打马吊的地方,也收拾得舒服些。”

    唐书仪很认真地听,然后还说:“呀,得亏您提醒,不然我就把这些给疏忽了。”

    这话让齐老夫人很有参与感,笑得更加开心。唐书仪见说得差不多了,又道:“做这么大会馆,自然需要不少人手。我想着,和光正好想要经商,到时候我就借他给我跑跑腿,您看如何?”

    齐老夫人不是个特别聪明的人,一听让她孙子给跑腿,有些不高兴,脸也就拉了下来。唐书仪见状,知道话说得太含蓄了,老太太没有听懂。

    她又道:“说是跑腿,我哪能让和光真的干那些杂活。这会馆虽然是我要开的,但我一个妇道人家,有些事情不好办,得有人在外边管着,思来想去,和光最适合。他什么样子我知道,聪明又伶俐,只不过还没有成长起来。让他学一阵子,整个会馆他肯定都能管得了。”

    这下齐老夫人高兴了,“是,我跟你说,我家小二听话又好学,肯定能学好。”

    唐书仪笑着点头,其实齐老夫人怎么想不重要,只要她能把话向齐良生传好就行了。齐良生定能明白她的意思。

    两人又聊了一会儿,齐老夫人虽然护短也不是很通透,但性子直,也没有坏心思,唐书仪又想与她交好,自然就聊得很愉快。齐老夫人直到到了家,脸上的笑都没有下去。

    她还跟身边的嬷嬷说:“以前都没有发现,唐书仪这么会说话会办事,我们家要是有这样一个当家主母就好了。”

    说完她重重地叹息了一声。

    第123章不能把这个机会错失

    古代讲究晨昏定省,今日齐良生事情不多,晚膳在齐老夫人房里用的。齐家讲究食不言寝不语,安静地用过膳后,齐老夫人把齐良生留下来,跟他讲了今日去永宁侯府的事情。

    把唐书仪要做会馆的事情讲了一遍后,她道:“刚开始,永宁侯夫人说,让我们小二给她跑腿,我一听就不高兴了,给她拉了脸,她马上就改口了,说让我们小二管事。”

    齐良生:“......”人家只是说话委婉些。

    齐老夫人又道:“后来我思来想去,她说这事儿好是好,我们小二若是跟她做这个会馆,也算是有个正经事干。但是,这说来说去,还是我们小二给她跑腿。这样不行,回头我得跟她商量商量入股。我们入了股,我们小二也是老板,不用看别人的脸色。”

    她说完,看着齐良生,等着他的话。但是齐良生却端着茶杯慢悠悠地喝茶,没有要说话的意思。

    齐老夫人是个急性子,她道:“你说句话啊!你怎么想的?”

    齐良生把杯子放在手边的小机上,道:“这事儿,我想想。”

    “想想?这有什么好想的?我看你就是不想让我的小二好。”齐老夫人道。

    齐良生无奈地叹气,“他是我亲儿子,我怎么能不想让他好?只是一切还未说定,让我怎么说?”

    其实是,以他对现在的唐书仪的了解,她不可能无缘无故地跟他母亲说这些话,她定然是有目的的,只是这个目的是什么,他想不出来。

    不过,若是齐和光能跟着她做那什么会馆,不失为一个好去处。最起码有事情干,不会天天惹事。

    而这时齐老夫人哼了一声说:“我就烦你这样,做事情思来想去,哪有那么多弯弯绕?”

    齐良生再次无奈,他道:“母亲,这事儿我知道了,回头我会跟永宁侯夫人商谈此事。”

    这下齐老夫人放心了,还催促道:“你上心些,我觉得永宁侯夫人说的那个会馆很好,别被人抢了先入股。”

    齐良生点头,“儿子知道了。”

    说着他起身,“儿子还有事,先走了。”

    齐老夫人本还想跟他说让他娶媳妇的事儿,但她现在心中的标准,是唐书仪那样的,之前她看中的那些,都似乎不是很合适。

    等齐良生走后,她跟身边的嬷嬷说:“事情就是不能十全十美,年轻没有成婚的小姑娘,办事不稳手段不高。但像永宁侯夫人那样的,又是成过婚的。”

    “永宁侯夫人也是从小姑娘,一点点变成现在这样的。”嬷嬷道。

    齐老夫人:“可我没有那个精力等小姑娘成长啊!”

    嬷嬷无奈,齐老夫人叹口气又道:“就是我们愿意,人家也肯定不会同意的。”

    嬷嬷被她这没头没脑的话说得一愣,然后想了想,知道她说的是想娶永宁侯夫人进门。

    “那是肯定的。”嬷嬷附和。

    谁会傻得好好的侯夫人不当,跑来给人当后娘,还要伺候婆婆维系继子女关系。

    而齐良生回了书房,拿起空白奏折准备写,但写了几个字后,发现写错了。丢在一边,拿起一个空白的再写,然后又写错,来来回回好几次,他索性丢了笔,靠在椅背上闭目养神。

    当注意一个人的时候,就总是会听到关于她的事情,然后就不由自主地放在心上。齐良生觉得自己现在是魔杖了,他是一个冷静的人,但现在脑子里总是会蹦出唐书仪三个字。就是年轻的时候,也未有如此过。

    起身给自己倒了杯凉茶,猛灌了几口,冰凉的液体入喉,他才觉得冷静了一些。但坐下后,他又在想,唐书仪今日跟他母亲说那些话是什么意思呢?

    虽然对唐书仪有些意思,但他也没有昏了头脑,知道唐书仪做这些事情,包括这些天教导齐南笙,都是有目的的,那么她的目的是什么?齐良生不觉得,自己和齐家有什么是唐书仪想要的。

    想了一会儿,想不出个所以然,他索性也不想了,决定找个机会当面问一问。

    唐书仪这边,她把钩子放出去了,齐良生会怎么办,只能等了。她并不觉得自己这些小九九,齐良生看不出来,但就是他看出来了也没什么,双赢的事情不是吗?

    但她这一等,等了好几天,也没有等到齐府的消息,一打听才知道,马上就要过年,朝廷也马上要放假,各个部门要做年终总结,齐良生作为户部尚书,自然忙得很。

    既然这样唐书仪就也不急了,反正萧玉宸明年要出门游历,让齐良生指导也要一年以后了。

    年底的时候,府里也忙,忙着准备过年的东西,还有亲戚朋友之间送的年礼也要准备。这几日,唐书仪就在梳理永宁侯府的关系网。

    这时,赵管家送来了一个拜帖,唐书仪打开一看,上面的落款是武威将军夫人。唐书仪皱眉,在记忆里找这个人,但想了好半天也想不出这人是谁。

    赵管家见状,跟她解释:“武威将军常年在西北戍边,他的家眷也都跟着他在西北生活。听说武威将军父亲身体这些日子不好,想来她是从西北赶来探亲的。”

    唐书仪听后沉默了一会儿问:“武威将军在西北军里威望如何?”

    赵管家曾经是老侯爷的部下,对西北军有些了解,他道:“武威将军是草根出身,当年武举考得榜眼,然后进了西北军。他英勇善战,创下不少军功,当年也是侯爷的左膀右臂。现在他在西北军中的具体情况,老奴就不知道了。”

    唐书仪听后嗯了一声,又道:“你探一探,武威将军父亲得了什么病,情况怎么样。”

    赵管家应了一声走了,唐书仪靠在锦榻上,想以后怎么给萧玉铭在西北军铺路。

    虽然老侯爷和萧淮在西北军里还有威望,但那里的官兵不一定认可萧玉铭。所以,得打通关键的人物。武威将军,虽然草根出身,但能做到将军的位置,在西北军定然是有一定势力的。

    那么,既然武威将军夫人来访,她就不能把这个机会错失。

    第124章似乎传言有些不真啊!

    赵管家的办事效率一向很高,唐书仪让他去查威武将军父亲的情况,晚膳前就收到了回复:“威武将军父亲,刚入冬的时候得了风寒,然后就一直没有大好,到现在已经卧床不起了。”

    唐书仪听了皱眉,她不是大夫,这种事情还真帮不了忙。沉默了一瞬她问:“可缺什么药?”

    “唉,那给威武将军父亲看病的大夫说,就是因为缺一味药引,将军府没有,威武将军父亲又舍不得花钱买,最后就成了这个样子。”赵管家叹气:“不过那味药就是买也不好买到。”

    “什么药?”唐书仪问。

    赵管家:“百年以上的老山参,这种年份的山参,药铺里一般都是没有的,就是谁家有也不会轻易拿出来,毕竟是吊命的东西。”

    唐书仪听后皱着眉头想了一会儿说:“我们库房是不是有一根百多年的老山参。”

    赵管家听了她的话一惊,“夫人,使不得啊!咱们府上就那么一根,给了人以后,万一需要了怎么办?这武威将军与咱们侯府,也不是多亲近的关系。”

    唐书仪知道他是为了永宁侯府好,就缓声跟他解释道:“百年以上的山参固然重要,但那是死物,与玉铭的前程比起来,算不得什么。”

    赵管家脸上带了些了然,唐书仪又道:“都说锦上添花易,雪中送炭难,但这雪中送炭的情才珍贵。我要得就是让武威将军,欠下我们这个人情。”

    赵管家点头,“老奴知道了,不过,那武威将军的父亲也用不了一根,切给他们一些就是了。”

    “好。”唐书仪道。

    能救命的东西,自然手里得留着一些。

    “现在就拿出来送过去吧,”想了想,唐书仪又吩咐:“让玉铭跟你一起去。”

    这种时候,自然要让萧玉铭在武威将军府露露面的。而且,早一点用上,说不定那位老爷子能早一点好起来。虽说这送山参的举动有一些算计在里面,但她也是真的希望那位老爷子好的。

    赵管家得了吩咐,快步去库房,拿出侯府珍藏了多年的老山参。小心翼翼打开装着山参的铁盒子,看了又看,最后肉疼地拿刀,从尾部切下来一块,然后又马上把铁盒子合上,小心翼翼地放起来。

    把切下来的那一小块山参包好,又去萧玉铭的院子找人。还好,今日萧玉铭在家,赵管家把给武威将军家,送山参的来龙去脉,跟他讲了一遍,又道:“二公子,夫人为了你们兄妹三人,真是煞费苦心啊!”

    萧玉铭脸上带了些动容,他道:“我明白,走吧。”

    赵管家见他一身练功服,道:“二公子,您去换身衣服吧。”

    萧玉铭低头看了看身上的衣服,出门拜访确实不合适,就回了卧房,换了一身墨蓝暗纹长袍,外边搭了一件黑色绣金斗篷,整个人看起来威武又精神。

    赵管家看了呵呵笑,“这身好。”

    萧玉铭却不是很在意,迈大步朝外走,嘴里还说:“快走吧,还要回来用晚膳呢。”

    赵管家哎了一声,快步跟在了他身后。

    萧玉铭出门一般是不坐马车,都是骑马。带着赵管家,两人一人一匹马,嘚嘚地往武威将军府而去。到了后,赵管家递上永宁侯府的名帖,武威将军府看门的人,马上往里汇报,同时将两人请到了厅堂。

    不一会儿,武威将军的兄弟武康大步走来,见到萧玉铭他一愣。永宁侯府这位二公子的名声,他是听说过的,不思进取、纨绔成性。但现在见了,似乎传言有些不真啊!

    心里虽这么想,但见了礼后,武康脸上带着笑道:“不知二公子今日来何事啊?”

    虽然说,武威将军在西北与萧淮关系不错,但是在上京,两家并没有太多来往。他猜不出来,永宁侯府这位纨绔二公子,来他们家有什么事情。

    “今日家母收到府上递的帖子,才知道武威将军夫人回了京。”萧玉铭道:“我母亲一打听才知道,是府上老太爷生病了。往日,我父亲总跟母亲提起武威将军,说与武威将军意气相投,我母亲知道老太爷病了,也很是着急,就让我把府里珍藏的一点儿百年山参送过来,希望有用。”

    “真的,百年老山参?”武康惊喜的腾得站起身问。

    “是。”萧玉铭拿出那块山参递给武康,武康接过去,手都有些抖。

    也不怪他这样,武威将军草根出身,在参加武举之前,一家人都是地里刨食的农民,甚至年景不好的时候,都得饿肚子。

    后来武威将军官越来越大,武家的日子也越来越好,但骨子里一些东西还是改变不了。例如,节俭、见到权贵心里发怵等等。

    这次武威将军父亲生病,也是小病给积成的大病。刚开始他得了风寒,觉得不用看大夫,多喝点热水捂着被子睡一觉就好了,睡一觉不好,那就多睡几觉。

    但是他捂着被子睡了三四天也没好,只能请大夫,这个时候病已经有些严重了。大夫把了脉开了药,但是武威将军父亲,坚持让开便宜的药,说当年种地的时候,他生病从没吃过药,现在吃些便宜药就能好。

    结果,这药吃了半个月也没好,病还越来越重,最后卧床不起了。他本就年龄大了,这样一来,一个不好命说不定就没了。这次再也不敢让大夫开便宜药了,但是这次大夫开出了,他们买都买不到的百年山参。

    这可把武家人急坏了,药铺里没有,大夫说上京不少人家都藏有,让他们去问一问。但是,能藏百年山参的人家,都不是简单人家。他们一家人在上京,虽然住在将军府,但基本不与外人来往,而且根子里觉得,那些权贵都不好相与,所以也不知道往哪里借。

    武康倒是提过去永宁侯府,但武老太爷说,他的命不值那么贵的山参,打死都不让武康去。最后,这病就到了几乎药石无效的地步。

    这个时候,武康见了这百年老山参能不激动吗?

    第125章

    这一点很奇怪

    武康收到山参,马上让人去叫大夫,让大夫过来看看。对于这一点,赵管家有些不高兴,他们把救命的东西送过来了,这武家人竟然叫大夫当场检验。

    但想到武家人的情况,他心里哼了一声就不太介意了。武家人从乡下来上京没多少年,威武将军又常年在西北,上京这边根本就没人教他们怎么办事。没必要跟他们计较这个。

    萧玉铭倒是没有想那么多,让大夫看就看呗,反正又不是假的。

    大夫就在武老太爷的房间,不一会儿就来了,看到是真的百年野山参后,他笑着道:“老太爷的命有救了。”

    武康一听,眼泪差点都出来了。他起身朝萧玉铭深深施礼,“真是太感谢了。”

    萧玉铭随意摆手,“管用就行,我们就回去了。”

    说着他往外走,武康连忙送,一直把人送到大门口才回去。回到武老太爷屋里,就见药已经煎上了,他媳妇在旁边亲自守着。进了内室,就见他大嫂五位夫人在床边守着,见他回来了,武威夫人问:“永宁侯府的人走了?”

    武康点头,武威夫人叹气,“侯夫人是个善人,就是命不好,侯爷早早地就....”

    “她有三个孩子,又是诰命夫人,还有国公府做娘家,日子不会太差。”武太夫人在旁边说。

    这时武康坐下来道:“她家那二公子,都说是个纨绔,我刚看着挺好的一小伙子啊,长得精神,说话做事也进退有度。”

    “说不定是外边人瞎传的。”威武将军夫人道,她对永宁侯府印象好,自然就觉得永宁侯府的人都好。

    这边,萧玉铭回了府,直接去了世安苑。饭菜刚摆上,他进了餐厅净了手就坐下来吃,边吃边讲了去武威将军府的经过。唐书仪听后笑,“我们二公子这事儿办得不错。”

    她语气带着打趣,萧玉铭有些不好意思地挠挠头。

    第二日,刚用过早膳,唐书仪没有让萧玉珠去家塾上学,而是让她跟在自己身边,一起接待武威将军夫人。她对萧玉珠的教育,就是潜移默化。她做事情的时候,让萧玉珠在旁边跟着,耳濡目染,慢慢很多事情就懂了。

    没多长时间,武威将军夫人就到了。这位夫人,面容清秀,肤色微黑,体型也有些发福,不过眼睛很亮,举止间带着爽利。

    见了礼后坐下,武威将军夫人就跟唐书仪道谢,“昨儿晚上,我公公喝了药,今日就好了不少,真是太感谢夫人了。”

    唐书仪摆了下手,“我家侯爷生前跟武威将军,是战场上的同袍,这种关系自是别人不能比的。就别再说客气的话了。”

    “您真是个善人。”武威将军夫人笑着说。

    她没有读过书,之前在村里的时候也没有什么见识,还是这几年在西北边境,与那些随军的家眷来往,学了些礼仪。但还是觉得,跟唐书仪这种高门贵女出身的人说话,不知道说什么。

    唐书仪也看出来了,就笑着跟她聊西北边境的一些事情,慢慢的两人聊得还算愉快。说西北军,免不了提起萧淮,武威将军夫人看着唐书仪,面带了同情,她道:

    “侯爷真真是个好人,当初帮了我家那口子很多。我要回来,我家那口子叮嘱我,一定来看看您。”

    唐书仪脸上带了动容,这武威将军夫妻是实在人。

    “你也看到了,我很好。之前心里念着他,还病了一场,现在想开了,以后我就是想着把三个孩子好好养大。”她道。

    武威将军夫人拍了下手说:“是,这样想才对。”

    说到这里,她顿了一瞬问:“西北送来的那两个妾室,安分不安分?”

    唐书仪愣了一下,“还好,每日待在院子里基本不出门。”

    武威将军夫人松了一口气的样子,然后道:“当初那苏丙仓要把她们送回来的时候,我家那口子就不同意,送回来不是给您添堵吗?但最后,那苏丙仓偷偷把人送回来了。”

    唐书仪听到这里,心里默念了下苏丙仓这个名字,想来这人对萧淮,对他们侯府没有好意。

    这时就听武威将军夫人又道:“不过您也别把她们放在心上,侯爷对您的情谊,我们整个西北军都知道,侯爷在西北的时候,从没有与别的女人有过什么,这一点我能保证,我娘家弟弟在西北是侯爷的亲随,几乎与侯爷形影不离。

    那两个女人,是程玉泉看上了侯爷的一匹马,侯爷赏把马赏了他,那程玉泉就非要送给侯爷两名姬妾,说是换马。侯爷无奈收下了,但是收下后,一直被养在后院的一个小院子里,从没有去过,而且派人每日看着,不让她们踏出那个院子半步。”

    好似怕唐书仪不相信,她还道:“我说的都是真的,负责看守那两个女人的,就是我娘家弟弟,他亲口跟我说的。”
← 键盘左<< 上一页给书点赞目录+ 标记书签下一页 >> 键盘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