鹧鸪哨/天不老情难绝/ 在线阅读 第193章
背景
18px
字体 夜晚 (「夜晚模式」)

在线阅读 第193章

    公元1135年至1148年,是朱淑真最为快乐的少年时代。

    这世间,人生最幸福的,就是自己在父母身边享受疼爱的时光。

    越是有灵性、天赋越高的女子,似乎越难得到世俗意义上的完美归宿。

    在诗词的世界里,有激情,也有火热,但更多的还是孤独。

    没有心心相依的人,就好像没有灵魂的皈依。

    面对活生生的现实,灵性再高的人也只能活在一个自我构造的童话中,在童话世界里描绘自己爱的点滴。

    有人试图用假想的爱情填补人生的遗憾,到头来,反而招至了更多的遗憾。

    遗憾越填越多,伤人也就更深。

    许多的愁和伤,在时间的阴晴圆缺里,在一段段往事中不断重演。

    仿佛就是这些愁与伤,构成了她们的全部,也成就了她们与众不同的美。

    多愁善感,历来是诗人群体的特质。

    文人多情,多情皆苦命,仿佛这就是命数。

    不一样的是,有的人愁里含着悲,宛如一阵寒冷的秋雨,让人感叹、让人清醒。

    有的人愁里含的是伤,宛如一帘飘逸的花雨,让人欢喜、让人沉醉。

    显然,朱淑真属于后者。

    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不过是说环境造就人。

    无论何朝何代,一个人出身的家庭环境,基本上注定了其发展趋势和人生走向。

    这个规律在朱淑真身上尤其可以得到验证。

    根据史料记载,朱淑真出身浙江一个官宦之家,家境优裕。

    从小她聪慧,充满灵气,备受父亲宠爱,三岁时,就教她读书。

    受其父亲影响,朱淑真博通经史,尤工诗词。

    又因其母能文善画,精通音律,所以,她一脉相传,书画造诣颇高。

    特别是她画的梅兰竹菊,浓中显淡,淡中显贵,水墨淋漓苍润,有属于她的鲜明风格,成为当时人皆尽知
← 键盘左<< 上一页给书点赞目录+ 标记书签下一页 >> 键盘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