鹧鸪哨/不当冤种继母后,我挣钱能力顶呱呱/ 第一千四百一十章 下馆子吃素
背景
18px
字体 夜晚 (「夜晚模式」)

第一千四百一十章 下馆子吃素

    从烈士陵园下来,杜红英提议大家就在镇上饭馆里中午饭。

    我们正月初一吃素。卢芳不好意思道:老朱他们朱家正月初一也有吃素的习俗。

    我们杜家也吃素。陈冬梅道:一起去饭馆吃素面。

    杜红英……饭馆估计从来都没遇上过这种顾客,呼啦啦来了一群的人,然后人手一碗素面,老板收四毛钱一碗还要被嫌弃贵

    小镇上的饱馆这一天也挺热闹的。

    很多人逛街,都觉得过年嘛,善待一下自己,逛累了就下馆子打个牙祭。

    一进饭馆门看到不少的人,嘿,还别说,你还真别说,墙上贴着羊肉汤、回锅肉、炒菜、粉蒸肉大大的招牌

    ,结果几乎都是人手一碗素面。

    几位吃点啥,有炒菜蒸菜羊肉汤。

    老板娘热情的招呼。

    我们吃素,有没有不沾猪油的菜,没有的话,我们可能只能吃一碗素面了。陈冬梅率先开口。

    有有有,不沾猪油的菜嘛,凉拌折耳根、油酥花生、豆腐煎二面黄、炒青菜、凉拌萝卜丝……老板娘报出了一长串的菜名:你放心,我知道我们这一方的习俗,正月初一吃素,炒菜的锅儿和菜刀菜板都是单独的,不得沾一点猪油。炒菜的青油都是新开的……

    坐哪儿,这个位置嘛,宽敞。

    有没有大的雅间

    杜红英看大厅里坐了不少的人,还有人和老爹打招呼,他忙着和人家说过年好闲聊都搞不赢,还是雅间更安静,能好好的聊聊天。

    有有有,二楼有雅间。

    老板娘丝毫不因为这一群人吃素就不热情招呼。

    杜天全夫妻俩她是认得的,高安福这小子就是供销社旁边高家的小孙子,还有那个老头,多年前烈士陵园塑陶塑像的那个人,本事大得很,说是陶厂的什么技术总管。

    更不要说旁边站着的还有中医院的杜医生、田老师了,那位牵着杜二娃的女子,肯定就是通安村那位嫁了部队当官的杜红英,这一群人,除了几个娃子外,哪一个都不简单。

    她眼睛尖得很,知道这群人这一顿吃素,但都不是吃素的人!

    二楼雅间坐下,老板娘一边掺茶一边问吃什么。

    老板娘,您看我们这一大桌子的人,有什么素菜素食你都看着端上来吧,只要不沾油就行。杜红英想起来了:还有这群娃娃,你啥不沾猪油的小吃也端上来一些。

    有有有,有红糖糍粑,有红桔白糖猪儿粑,还有白糖芝麻包子,要吃哪样

    小孩子不做选择,三样都要,我们都要吃。杜二娃早就饿了:老板娘,快端上来吧。

    杜二娃,你能不能斯文点。田静没眼看了!

    她堂堂田老师,语文教学顶呱呱,学生们都是乖娃娃,结果自己的娃……想她桃李满天下自家就结了一个苦瓜!

    这瓜苦还是她想方设法用刀架脖子保下来的。

    一想到过往经历,田静强压下心中的怒火,告诉自己:亲生的亲生的,我的要求不要太高!

    妈,装斯文干啥,天大地大吃饭最大。老板娘端上来了三样小吃,杜二娃连忙喊:‘爷爷奶奶,朱二公朱二婆,请噢,我就不客气了哈。

    反正他是请了老人们先的,筷子都没拿,直接上手就抓起了一个包子。

    早上吃的汤圆早就饿了,嗯,这个包子味道……看到老板娘站在旁边倒茶他连忙开口:味道还可以。

    是吧,我家的花生芝麻包子可好吃了,每天都要卖几蒸笼。老板娘沾沾自喜:你们先吃茶,马上就上菜了哈。

    老板娘一出去,杜二娃就对杜红英说实话了。

    其实她的包子味道比我奶奶做的差远了。

    杜红英忍不住捏了一把他肉嘟嘟的小脸蛋:你这个娃儿哟,精明得很。

    情商高啊,知道及时刹车,哄得人家老板娘信以为真了。

    吃饭间,杜红英问起了朱卫全陶厂的情况。

    销量盈利什么的她都知道,杜红英主要关心的就是技术上的问题。

    她总觉得让朱二叔这样的人做瓶瓶罐罐是大柴小用,杀鸡用了牛刀。

    白泥村又多了两个陶厂,一个做大坛子的,一个做瓷砖的。

    大坛子,就是那种装水的吗杜红英知道很多人家都买花几块钱十来块钱买一个很大的瓦坛子当水缸用。

    那些大坛子有销路吗农村里买来装水哇

    杜红英觉得那么多材料经过加工做出来的大坛子才卖几块十来块钱一个。

    做成艺术品价格就能翻倍,所以挖了泥土烧大坛子简直就是浪费。

    不只是装水,很多酒厂也买这种去装酒。杜天全比较懂:好的酒厂买这种瓦坛子去装酒,一个瓦坛子只能用一次,用第二次的话酒的味道都不行了。

    杜红英还是第一次听说。

    土陶坛的透气性较好、不透光,酒厂订这些大坛子回去装的酒酒液色泽更加稳定、丰富,口感更柔顺,所以大坛子厂的生意一直很好。

    朱卫全的解释很专业,杜红英表示懂了一点。

    不仅大坛子生意好,连谷草的生意都好了不少。卢芳道:以前谷草就是喂牛、垫床铺,烧灰,现在我们那边的谷草大坛子厂还要收,由两分钱一斤涨到了现在的五分钱一斤了。

    杜红英不解为什么会带动谷草的价格上升。

    大坛子的运输就要用谷草来垫呀。陈冬梅倒是懂这些:要不然一碰就得烂。

    原来如此。

    存在即是合理的,大坛子厂看来也蛮受欢迎的。

    朱二叔,听说您在教学徒

    嗯,收了两个。

    一个是我表姐的四儿子王明江;一个是厂里的一个学徒工叫林强。知道朱卫全不爱说话,卢芳干脆就当他的嘴替:我家小玲也喜欢搞这个,天天放学回来就跟着她爸爸学,我还在想呢,女娃子搞泥巴要得不噢

    小玲有灵气,你不要拦着她。朱卫全很宠小玲这个大女儿:孩子喜欢做什么就做什么,不要拦着她。

    好好好,我知道,不拦着。连忙应下,转身悄悄给杜红英讲:我怕她以后捏泥巴找不到婆家。
← 键盘左<< 上一页给书点赞目录+ 标记书签下一页 >> 键盘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