鹧鸪哨/我父刘玄德/ 第207章 以徐制扬
背景
18px
字体 夜晚 (「夜晚模式」)

第207章 以徐制扬

    以徐制扬

    果然,审配说完之后,袁绍竟然毫不生气,反而主动安抚道:“正南之言,也有道理,且稍安勿躁。”

    随后,他扭头又对辛评说道:“仲治忠于谋国,无瑕谋身,此非忘恩负义,实乃是大义也。只是刘玄德忠义仁德,谦恭宽厚,此非我州之敌也,若是贸然兴兵,恐为天下人所疑也。”

    袁绍这话一出,算是为这件事盖棺定论了。

    刘备是个好人,我们不能打他。

    随后袁绍又立刻肯定了辛评的忠义,明确辛评提出这个想法,并非是出于私心,更不是忘恩负义,而是为了州郡,为了他这个主君,从而不顾自身的名誉。

    得到袁绍的肯定之后,辛评拜服于地:“明公气度恢弘,雅量高致,非评所能及也。”

    “明公高见。”

    评议堂上众人尽皆俯首,拜服于地。

    “诸位快快请起。”

    此刻,袁绍心里对辛评还是非常满意的,对方能把对自己的忠,放到对朋友的义之上,这如何能让袁绍不感动?

    很多人以为袁绍在河北时就已经有改朝换代的气象了,可实际上这个认知是极其错误的。

    袁绍面临的问题不比曹操少,甚至犹有过之。

    曹操至少还有基本盘曹家和夏侯家,这两家是出了死力支持曹操的,可袁绍却没这样的基本盘,袁家的死忠不是在汝南郡,就是被袁术给送掉了,他手下还真没多少。

    从袁绍的视角来看,别说河北派了,哪怕就是依附于他的河南派都旗帜鲜明的反对他改朝换代。

    官渡之战前夕,也就是袁绍覆灭公孙瓒的当年。

    袁绍曾经做过两次试探性的举动,

    以徐制扬

    沮授轻易不开口,开口则必有独到的见解。

    袁绍对沮授也是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言听计从,势力不断壮大,后一阶段怀疑沮授有私心,开始言不听计不从,最后官渡惨败。

    沮授开口道:“明公若能诱刘使君南下,可有一举三得之妙。”

    “如何有三妙?”

    袁绍只想到了两个妙处,第一个好处自然是转移刘备对青州的视线,袁术再怎么样也是淮泗强藩,刘备不全力以赴,未必拿得下袁术。

    如此一来,一旦徐扬开战,刘备自然也就顾不上青州这边了。而只要刘备不想着向青州扩张,袁绍就乐意和他维持现在和平的状态。

    第二个妙处,自然是攻伐袁术。

    在这点上,谁找袁术的麻烦,谁就是我袁绍的好兄弟。

    哪怕刘备真把袁术给灭了,袁绍也只会叫好,夸赞对方。

    至于第三个妙处,袁绍倒是想不出来了。

    “明公昔日遣袁遗南下争夺豫州,结果却为左将军所败。自此以后,汝南不再为将军所有。”

    沮授说的是昔日袁绍所表奏的扬州刺史袁遗,他是少数支持袁绍的袁家主支嫡系,一直以来都站在袁绍的一边,袁绍也相当信任对方。

    因此,袁绍表奏袁遗为扬州刺史,想要下手抢夺扬州的权柄。

    只是袁遗根本不是袁术对手,当即就被后者打的土崩瓦解,本人也在逃往沛国的路上,为自己所部的乱兵弑杀。

    这里还有个很有趣的地方,袁遗之所以会被袁绍表奏去南方担任扬州刺史,其实是为了给曹操腾位置。

    袁遗上一个官职是兖州山阳郡太守,这也意味着山阳郡几乎就是袁绍的地盘。

    当初刘岱之所以指挥不动兖州,就是因为兖州中有好几个郡国其实是受袁绍影响力掌控的,山阳郡就是其中之一。

    刘岱战死了之后,曹操在当地士人的欢迎,以及袁绍的力挺之下,成功登上了兖州牧的宝座,与袁绍成为了背靠背的盟友。

    只是兖州东郡是个巨大的漏洞。

    众所周知,东汉的郡国划分,总会有一些非常别扭和反常的划分法,为的就是遏制地方独立。

    兖州也不例外,他最扭曲的就是东郡的划分。

    整个东郡地跨黄河两岸,仿佛像是三明治一样,包夹着黄河。

    这样一来,理论上黄河以北的一长条沿河地带,却是兖州在管理。

    如此一来,就给陶谦钻了空子,一度派兵自泰山郡北上,竟然打到了东郡发干县屯兵,同时和公孙瓒手下的刘备、单经、田楷联兵,直接威胁到了袁绍的大本营邺城,以及曹操的大本营东武阳、鄄城。

    发干县不但位于黄河以北,而且距离邺城直线距离甚至不到两百里,还不用过黄河,比去东郡郡治濮阳还要方便。

    可想而知这对邺城的威胁有多大。

    袁、曹立刻联手,组织兵力反击,成功挫败了这一次的公孙联盟行动。

    随后,袁、曹立刻就这个问题商谈解决办法,最终达成一致。

    曹操割让黄河以北的东郡领土给袁绍,这也是为何后来袁绍的爱将臧洪居然担任起了兖州东郡太守的缘故。

    而袁绍则将山阳郡让给曹操,为了补偿丢掉山阳太守职位的袁遗,袁绍便出钱出粮出兵马,支持袁遗南下扬州担任扬州刺史一职。

    这一次领土交换,袁曹双方都非常满意。

    袁绍全取了河北之地,而且还能支持袁遗进取扬州,而曹操则用破败的半个东郡换来了完好无损的山阳郡,可谓是皆大欢喜。

    这个战略大方案,就是沮授所献。

    只是沮授没能想到,南下扬州的袁遗居然被袁术轻易击败,连自己的小命都没能保住。

    更有连带效果就是,汝南郡的袁氏基本盘直接投入到了袁术的麾下,袁绍对汝南郡老家的影响力骤降。

    这让袁绍相当不满,却又无可奈何。

    “明公可择一可靠之人表奏其为汝南太守,再请刘使君出兵扶助,如此一来,或可为明公夺回汝南基业,断左将军一臂。”

    沮授的这个意见,让袁绍耳目一亮,心动不已。

    汝南郡可是天下第二大郡,而且完全没有像南阳郡那样残破不堪,还保持着一百多万的人口,区区一个郡国,都快赶上徐州一个州的人口了。

    袁绍要是能把汝南郡从袁术的嘴里掏出来,那当真是如断袁术一臂了,后者不论是声势还是实力,都将会大为下降。

    兼且位置极为重要,是为豫州之腹心,东南接壤扬州,西南接壤荆州,北连兖州,如果能控制住汝南郡,就能和河北遥相呼应,策应南北。

    若是让袁绍亲自派兵,倒不是无兵可派,主要是袁绍派过去的兵马立刻就成了无根之木,无源之水,很容易就步了袁遗那次的后尘。

    如果让刘备出兵的话,不但风险转移到刘备头上,而且汝南距离徐州也仅仅隔了个沛国,沛国现在还是徐州所能影响的郡国,自然没有袁军的弊端和缺陷。

    袁绍最后犹豫良久,还是没下定决心,而是斟酌道:“此策甚佳,可风险也是极大,且容我三思。”

    袁绍虽然没说风险具体是什么,可在座的却都知道最大的风险就是刘备会不会鹊巢鸠占。

    该如何让刘备甘心情愿的出兵保护袁绍的人上任,又不至于喧宾夺主,这还需要袁绍好好斟酌思量一下。

    评议结束之后,郭图、郭援、辛毗一起来到了辛评的府上。

    郭援是郭图的族侄,同时也是钟繇的外甥,同时还是辛评、辛毗的侄子。

    可见颍川世家之间,联姻错综复杂,可谓是根深蒂固,纵横交错。

    等到辛评屏退下人之后,郭援倒是第一个开了口,他有些压抑不住心中的疑惑:“姑父,以徐制扬之策您昨日便已定策,今日为何藏拙?”

    在场众人辛评的姻亲至交,又是同一小圈子,自然能够互通最隐秘的信息。

    辛评回来之后,就备述刘备之善,认为可以引为援而不可竖为敌。

    但辛评心思缜密,他认定刘备有胸怀天下之志,日后必定会和袁绍发生冲突。

    因此,他故意先请袁绍南下青徐,只要被袁绍所拒,以后纵然出现事端,那也怪不到他头上。

    更何况他还成功祸水东引,利用信息差狠狠坑了河北佬一把。

    饶是沮授、田丰智计百出,也绝想不到只是因为对徐州和刘备的不了解,而一脚踩进坑里去吧。

    对于郭援的问题,辛评解释道:“文渊,此事我们私下说说无妨,但在堂上,姑父便是唯一一个不宜提出此策之人。”

    郭援还是不解,一脸迷茫。

    郭图笑着捋须道:“文渊,你姑父刚刚才献上南下青徐,攻打刘备之方略,转头又献上联合刘备,以徐制扬,借兵入汝南。这不就等于告诉别人你伯父在耍诈了吗?”

    郭援仔细想想,恍然大悟,还真就是这个味道。

    只是郭援解决了一个问题后,又想起了另外个问题,朝着郭图问道:“族父,您曾经不是特别厌恶刘备的吗?怎么如今反而帮他说话了。”

    郭援不问还好,一问之下,郭图脸色竟然突然变红,支支吾吾起来。

    辛氏兄弟却是哈哈大笑了起来。

    别人不知道,他们俩还能不清楚吗。

    刘备送的那一车车财帛货物,其中可是有一部分是郭图的。

    收了这么厚重的礼物,又没什么深仇大恨,郭公则虽是个小人,但他的长处就是身段灵活,自然不能再和徐州为敌了。
← 键盘左<< 上一页给书点赞目录+ 标记书签下一页 >> 键盘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