鹧鸪哨/我父刘玄德/ 第220章 宴中小变
背景
18px
字体 夜晚 (「夜晚模式」)

第220章 宴中小变

    宴中小变

    “贤侄,来何速也。”

    曹操开口说笑道:“我本想趁机在此稍息几日,却不想贤侄如此之速。”

    刘封笑着回答道:“曹公若是累了,可留在陈留休息数日,小侄不才,可为曹公先驱。”

    曹操脸色微不可查的变了变色,这小家伙说话绵里藏针,还真不是个好对付的,随即说道:“贤侄,你远道而来,我已在城中为你备下酒宴接风洗尘,可随我一并入城。”

    刘封对此表达了感谢:“多谢曹公美意,那小侄稍后就来打扰。”

    曹操有些疑惑的问道:“贤侄还有何事?可需某帮忙?”

    刘封恭敬回答道:“曹公莫怪,封尝闻,吴子领兵时,与士卒最下者同衣食。卧不设席,行不骑乘,亲裹赢粮,与士卒分劳苦。卒有病疽者,起为吮之。”

    “小子虽做不到卧不设席,行不骑乘,亲裹赢粮,起为吮之。”

    刘封认真回答道:“但最起码还是能努力做到兵卒先食,兵卒先眠。待小子安顿了士卒,全军将士都已进食之后,自会前往曹公处叨扰一二。”

    说完之后,刘封朝着曹操拱手一礼,随后翻身上马,朝着自家队列疾驰而去。

    曹操身后诸将俱是有些震惊,不约而同的去看曹操。

    曹操倒像是个没事人似的,只是一脸赞叹的看着刘封背影,夸赞道:“刘备此子熟读兵法,且能以身作则,将来不可限量啊。”

    “诸将,尔等当牢记今日之事。”

    曹操说着回头看向身后一众部下:“十岁稚童尚知此理,尔等岂不羞愧?”

    曹操这次带出来的可是他的精锐,先登乐进、大将于禁、宗亲曹仁、曹洪,只把夏侯惇、夏侯渊、韩浩等诸将留在了鄄城。

    这些将领在曹操麾下战功赫赫,乐进几次先登,斩将夺旗。

    于禁更是外姓之中,首次出任方面之将的心腹嫡系,昔日徐州之战中,就独领一军,拿下了广威县,让陶谦疲于奔命。

    兖州内战时,他也成功的自西路出击,在须昌单独击破了高雅,占领了须昌县,有效的遮蔽了曹操主力军的侧翼,让其免去了侧翼之忧。

    至于曹仁、曹洪,曹家的扛鼎之臣。

    尤其是曹洪,虽然他能力的确不如曹仁,但他绝对不是一个废物。

    实际上曹洪在万人级别的战绩是相当不俗的,也独立支撑起过一条战线。

    在官渡之战这种决定性的大战役中,他不但没有掉链子,还有高光时刻,这其实已经是相当优秀了。

    这些将领们对于曹操突然如此称赞刘封有些惊讶,也没怎么往心里去。

    甚至连夸赞刘封的曹操,其实也并没有太深刻的想法,更像是借机点一点自己麾下的功狗们。

    毕竟对方只是个十一岁的孩子。

    刘封倒是没有撒谎,他只要在带兵时,都是等绝大部分士兵吃上饭了之后再吃饭,睡觉前往往都要巡视一遍部分营地,给士卒制造经常能够看见他的机会。

    之前是因为他年纪太小,威望不够。

    现在虽然已经不需要这些来增加個人威望了,但他也已经养成了习惯,而且发现这一招还挺管用的,至少士卒们对刘封的好感与日俱增。

    等大军开入城外的军营,点火做饭,士卒们吃上粟米时,太阳都已经西斜了。

    说好的午宴,干脆改成了晚宴。

    刘封请二叔关羽坐镇大营,带着太史慈、张辽、高顺、潘璋等将前去陈留城中赴宴。

    陈留虽然是陈留郡的郡治,墙头留下了不少战火的痕迹。

    只是这些痕迹并非是曹军所留,而是西凉军所导致的。

    陈留郡原本也是个大郡国,虽然比不上天下

    宴中小变

    曹军众将想要阻拦,却听见主席上曹操突然大呵道:“众将不可无礼,由公子回去歇息。”

    说完之后,又朝着侧方喊道:“显定,你去送一送刘封,不可失礼。”

    王必,字显定。

    是曹操麾下的亲信老人,暂任兖州从事。

    这次勤王,也被曹操给带了出来,刚才也在宴席之上,听见曹洪的问题时,就感觉要出事情。

    果然,刘封年纪虽小,竟然完全不怕杀人如麻的曹洪,甚至理都没理曹洪,而是别过头指着曹仁和于禁的鼻子骂。

    曹军阵营中的众将反应也是不一。

    曹仁恶狠狠的目光刚从刘封身上收回来,就又投到了曹洪的身上。

    别人不知道,曹仁却能猜到几分,曹洪这个贪财的家伙,一定是因为张超带着张家的财产跑了,才会对刘封发难的。

    可刘封那个小东西,居然反过头来痛骂了自己和于文则。

    这个认知当真是把曹仁给气了个不轻。

    另外一边,乐进心里也是在偷乐。

    他和于禁的关系并不好,或者说在曹军阵营里,就没有几个人能和于禁处的好的。

    于禁这个人总是特别死板,而且还会告黑状,让人防不胜防。

    看见于禁被刘封指着鼻子骂禽兽,乐进脸上一脸愤怒,可心里实在是乐开了花。

    看着于禁那死板的脸,乐进只觉得可惜,可惜刘封没能把于禁骂怒了。

    曹操缓缓起身,众将立刻看了过来,前者只是目光扫过众人,一下子,场中的气氛就僵硬了起来。

    曹洪额头固然全是冷汗,可就连被骂了的曹仁、于禁,甚至是看笑话的乐进都紧张了起来。

    好在曹操也没说什么,只是伸出手指朝着曹洪点了点,随后就转身离去了。

    另外一边,王必领了命后,赶忙追上了刘封,替曹操表达了歉意。

    刘封此时脸上已经恢复了笑脸,似乎一点都看不见刚才的讥谑。

    “王从事,莫非是初平三年,前往觐见天子的王必王显定?”

    王必愣了一下,没想到刘封竟然连自己都知道。

    “贱名不足挂齿,不意公子竟知我名。”

    听了王必谦虚的话后,刘封却是客气的笑道:“那就辛苦王从事了。”

    王必这人,可是曹操的死忠,最后也是为了曹家而牺牲了性命。

    王必将刘封等人送出了陈留,一路上还赔了不少的笑脸,说了许多好话。

    只从王必的反应来看,曹操显然是不想事情闹大。

    只是他堂堂一个长辈,不好直接跟刘封道歉,而王必则敏锐的洞察到了曹操的意图,完成了曹操隐喻的任务。

    在出城前,刘封转身告诉王必:“明日起我军会在陈留休整几日,等待后续粮草。待后续粮草到后,便会继续北上,至怀县渡口过河,还请曹公早做准备。”

    徐州军这次北上,最大的优势就是水路畅通,可靠水路运送粮秣军械补给。

    以东汉时代的补给效率,水路补给的损耗大约是每百里百分之三到百分之五之间,而陆路补给的损耗则是惊人的几何增长,路线越长,损耗比越吓人。

    三百里以内,损耗还能控制在百分之百以内,一旦超过了三百里,那损耗是几倍的疯涨。

    只要路途够长,损耗率上千都很正常。

    这就是水路运送的优势。

    除了损耗比以外,水路还有一个巨大的优势,那就是运送人力比。

    同样一百石粮食,想要运送起来,陆路可能需要一百个壮劳力,或者是十头牛以及相匹配的大车加上十个车夫。

    但牛的食量比人又大的多。

    可水路就不一样了,一百石粮食最多只需要一条船,三四个船夫即可。

    不用抽调壮劳力,就等于来年的收成和赋税。

    刘备和刘封精心选择的道路,全程有水路依托。

    这让刘封的军队无须携带大量的粮草,只需要士卒随身携带一两天的干粮,再加上辎重车队负重一周的粮食,随时都能得到补充。

    比如七天到梁国,在梁国睢阳得到第一批粮食补充,随后继续出发北上,又只需要携带十几天的粮食,就能到达陈留。

    而睢水就在陈留城外流过,刘备的水军明天即可赶到陈留,为大军进行补给。

    分发粮食,修整器械、

    最快两日后大军又可以继续出发。

    而卸空的水军船只则可以原路返回彭城,装载新粮。

    如此一来,徐州看似动员了四万大军,其实目前粮食消耗的增幅并不大。

    因为真正的粮食损耗,其实仅仅只是水路运输上损耗的这一块。

    毕竟军队在哪里都是要吃饭的,只要不开战,就不会额外增加伙食。

    得到了刘封的安抚后,王必这才心中一松,赶忙大礼拜谢:“公子放心,必定将公子之言转告我主。”

    刘封点点头,带着众将离开了陈留城,前往城外兵营。

    出城之后,太史慈靠了过来,在马上抱拳进言道:“少主,日后切不可为如此危险之事。方才堂上仅有我等四人,实无护着少主杀出陈留的把握。”

    刘封却是笑了起来:“老师过虑了,曹孟德此人奸诈狡猾,以利为先。只要能让他得利,你就是骂他他也不在乎,可你要是让他吃了亏,就算是笑脸相迎也无济于事。”

    放在后世,曹操就是典型的实用主义者。

    许攸和许褚那场比武,不就是最好的注解吗?

    同样是一句阿瞒,在官渡,换来的就是曹操的笑脸,在许昌,换来的可就是许褚沙包大的拳头了。

    太史慈、潘璋跟随刘封时日已久,对于刘封早已经是十分信服。

    张辽、高顺却并非如此。

    张辽情商高,会做人,对于刘封这位刘备之子很是亲近,双方关系拉近的很快。

    倒是高顺这个人,性直忠耿,不近酒色,在其他人看起来非常不好相处。

    可偏偏刘备父子不但没有因此疏远高顺,反而对他很是尊重,委以重任。

    高顺表面不说,可内心却已视刘备父子为明主。

    他之前的主公张邈,虽然重视他,但更多的却是看重高家的家世,从不听他的劝谏。

    兖州之变后,张邈将高顺指派给吕布,让他跟随吕布作战。

    他也屡建忠言,可吕布是什么人?

    能听你高顺的?

    况且高顺既不喝酒,也不好色,这一看就不是自己人啊。

    吕布对高顺从来没有半点信任,而吕布麾下张辽、陈宫等大将,也都和高顺关系淡漠。

    如今张辽和高顺一起被刘备纳入了麾下,作为两个旧日同僚,在徐州自然而然应该抱团取暖。

    可张辽却对高顺热不起来。

    实在是高顺的性情太忠直,而嘴巴又太没遮拦了。

    “少主,太史将军所言有理。顺尝闻,千金之子坐不垂堂。少主乃是明公嫡子,又是大军主将,切不可将自己置于险境。”

    明明先开口的太史慈都闭嘴了,可高顺却开了口,只因为他觉得太史慈的劝谏是对的,而刘封的反驳是不纳良言。

    对于这种事情,高孝父自然是忍耐不了,必须进言了。

    张辽眨眨眼睛,无声的叹息了一声。

    而潘璋则恶狠狠的盯着高顺,只觉得这厮有些讨厌,这是要逼着少主低头吗?

    太史慈看向高顺的眼里也有些不善。

    他是关心刘封的安危,才会出言劝说,刘封既然已经回答了,解了自己的心结,可你高顺这时候跳出来做什么?

    而且还是拿自己顶在前面,若是少主虚心纳谏,就是这厮锲而不舍的功劳,若是少主发火,那就是自己首当其冲。

    这厮心机竟如此之重。
← 键盘左<< 上一页给书点赞目录+ 标记书签下一页 >> 键盘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