鹧鸪哨/大明:不装了,我祖父是朱元璋/ 第437章 夷夏分明,汉族人岂肯低头(终)
背景
18px
字体 夜晚 (「夜晚模式」)

第437章 夷夏分明,汉族人岂肯低头(终)

    黄子澄凛然不惧地迎视着淮西勋贵那些军人的眼神。

    “微臣深知,或许朱怀跟朝中有权势之人有所勾结,但国法威严,不容亵渎,这亿万百姓的情义怎能轻易辜负?”

    “如若就此放了朱怀,我朝廷将蒙羞于众口之中,被民众视为道德败坏之地!"

    “纵使文伯祺干过诸多恶劣之行,也不代表他朱怀有权施加私刑!"

    一句句激昂的言语,直击人心,令人动容!

    面对此景,朱元璋脸色阴沉,淡淡地观察着黄子澄滔滔不绝的言论。

    待黄子澄陈述完毕,齐泰随即上前一步,愤然道:“臣完全支持黄大人的观点。”

    “国中奸佞当诛,任人皆得而讨之,若因个人恩怨而枉顾法纪,那我大明的法律何以维持公正?”

    “文伯祺死有余辜,但朱怀既然杀了人,又凭什么可以逍遥法外?我亦赞同追究其责!"

    这一番言辞,蓝玉等人再也忍不住心中的愤怒,开始躁动不安。

    这时,方孝孺站出来。

    “请问黄夫子,法究竟是谁的法?律法到底又是为谁制定?”

    黄子澄冷哼一声,说道:“当然是为百姓制定的法,为国家立下的律!"

    “那么,朱怀之所行,是否为百姓申冤,是否有除暴安良之意?你到底是偏袒文伯祺,还是在怜悯文伯祺呢?”

    黄子澄冷冷一笑:“你休想转移话题!这两件事各归各,我已经说得非常清楚,不能牵强地把它们混为一谈。”

    方孝孺反驳:“但事实上两者是紧密相关的,如果撇开来单独论事,那么是不是可以说我黄子澄造反了,你杀我也算是错误呢?”

    “因为我谋反犯罪,你杀害我即犯法,分开来看,杀人就是犯法的行为,对不对?”

    “但为何你要杀害我?因为我在叛乱,你杀我有何不当?捍卫正义,报国效力,有何不可?”

    两位当朝文豪间的辩论战愈发激烈,方孝孺更略胜黄子澄一筹。

    黄子澄几乎要气得喷出一口血。

    他怒气冲冲地说道:“你胡说八道!我为国鞠躬尽瘁,何曾有叛逆之心?”

    方孝孺神色自若:“我只是打个比喻罢了。”

    “你!"

    黄子澄气得下巴的胡须都在颤抖,周围淮西的显赫贵族们则纷纷将目光投向方孝孺,眼里闪烁着兴奋之光。

    在他们看来,这些读书人,在必要的时刻,确实是需要拉拢的对象。

    这样的场景下,文斗才是解决之道。

    毕竟,他们这些文人总是喜欢用道德来衡量自我,现在就看谁能压得住谁了。

    "够了,黄夫子这话,岂不是连朕也骂进去了。"

    坐在龙椅上的老皇帝开了口,"那文豫章一家,不正是朕下令诛杀的吗?难道朕也犯了大罪?”

    “黄夫子,你是在教朕杀人吗?"

    朱元璋的眼神冷冽如冰,直勾勾地盯着黄子澄,话语落地,整个大殿瞬间陷入了一片死寂!

    奉天殿内,伴随着朱元璋的一句掷地有声的话语,气氛凝重得仿佛能听到心跳。

    黄子澄喉咙滚动,畏畏缩缩地道:“臣绝无此意!"

    "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此话的确,"

    朱元璋沉声说,"你说过的,善防恶称之为礼,禁止错误建立规矩即为法,班固也说,法令是用来抑制强暴,扶助弱小的,应让人难犯而易避。”

    “现在我问你,朱怀的举措,是否正在抑制强暴扶助弱小?是否在给国家立下国法?又是否在建立善行,防止邪恶?”

    "文伯祺所犯罪孽深重,不除不足以彰显正义,朱怀又有何错呢?难道,你黄子澄的判断是非已经达到了匪夷所思的地步了么"

    若想让这些饱学之士信服,必须要摆事实,讲道理。

    朱元璋虽出身低微,但这几年,他每天都勤读诗书,一刻也不放松。

    一个一字不识、学识浅薄的皇帝,注定难以持久。

    大臣们可以不学无术,但朱元璋不行。

    他要治理国家,就需要做出常人无法想象的努力。

    幼时的他没机会学习,甚至连简单的字都认不了几个。

    然而自从登基之后,他便每日勤奋学习,其刻苦程度绝不亚于寒窗苦读的学子。

    黄子澄低着头思索了一会儿,然后毅然抬起头,顶着头皮道:"臣请斗胆问皇上,为何提前处死文豫章而不经由三法司审查?这样一来,文伯祺的罪状如何能够得到彰显?何人为他做见证"

    "胡闹!"

    “简直岂有此理!"

    "黄子澄,你无视皇帝威严!"

    一时间,许多官员站出来,一齐指责黄子澄。

    无论你有多少不满,多少疑虑,都不该直接质疑朝廷皇帝!

    忠于国家,尊崇皇权。

    黄子澄,你的书难道都是喂狗了?

    平时的傲慢也就算了,现在你居然敢不把皇帝放在眼里?

    质疑圣意?

    黄子澄抬起头,满脸的愤怒,"臣并非那个意思。"

    蓝玉指着他,"你就是那个意思!"

    黄子澄:"……"

    他瞥了一眼蓝玉,冷笑道:"臣不敢怀疑陛下,臣只是据理力争。臣甚至怀疑,可能是有人庇护朱怀,误导陛下作出误判,甚至会不会有人杀人灭口?”

    常茂听闻黄子澄含沙射影的话语,忍不住大笑起来:"黄子澄!你娘死定了!"

    "你暗讽我就算了,你的言外之意,难道是说皇帝陛下昏庸无道,仅凭旁人的几句言语,就能轻率做出决定吗?"

    黄子澄紧盯着他,冷笑一声:"国公这是在认同皇帝陛下做出了错误判断?"

    常茂睁大双眼,倒吸一口凉气。

    好厉害的口才!

    这群文人,真是一肚子坏水!

    而这矮冬瓜简直是坏透了!

    他一时语塞,憋得满脸通红,道:"你胡说八道!朕的皇帝是明君,怎么可能做出错误决策?"

    "然而,你刚刚那番话,意思不就如此吗?"

    黄子澄鼻子轻轻一哼,心中升起一种前所未有的豪情。

    今日,他在言语战场独挑大梁!

    凭一己之力,几乎把整个朝廷批评个遍,甚至连那位天子也被他间接提及,这其中的畅快,难以言喻!

    这必将是历史上浓厚的一笔!

    名声,乃是文人的命根,金钱财宝在他们眼中犹如粪土,唯独声誉,不容忽视。

    每个人,总有所追求。

    争论平息,当天朱怀也就被放了出来。

    一个月后,朱元璋拿到了云南的奏报,开大朝会,正式宣布了朱怀的身份!

    朱怀看着金殿之上的熟悉身影,震惊不已。

    原来我一直在准备造我自己的反?

    关于商人朱怀的故事由此终结,大明帝王朱怀的故事开始了。
← 键盘左<< 上一页给书点赞目录+ 标记书签下一页 >> 键盘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