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第一章奶奶的电话
手机在午夜十二点准时震动,屏幕上
奶奶
的来电显示像枚苍白的药片。我盯着那串数字,指腹摩挲着钢化膜上的裂痕
——
那是上周收拾行李时不小心摔的,裂缝正好横在备注名中间,像道愈合不了的伤口。屏幕蓝光映得指尖泛青,我忽然想起三个月前社区医生说的话:阿尔茨海默症患者到了中晚期,会逐渐忘记最亲近的人。
可奶奶上周还能准确说出我小学班主任的名字,甚至记得我爱吃槐花蜜的习惯。
浅浅啊......
电话接通的瞬间,奶奶的声音带着井水般的凉意,混着电流杂音灌进耳膜。我捏紧手机,听见她床头那台老座钟的齿轮声,每一声
咔嗒
都像在啃噬神经。窗外槐树被夜风掀动的
哗哗
响里,隐约夹杂着重物在青石板上拖曳的声响,像是有人穿着布鞋在院子里走动。三天前的争吵突然在脑海中回放:我举着购房合同,她抓着我手腕不让碰行李箱,掌心的老茧刮得我生疼,却比不过她眼里的灼烈:槐香客栈不能卖,那是你爷爷用命护下来的......
那时她说话条理清晰,完全不像病历上写的
中度认知障碍。
此刻她的声音突然含混,像是被人捂住了嘴,尾音带着气音向上飘,像片被风吹散的槐叶。紧接着传来重物倒地的闷响,是堂屋那把酸枝木椅翻倒的声音
——
我能在脑海中清晰勾勒出场景:椅子腿磕在青石板上,发出
咚
的闷响,奶奶常坐的棉垫滑落在地,露出底下被磨得发亮的砖面。我对着话筒大喊:奶奶!你怎么了
电流声里突然浮出清晰的水流声,不是暴雨打在瓦片上的嘈杂,是那种气泡翻涌的
咕嘟
声,像极了七岁那年爷爷坠井时,井里冒上来的水泡声。
记忆不受控制地漫出来。那年我刚满七岁,暴雨下了三天三夜,爷爷抱着我站在井台边,他的蓝布衫被雨水浸得发沉,带着霉味的潮气扑面而来。井水里倒映着扭曲的槐树枝,像无数只伸向水面的手。爷爷突然指着水面笑,胡茬蹭得我脸颊发疼:浅浅看,井里有月亮。
他说话时呼出的白气混着雨水,下一秒身体就向前栽去,我只来得及抓住他的袖口,布料在手中撕裂的声音,和井水溅起的巨响同时炸开。那朵攥在手心的槐花掉进水里,花瓣打着旋儿沉下去,水面上的
月亮
碎成千万片银鳞。
车载导航的提示音刺破回忆,我这才发现掌心全是汗,手机壳上印着清晰的指纹。凌晨的省道空无一人,车灯照亮前方的路,镇口的老槐树在雨幕里摇晃,枝桠投下的影子像无数只抓向车窗的手。雨刷器有节奏地摆动,却怎么也刮不干净玻璃上的水痕,反倒把槐树叶的影子压成诡异的形状
——
左下方那片叶子,叶脉竟排成个歪扭的
归
字,和奶奶病房地砖缝里卡着的那片一模一样。
医院走廊的消毒水味刺得鼻腔发酸,我小跑着穿过长廊,布鞋在地面发出闷响。奶奶的病房在尽头,门半开着,监护仪的绿光透过门缝,在墙上投出忽明忽暗的影子。推开门时,土腥味扑面而来,混着某种腐朽的草木气息
——
那是井台边特有的味道,潮湿的泥土里埋着经年的落叶。奶奶躺在床上,被子下的身体像片风干的树叶,枯槁的手背上爬着暗青色的血管,像极了老槐树裸露的根系。
她突然抓住我的手腕,指甲缝里嵌着湿润的黑泥,颗粒感蹭过皮肤时,我浑身的鸡皮疙瘩都竖了起来。玉佩......
别让他们拿到......
她的指尖划过我手腕内侧,那里有块淡褐色的胎记,形状像片蜷缩的槐叶。这是我第一次见她如此慌乱,记忆中她总是坐在槐树下的石磨旁择菜,银发被阳光晒成浅金色,会把刚摘下的槐花别在我辫梢,说槐树是我们的守护神。可此刻她的眼睛里蒙着层灰雾,指尖冰凉得不像活人,却在提到
玉佩
时突然收紧,像是要把最后的力气都注进这句话里。
凌晨三点,监护仪的蜂鸣器突然尖锐地响起。护士冲进来时,我还盯着奶奶的手看
——
她无名指根处有块烫伤疤痕,是去年给我熬槐花蜜时留下的,此刻那道疤痕在月光下泛着青白,像条静止的青蛇。她们推搡着我出去,白大褂带过的风里有股碘伏味,我听见主治医生说
临终前回光返照,可我知道,奶奶是在等我回来,等我记住她指甲缝里的黑泥、手腕上的力气,还有那句没说完的警告。
走廊的长椅上,我摊开掌心,那里还留着奶奶抓握的红痕。青玉吊坠的红绳在口袋里硌着大腿,那是她从不离身的东西,今天清晨护士交给我时,绳子上还带着体温。吊坠背面刻着行小字,是爷爷的字迹:槐开七载,月落井台。七年前我离开槐镇去城里读初中,七年后的今天,奶奶带着秘密离开,只留下这句谜语般的话,和井台边那片叶脉成
归
字的槐叶。
窗外传来救护车的鸣笛,远处的老槐树在夜色里沉默。我摸出手机,相册里存着上周和奶奶的合照:她坐在客栈门槛上,手里攥着青玉吊坠,背后是那口百年老井,井台边的槐树枝桠间,隐约能看见九枚铜钉的反光。那时我以为那是爷爷留下的装饰,此刻才想起,父亲曾说那是
镇宅的老讲究。
凌晨四点,天边泛起鱼肚白。我站起身,行李箱的轮子在地面发出声响。奶奶的指甲缝里为什么会有井台的黑泥她临终前说的
他们
是谁青玉吊坠和爷爷坠井时的
井里的月亮
有什么关联这些问题像团乱麻,在脑海中缠绕。走出医院大门时,晨风吹来,带着槐花的清香,却也混着若有若无的土腥味
——
那是井台深处的味道,是奶奶最后留给我的,关于槐镇的秘密。
手机突然震动,是条未知号码的短信:七月十三,槐香客栈,井台见。
发件人显示
未知,时间停在午夜十二点,正是奶奶来电的时刻。我盯着短信,后背渐渐沁出冷汗,手腕内侧的胎记突然发烫,仿佛有双无形的手,正沿着当年奶奶刻下的纹路,慢慢揭开槐镇尘封二十年的往事。
第二章
槐香客栈
推开客栈木门时,铜铃发出沙哑的叮当声,震落门楣上的燕巢碎屑。那串铜铃是爷爷亲手焊的,十二枚铃铛用细铁丝串成葡萄串形状,如今铁丝已锈成褐红色,最底下那枚铃铛缺了个口,像是被什么东西咬过——七岁那年我曾好奇摇晃过,被奶奶厉声喝止,她说铃铛咬过血,见不得小孩。
十年没回来,堂屋的酸枝木八仙桌还摆着奶奶惯用的蓝白瓷碗,碗沿的缺口像颗缺了的乳牙。我蹲下身,指尖触到青石板上的醋渍痕迹——十岁那年踮脚够碗,青瓷醋瓶砰地砸在地上,深褐色的醋汁渗进砖缝,至今还能闻到若有若无的酸气。奶奶当时蹲在我身边,用抹布擦我膝盖的碎片,银发扫过我手背:碎碎平安,浅浅长大了。她袖口的槐花刺绣蹭到我手腕,如今那抹淡紫早已褪色。
王伯正用粗麻布擦地板,抹布在石板上拖出刺啦刺啦的声响,像在刮擦某种坚硬的外壳。他左眼角新添的疤痕从眉骨斜划到颧骨,呈Y字形,像道分叉的槐树枝——去年视频里还没有这道疤。小姐回来了。他站起身,工装袖口滑落,露出腕间鹅蛋大的烫伤疤痕,边缘凸起的肉芽在晨光里泛着粉红,像朵畸形的槐花。他的目光突然凝固在我胸前的帆布包上,那里装着奶奶的青玉吊坠,包带缝隙间露出半枚玉佩的荧光。
王伯,这疤......我指着他眼角,话没说完就被打断。他转身时带过一阵风,夹着股奇怪的气味——不是从前的烟草味,而是某种焦糊味,像烧过的槐树皮。厨房热油溅的。他的声音闷在喉咙里,像含着块井台的黑泥,小姐快去楼上吧,老爷等久了。
父亲站在二楼楼梯口,身影被雕花窗棂切割成碎片。他手里的木盒掉了漆,露出底下阴刻的槐树纹路,树干上缠着九道环线,像被勒紧的脖颈。在你奶奶床头柜最下层找到的。他的声音比视频里低沉八度,鬓角的白发根根直立,像老槐树枝桠,她走前把钥匙缝在枕头里,说只能交给你。
木盒打开的瞬间,羊脂白玉佩的冷光刺得我眯起眼。玉佩约摸两指宽,雕工粗犷得像是用指甲刻的,槐树的枝干扭曲如鸡爪,树冠部分缺了角,露出底下淡青色的玉肉。我指尖触到背面时,突然被什么东西扎了下——那串极小的数字0713嵌在树皮纹路里,用放大镜看,每个数字边缘都渗着暗红,像干涸的血珠渗进玉缝。
七月十三,是你爷爷坠井的日子。父亲转身走向客房,拖鞋在地板上拖出三道灰印,也是你出生的日子。他顿在廊柱阴影里,后背佝偻得像口扣在地上的井,那年暴雨冲垮了井台围栏,你爷爷抱着你站在裂缝旁,井里突然涌出黑水......他没说完,喉结滚动着发出咯咯声,像是有气泡从井底翻上来。
我突然想起那个雨夜:爷爷的蓝布衫浸成深蓝色,雨水顺着下巴滴落,砸在我手背的胎记上。他说井里有月亮时,我看见水面浮着个苍白的人脸,闭着眼睛,嘴角咧开笑——那是后来在奶奶相册里见过的,年轻时的爷爷。
供桌上,奶奶的遗像被摆正了,相框边角缠着的红绳换成了新的。青玉吊坠垂在右侧,我伸手触碰,凉意从指尖窜到脊椎——吊坠背面的槐开七载,月落井台八字,竟和玉佩背面的0713出自同一刻刀,笔画转折处都有个细微的挑钩,像槐树叶的尖刺。
七载。爷爷坠井那年我七岁,今年正好十四岁。七年后的今天,奶奶离世,玉佩传到我手中。我盯着遗像里奶奶的眼睛,她嘴角仍挂着温和的笑,可眼底有块灰斑,像是井水污染的痕迹——这是阿尔茨海默症的征兆,可上周视频时她还能准确说出我的学号。
老爷,该准备出殡了。王伯的声音从楼下传来,带着某种生硬的恭敬。我听见他在堂屋走动,鞋底碾过我刚才掉落的玉佩包装盒,发出咔嚓声响。父亲应了一声,转身时我看见他后颈露出的皮肤——那里有片淡青色的印记,形状像片蜷缩的槐叶,和我手腕的胎记一模一样。
窗外的槐树突然哗哗作响,一片叶子拍在玻璃上。我走过去,看见叶脉竟排成七字,边缘还有被啃食的痕迹,像是某种昆虫的杰作。井台方向传来咚的闷响,像是有人在井底敲击石壁。我数着心跳,等了一分钟,那声音再次响起,这次清晰了些,是三长两短的节奏,像极了摩斯密码里的SOS。
父亲在楼下喊我,声音里带着催促。我把玉佩塞进贴身口袋,触到奶奶临终前塞给我的纸条,上面用铅笔写着井台第三块砖。青玉吊坠在胸前发烫,和玉佩的冷光形成鲜明对比,像是阴阳两极在体内拉扯。走出房门时,我瞥见走廊尽头的镜子——镜中的我,手腕胎记红得像团火,而父亲的背影,正站在楼梯口阴影里,缓缓转身,露出半张脸,和遗像里的奶奶,竟有几分诡异的相似。
堂屋的酸枝木钟突然敲响,九声钟响过后,供桌上的蜡烛火苗齐齐偏向井台方向。王伯站在门口,手里拿着顶斗笠,帽檐压得极低,遮住了左眼角的疤。他身后的青石板上,有串湿漉漉的脚印,从井台方向延伸到门槛,鞋底纹路清晰可见——那是双老式布鞋的印子,和奶奶生前最爱穿的那双,一模一样。
第三章
井底月光
守灵夜的风从窗缝钻进来,把奶奶房间的樟木箱吹得吱呀响。我跪坐在蒲团上,鼻尖萦绕着陈年老樟与槐花混合的气味
——
那是奶奶独有的味道,她总说樟木能驱虫,槐花可安神。箱底的相册边角卷成波浪形,塑料封皮上粘满暗黄色的槐花粉,指尖蹭过,竟留下道淡金色的痕迹,像某种古老的符印。
翻到最后一页,泛黄的相纸边角已碎成棉絮状。照片里的爷爷站在老槐树下,蓝布衫浆洗得发白,手里举着枚羊脂白玉佩,正是我口袋里这枚。树干上钉着九枚铜钉,呈北斗七星状排列,正中央嵌着奶奶的青玉吊坠,在阳光下闪着贼光。他笑得露出后槽牙,可我记得他坠井后,奶奶抱着这张照片坐在井台三天三夜,眼泪把相纸泡出无数褶皱,如今那些痕迹还在,像老人脸上的皱纹。
窗外突然传来
啪嗒
声,像石子砸在青石板上。我撩开蓝布窗帘,雕花窗棂把月光切成碎片,正中央的槐树叶影子突然动了
——
井台边站着个穿灰布衫的老人,背对着我,手里摇着把裂了三道缝的蒲扇。扇骨上的槐花纹路模糊不清,却和相册里爷爷手中的玉佩纹路出奇相似。王伯
我敲了敲窗,玻璃震落几片槐树叶,可老人像没听见,佝偻着背走向槐树,影子被月光拉得细长,脚尖擦过地面,留下道湿痕。
等我攥着玉佩跑下楼,院子里空无一人。井台边散落着七片槐叶,其中一片叶脉竟组成
0713
四个数字,叶边还带着新鲜的齿痕,像是被某种昆虫啃出来的。我捡起叶子对着月光看,清晰的纹路里渗出淡红色汁液,滴在青石板上,汇成个歪扭的
血
字。老槐树在夜风里
哗哗
作响,我突然想起奶奶说过,槐树叶能通阴阳,尤其是七月十三夜的叶子。
后半夜的梦粘稠得像井水。我梦见自己回到七岁那年,奶奶坐在槐树下的石磨旁,银发在月光下泛着蓝光。她手里摩挲着青玉吊坠,吊坠上的槐花纹路竟在缓缓转动,树皮似的纹路里渗出黑色液体,滴在她手腕的老年斑上。浅浅快来看。
她朝我招手,脖子上却缠着圈蠕动的槐树根,树皮上的沟壑和吊坠纹路完全重合。
我想跑过去,却看见她身后的井台裂开道缝,井水翻涌着冒上来,水面浮出个小女孩的脸。那皮肤苍白得像浸了水的宣纸,眼睛是浑浊的灰蓝色,正是七岁的我,可我明明记得从未靠近过井口。她张开嘴,黑洞洞的口腔里没有舌头,只有井水
咕嘟咕嘟
往外冒,突然伸出手抓向我
——
那手指尖长着尖利的指甲,缝里嵌着井台的黑泥。
啊!
我惊坐而起,床头电子钟的蓝光刺得眼疼:03:03。这个时间像根针,扎进我太阳穴
——
爷爷坠井是凌晨三点,奶奶去世也是凌晨三点。我摸黑走向洗手间,脚底板触到冰凉的青石板,突然想起梦里小女孩指甲缝的黑泥,胃里一阵翻涌。
路过堂屋时,供桌上的白烛突然爆出灯花,火苗
噗
地窜起半尺高,把墙上的影子拉成怪兽状。奶奶的遗像歪向左侧,相框后的红绳断成两截,青玉吊坠在供桌上滴溜溜地转,最终停在遗像前,正面朝上。我瞳孔骤缩
——
吊坠上的槐树枝干,竟和遗像里奶奶身后的墙纸纹路严丝合缝,像是用同一把刻刀刻出来的。
捡起吊坠时,红绳断口处的牙印格外清晰。那不是剪刀剪的,而是两排细密的齿痕,齿尖呈三角形,像某种小型哺乳动物的牙。我突然想起小时候奶奶讲的故事:槐树下住着
槐鬼,专咬红绳,吃人心。吊坠在掌心发烫,背面的
槐开七载
四字渗出暗红,像要滴血。
井台方向传来
咚
的一声,像是有人在井底敲石头。我数着心跳,三秒后又是一声,这次更清晰,是三长两短的节奏。堂屋的老座钟突然敲响,不是整点,却
当啷当啷
响了七下,每响一声,供桌上的烛火就朝井台偏一分。
我攥紧吊坠跑向楼梯口,看见二楼走廊尽头的窗户开着,夜风把窗帘吹得鼓鼓囊囊。窗台上摆着个蓝布包,是奶奶生前装针线的,此刻包口大开,里面掉出张泛黄的纸
——
那是爷爷的死亡证明,日期赫然写着:2007
年
7
月
13
日,凌晨
3
点
3
分。而今天,正好是
2014
年
7
月
13
日,凌晨
3
点
03
分。
井里的水声突然变大,像是有人在下面哭。我扶着楼梯扶手往下走,青石板上有串湿漉漉的脚印,从井台延伸到供桌前,鞋印很小,像个七岁孩子的脚。脚印在遗像前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滩水渍,形状像片蜷缩的槐叶,和我手腕的胎记一模一样。
供桌上的蜡烛突然熄灭,堂屋陷入彻底的黑暗。我听见身后传来
沙沙
声,像是有人在摇蒲扇。转过身,借着窗外的月光,看见穿灰布衫的老人站在槐树下,这次他面朝我,裂开三道缝的蒲扇遮住半张脸,露出的下巴上长着颗黑痣
——
那是爷爷独有的特征。他摇着扇子,扇骨上的槐花纹路在月光下泛着银光,和我口袋里的玉佩,以及供桌上的吊坠,纹路完全重合。
第四章
穿灰布衫的男人
出殡那天的牛毛细雨裹着土腥味,送葬队伍走到村口老槐树下时,抬棺的李大叔突然腿一软,棺材角重重磕在青石板上。我听见木头开裂的闷响,紧接着看见棺材缝里渗出黑红色液体,像稀释的血液,在雨幕里拖出蜿蜒的痕迹。王伯眼疾手快地甩下红布盖住,可那股腥甜的土味还是钻进鼻腔
——
和爷爷坠井后井边泛起的气味一模一样。
都怪这破雨!
王伯的声音带着颤音,弯腰调整棺材时,我瞥见他后颈露出的皮肤
——
那里有片淡青色的槐叶形胎记,和我手腕上的如出一辙。抬棺的几个汉子脸色煞白,没人敢再靠近棺材,李大叔捂着膝盖惨叫,说像是被什么东西咬了口,裤腿下渗出的血珠竟聚成槐树叶的形状。
雨越下越大,送葬队伍被迫停在槐树下。我盯着棺材底部的黑液,它们在雨水里晕开,渐渐显出九个模糊的圆点,像极了相册里老槐树上的铜钉排列。奶奶的遗像在灵幡后晃动,相框玻璃上凝着水珠,顺着
槐开七载
的刻痕滑落,竟在照片底部聚成
0713
四个数字。
夜里守灵,我缩在供桌旁的竹椅上,假装打盹。父亲和王伯的影子被烛火投在槐树上,像两团扭曲的墨渍。王伯突然卷起袖子,手臂上的烧伤疤痕在月光下泛着油光
——
那些疤痕竟蜿蜒成老槐树的形状,主枝桠处有三个焦黑的圆点,像是被火烧断的枝节。那年你抱着玉佩跑出村口,井里的水‘咕嘟咕嘟’地冒,黑泥里伸出的手抓着你的衣角。
他的声音压得极低,每说一个字,疤痕就泛起红血丝,要不是你爹用身子挡在井边,槐灵早把你拖下去了。
父亲的影子猛地一颤,烟袋锅在石磨上磕出清脆的响声:我就该听爹的话,把玉佩扔进井里……
浅浅才七岁,懂什么守井人的命
他转身时,我看见他后腰别着把锈迹斑斑的铜锤,锤头刻着模糊的
镇
字
——
和相册里爷爷钉在槐树上的铜钉一模一样。
他们没注意到我攥紧了口袋里的玉佩,背面的
0713
硌得掌心生疼。七七之数,十三极凶,爷爷坠井那年我七岁,今年刚好十三岁,难道诅咒的轮回要在我身上应验供桌上的烛火突然朝井台方向倾斜,我听见井里传来
滋滋
声,像有人用指甲抓挠井壁,和出殡时棺材里的声响如出一辙。
后半夜,我揣着手电筒摸向井台。老槐树在夜风里
哗啦啦
地响,树干上的九枚铜钉只剩八枚,中央的孔洞里渗出黑液,在树皮上汇成蜿蜒的细流,闻起来像腐烂的槐花。井口飘着乳白色的雾,手电筒的光穿透雾气,照见水面浮着片槐叶,叶脉清晰地组成
救
字。
我刚趴在井沿,水面突然炸开涟漪,一只青白的手从水里伸出,指甲缝里嵌着湿漉漉的黑泥。手腕上缠着圈褪色的红绳,绳尾系着枚碎玉
——
那是奶奶青玉吊坠的残片,断口处还留着齿痕。我尖叫着后退,手电筒
扑通
掉进井里,光圈在水面晃了晃,照见井底蜷缩着团白色影子。
那是件童装,领口处绣着朵褪色的槐花,针脚歪歪扭扭
——
和七岁那年奶奶给我做的那件一模一样。黑暗中,井底传来断断续续的哭声,带着浓重的鼻音,分明是个小女孩在喊:姐姐……
救救我……
那声音钻进耳朵,像根冰锥刺进心脏,我突然想起丢失的槐花发卡
——
那天我蹲在井边找发卡,听见井里传来同样的哭声,奶奶却死死捂住我的耳朵,说那是风声。
跑回房间时,手腕内侧的槐叶胎记红得像要滴血,旁边多了道青紫色的指痕,五指张开的形状和奶奶遗照上的勒痕分毫不差。镜子里的我脸色惨白,后颈不知何时多了片淡青色的印记,形状像半枚玉佩,而口袋里的羊脂白玉佩正在发烫,背面的
0713
渗出暗红,像新刻的血字。
窗外传来
啪嗒
声,我撩开窗帘,看见穿灰布衫的男人站在槐树下。他终于转过身,裂开三道缝的蒲扇遮住上半张脸,露出的下巴上长着颗黑痣
——
和爷爷的照片一模一样。他摇着扇子,扇骨上的槐花纹路在月光下泛着银光,每摇一下,树干上的铜钉就跟着颤动,渗出的黑液在地上汇成
血祭
二字。
供桌上的青玉吊坠突然发出
咔嗒
声,我跑下楼,看见吊坠背面的
月落井台
四字正在剥落,露出底下刻着的另一行字:第七代血,槐灵归位。
红绳断口处的齿痕突然渗出鲜血,滴在遗像上,奶奶的眼睛在血珠下眨了眨,嘴角咧开诡异的笑,和井底那个小女孩的表情,一模一样。
第五章
木盒里的日记
雷声碾过槐镇上空时,我正在奶奶的卧室里翻找。老旧的檀木床散发着腐朽的香气,床板第三根横梁下的暗格边缘结着蛛网,当我用发卡撬开时,红绳捆着的笔记本掉落在地,惊起一团槐花粉,在空中悬浮成细小的漩涡。
纸页间夹着的干枯槐叶脆得像蝉翼,叶脉处用银针刻着的
护
字已经发黑,像是用血写的。笔记本扉页上,奶奶年轻时的字迹娟秀工整:林家守井人秘录,可越往后翻,笔迹越潦草,到最后几页几乎是用指甲在纸上划出的痕迹。
1987
年
7
月
13
日
老头子最近总说听见井里有哭声,昨夜他举着玉佩说梦到三十六个人影在水中沉浮。我攥着红绳的手都在发抖,那是用我们结婚时的头绳编的,浸过槐树汁和朱砂。他不知道,每任守井人死后,玉佩会认下任血脉,而浅浅出生时脐带绕颈七圈,分明是第七代的征兆......
2000
年
7
月
12
日
浅浅又在说梦话,她喊着
别拽我,小腿在床单上蹬出凌乱的痕迹。王伯摸了摸她手腕,脸色煞白:槐灵已经盯上她了。
我把艾草熏过的银针在油灯上烧红时,手不停地抖。她疼得撕心裂肺,血珠混着槐树皮汁渗进皮肤,在腕间晕开槐叶形状的印记。她哭着问
奶奶是不是不要我了,我转身擦掉眼泪,指甲深深掐进掌心
——
傻孩子,奶奶是要用这条命换你平安啊。
2015
年
7
月
10
日
浅浅考上大学那天,玉佩在她行李箱里发烫,把内衬烧出焦黑的洞。我连夜跪在井台前,把槐花糕塞进裂缝,祈求槐灵再给我十年。老头子走后,我每年都用自己的记忆喂它们,现在连浅儿小时候的样子都快记不清了......
但只要能瞒住诅咒,就算忘了自己是谁又何妨
最后一页的字迹被水渍晕染得模糊,墨迹在纸面上扭曲成槐树枝的形状:
三天前
浅浅要卖客栈,这怎么行!昨夜暴雨,我看见槐树影子里站着三十六个人,他们的眼睛是两个血窟窿,正用腐烂的手指拔铜钉。王伯的伤疤又开始渗血,他说钉子只剩七枚了。玉佩背面的
0713
是开井密码,绝不能落入邪祟之手......
对了,浅浅的胎记该换药了,得用我的血,只有直系血亲的血才能镇住槐灵......
雷声再次炸响,闪电照亮窗外。我抹了把脸,满手都是滚烫的泪水。原来那些年奶奶总记不住我的名字,是因为她用记忆喂养了槐灵;原来她坚持不让我卖客栈,是害怕封印解除;原来手腕上这道胎记,是她用最残忍的方式给我的护身符。
咔嚓——
树枝折断的脆响惊得我浑身一颤。透过雨幕,那个穿灰布衫的男人站在槐树下,这次他没有背对着我。闪电劈亮他的脸,蜈蚣般的疤痕爬满半张脸,左眼角的疤痕蜿蜒成
7
字,右脸颊则是
13
的形状,像是用烧红的铁烙上去的。
你终于看了日记。
他的声音像生锈的铁门摩擦地面,每说一个字,槐树叶就簌簌落下,我是你大伯,二十年前替你爷爷下井的人。
他卷起裤腿,月光照在残缺的小腿上,齿状疤痕交错成网,槐灵咬掉我的腿时,我听见它们说
玉佩不能丢
......
我后退半步,后腰撞上供桌。奶奶的遗像在闪电中忽明忽暗,相框后的红绳又断了,青玉吊坠在桌面上滚动,停在我脚边。吊坠背面的
月落井台
四个字突然渗出鲜血,和笔记本上被水渍晕染的字迹一样猩红。大伯伸出手,掌心有个槐树形状的烙印,和我口袋里玉佩的纹路完全重合。
第七代守井人该觉醒了。
他的声音混着雨声,远处传来铜钉断裂的脆响,槐灵等了二十年,它们要的不是玉佩,是你的血......
话音未落,井台方向传来震耳欲聋的轰鸣,老槐树的影子在墙上疯狂扭动,树干上仅剩的七枚铜钉同时迸发出红光,像七只滴血的眼睛。
第六章
井里的秘密
雷声在槐镇上空炸响,大伯的铁皮盒被闪电照亮,盒盖弹开时发出刺耳的金属摩擦声。八枚铜钉滚落桌面,每一枚都刻着极小的
镇
字,最后那枚钉身布满褐色锈迹,在烛光下泛着暗红,像是干涸的血迹。大伯的手指抚过钉帽,疤痕交错的手背突然开始颤抖。
1942
年腊月廿三,日军的刺刀挑开了槐镇的门。
他的声音像浸透井水的老棉絮,带着浓重的鼻音,镇东头的王大麻子带着伪军摸进客栈,那时候井里藏着全镇的救命粮。
铁皮盒在他掌心被捏得变形,三十六个老人、妇孺被绑在槐树上,刺刀抵着胸口往井里推。我娘被推下去时,怀里还抱着不到半岁的妹妹......
父亲猛地捂住脸,指缝间渗出泪水。我这才注意到他后颈的槐叶刺青边缘泛红,像是正在发炎。大伯突然扯开衣领,锁骨下方有道狰狞的伤疤,形状宛如扭曲的槐树根:那年冬天,井里夜夜传来哭声。村民们凑钱请来道士,说要用活人血祭才能镇住怨气。你太爷爷第一个跳进井里,手里攥着青玉吊坠
——
从那以后,林家就成了守井人。
雨砸在窗棂上的声音突然变大,老槐树在风中发出痛苦的呻吟。大伯指向窗外,闪电照亮树干剥落的树皮,底下密密麻麻刻着名字,有的字迹已经被岁月磨平:每任守井人都要在七月十三用记忆喂食槐灵。你爷爷不甘心看着你成为祭品,他想趁着我和你爹不在家,用炸药毁掉玉佩......
他的喉结滚动着,那天我赶回来时,只看见井边散落的玉佩碎片,和你爷爷漂浮在水面的尸体。
父亲突然剧烈咳嗽起来,掌心咳出的血沫在青砖地上晕开,形状像朵枯萎的槐花。当年我带着五岁的浅浅逃跑,玉佩掉进井里。
他的声音沙哑得几乎听不清,你奶奶追着我们跑到村口,又折回去捞玉佩......
他扯开衣领,后颈的刺青周围布满细小的抓痕,像是被无形的手挠过,从那以后,她的记性就越来越差,可每天都要数一遍铜钉,生怕少了一枚。
我跌坐在太师椅上,手腕的胎记突然发烫。相册里爷爷举着玉佩的照片、奶奶日记里模糊的字迹、王伯手臂上槐树状的疤痕,在脑海里交织成网。原来七岁那年爷爷说的
井里有月亮,是在暗示玉佩的秘密;原来奶奶总把槐花糕摆在井台,不是迷信,是在献祭;原来父亲常年不在家,不是打工,是在寻找破解诅咒的办法。
这些年,王伯用自己的伤疤替你挡灾,你奶奶用记忆换你平安。
大伯把铜钉按北斗七星阵摆好,每枚钉子落下都发出沉重的
咚
声,现在钉子只剩八枚,槐灵的怨气已经凝成实体。
他卷起裤腿,残缺的小腿在烛光下泛着青白,二十年前我下井时,听见槐灵说
第七代的血最甜
。它们等了七十年,就为了在你十三岁这天......
窗外传来铜钉断裂的脆响,老槐树剧烈摇晃,树干上剩余的钉子同时迸发出红光。父亲突然扑过来,将我护在身下:浅浅快跑!
但已经来不及了
——
井台方向传来震耳欲聋的轰鸣,井水冲天而起,在空中凝成三十六个人影,他们的眼睛是两个血窟窿,腐烂的手指正指向我手腕的胎记。
大伯抓起最后一枚铜钉,瘸着腿冲向槐树:我去加固封印!你们带着玉佩往山上跑!
他的声音被狂风撕碎,记住,七月十三子时前,必须找到......
话音未落,一道黑影从井中窜出,瞬间缠住大伯的脖颈。我看见他残缺的小腿在空中划出绝望的弧线,最后那枚铜钉脱手而出,深深扎进槐树干
——
那里原本刻着奶奶的名字。
父亲拽着我往大门跑,青玉吊坠突然发出尖锐的蜂鸣。供桌上奶奶的遗像开始渗血,相框后的红绳再次断裂,吊坠在空中旋转,背面的
月落井台
四个字与玉佩上的
0713
重叠,在雨幕中投射出巨大的槐树虚影。而井底传来的哭声越来越近,这次我听清了,那是奶奶的声音,她在喊:浅浅,别相信......
第七章
七月十三的月亮
七月十三凌晨,槐镇的雾浓得像化不开的墨,裹着潮湿的土腥味。我站在井台前,看大伯的手第三次打滑。铜钉在他指间发颤,每敲一下,他小腿上的齿状疤痕就裂开一道血口,暗红的血珠顺着裤脚滴在井台青砖上,在雾气里蒸腾起细小的白烟。父亲将青玉吊坠放在井台中央,吊坠表面凝结的水珠突然倒流,汇聚成槐树叶的形状。
记住,无论听见什么都别回头。
大伯的声音被雾气揉碎,混着远处传来的铜铃声。我盯着他后颈新添的抓痕
——
那是昨夜被槐灵袭击留下的,此刻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发黑。子时的梆子声划破夜空,老槐树突然发出令人牙酸的
咔嚓
声,千年枝干上的槐花同时凋零,飘落的花瓣在半空诡异地凝成血珠,噼里啪啦砸在青石板上,溅起的血点组成扭曲的符咒。
井里传来煮沸般的
咕嘟
声,水面翻涌着黑色泡沫。当那轮血月从井底缓缓升起时,我听见父亲倒抽冷气的声音
——
月亮表面布满密密麻麻的人脸,每双眼睛都空洞地望向我。倒影里,三十六具缠着槐树根的尸体从水中浮现,他们腐烂的指甲缝里滴着黑泥,其中一人脖颈处的勒痕,和奶奶遗照上的形状分毫不差。
我的羊脂玉佩突然发烫,0713
的数字红光刺目,与井台中央的青玉吊坠遥相呼应。当两道光芒在空中交织成槐树虚影时,我看见奶奶的身影从血月中走出。她穿着蓝布衫,梳着年轻时的发髻,却面无表情,脖颈处缠绕的槐树根正不断收紧。奶奶!
我刚要冲过去,父亲的手臂像铁钳般箍住我的腰,他后颈的槐叶刺青此刻红得滴血。
奶奶抬起手指向水面,雾气瞬间变得粘稠。七岁那年的场景在水中重现:暴雨倾盆,爷爷抱着我站在井边,他突然露出诡异的笑,而我分明看见他背后伸出无数槐树根。那些树根缠住他的腿,在我惊恐的尖叫中,将他生生拖入井中。记忆的碎片在血月的光芒中重组
——
爷爷坠井前塞给我的槐花发卡,内侧刻着的竟是
逃
字。
井壁上开始浮现血字,像有人用指甲生生剜出来的。2005
年春,教浅浅认槐花、2010
年夏,给浅浅扎风筝、2018
年冬,送浅浅去城里......
每一个字都在燃烧,化作奶奶的记忆碎片在空中飞舞。我看见父亲年轻时跪在井台前,任由王伯用槐树皮汁在他后颈刺青;看见大伯瘸着腿将铜钉敲进槐树,咬着牙吞下痛呼声;看见奶奶偷偷将自己的白发塞进红绳,说
这样槐灵就认不出浅浅了。
快念口诀!
大伯的嘶吼声被槐树的悲鸣淹没。我这才发现玉佩内侧的血字,在强光下显得格外刺眼。那些歪斜的笔画,是奶奶用最后力气刻下的:槐灵归位,记忆封井,七代已尽,永镇黄泉。
当最后一个字出口,血月轰然炸裂,三十六具尸体发出震天的哭号,他们身上的槐树根纷纷断裂,化作灰烬。
奶奶的身影终于有了温度,她微笑着抚过我的脸颊,指尖带着槐花的清香。浅浅长大了。
她轻声说,手腕上的青玉吊坠碎片自动拼接完整,却褪去了所有光泽。随着槐树发出震耳欲聋的轰鸣,九枚铜钉同时没入树干,树皮如活物般迅速愈合,只留下九个淡淡的圆点,宛如天上的北斗七星。
雾气散尽时,大伯瘫坐在地,他腿上的疤痕正在消失,露出新生的粉嫩皮肤。父亲抱着褪色的青玉吊坠痛哭,吊坠上的槐花纹路彻底消失,变成普通的玉石。井台边,那片被大伯的血染红的槐叶,不知何时飘到我的脚边,叶脉自然形成一个
安
字。
远处传来雄鸡报晓的啼鸣,老槐树在晨光中舒展新叶。我摸着手腕上已经淡去的胎记,忽然明白奶奶最后那句话的意思
——
有些守护不必被记住,有些秘密终将化作春泥。而井里,再也不会有血月升起,只有清澈的水面,倒映着崭新的太阳。
第八章
尾声
蝉鸣撕开槐镇的盛夏时,槐香客栈的新牌匾刚刷上最后一道桐油。红底金字在阳光下泛着温润的光,槐香
二字是父亲用爷爷留下的狼毫写的,笔画间藏着几代人的风骨。我站在门槛上擦拭铜铃,新换的铃铛声清脆悦耳,却再没有沙哑的余韵
——
就像井台边那棵老槐树,新芽覆盖了曾经的疤痕,却永远记得深扎地下的根脉。
王伯正在井台摆放青瓷碗,三碗清水映着蓝天。他手腕的烫伤疤痕淡成浅粉色,像朵即将凋零的樱花。当年他们走得急,连口水都没喝上。
他用袖口擦了擦碗沿,浑浊的眼睛望着井水,现在每逢初一十五,水面就会浮起槐花瓣,你说,是不是他们在道谢
我顺着他的目光望去,井里的水清澈见底,再也不见当年的黑水与血月,却在某个瞬间,恍惚看见三十六道虚影向我们颔首。
供桌上,两枚玉佩安静地躺在锦盒里。羊脂玉佩的槐树纹路只剩淡淡痕迹,像是被岁月轻轻擦去的叹息;青玉吊坠彻底变成素面,唯有边缘细小的裂纹,还残留着曾经的惊心动魄。父亲时常对着玉佩发呆,烟锅里的烟灰积了又落。这天傍晚,他终于开口,声音像被井水浸泡多年的老木:你爷爷坠井后,我在井底暗格找到族谱。泛黄的纸页上写着,林家每七代出一个守井人,而你......
他顿了顿,伸手抚过我早已淡去的胎记,是最后一代。
昨夜的梦里,月光又一次染白了槐枝。奶奶坐在新种的槐树下,银发在风里轻轻颤动,她面前的竹篮堆满新鲜槐花,清甜的香气漫过整个院子。浅浅啊,
她抬头对我笑,脖子上再没有狰狞的勒痕,眼睛明亮得如同年轻时的模样,你看这槐花,开得多好。
我想扑进她怀里,却看见她指尖捏着枚槐花蜜,琥珀色的糖浆缓缓滴落,在青石板上聚成小小的月亮,以后每年七月十三,记得在井台放碗槐花蜜,那些孩子就不会哭了。
梦醒时,枕边真的躺着一朵新鲜的槐花,花瓣上还凝着晨露。
客栈重新开业那日,镇民们提着槐花糕、糯米酒来道贺。李大叔的儿子摸着井台边的石栏惊叹:以前总觉得这里阴森森的,现在倒像个小花园!
确实,曾经的井台被改造成圆形花坛,白色的茉莉沿着井壁攀爬,风吹过时,花瓣簌簌落在水面,漾起温柔的涟漪。孩子们追着蝴蝶在院子里跑,笑声惊飞了屋檐下的燕子,一切都充满生机。
午后,我坐在槐树下整理旧物。阳光透过新叶的缝隙洒在日记本上,笔尖划过纸页的沙沙声,混着远处游客的谈笑声。忽然一阵风过,书页自动翻到夹着槐叶的那页
——
那是奶奶日记里的干枯槐叶,叶脉处的
护
字依然清晰。恍惚间,我听见老座钟的齿轮声,听见铜铃的叮当声,听见奶奶轻声说
碎碎平安。
合上书,我望向院子里的人们。父亲正给游客讲述槐镇的故事,他的语气平静,却藏着深情;王伯往每个客人的茶碗里添了片槐花瓣,说这是
平安茶;孩子们围着新槐树转圈,争论着哪片叶子最像蝴蝶。井台边的茉莉开得正好,白色的小花在风中摇曳,散发出淡雅的香气,仿佛在诉说着,有些秘密终将被岁月掩埋,而有些爱,会如同槐树的根,深深扎进这片土地,生生不息。
暮色渐浓时,我又走到井台边。水面倒映着渐红的晚霞,忽然有片槐花飘落,在水中打着旋儿。我想起奶奶的话,从兜里掏出早就准备好的槐花蜜,缓缓倒进井里。琥珀色的糖浆在水中散开,像是给井水披上了一层温柔的纱。远处,老槐树的影子在夕阳下舒展,这次没有诡异的形状,只是静静地守护着这片重生的土地,守护着槐镇崭新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