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第一章年寒窗终赴考
方君逸放下手中的毛笔,揉了揉酸痛的手腕。
窗外已是深夜,油灯快要燃尽,昏黄的光线在桌案上跳动着。这张破旧的书桌,陪伴他走过了整整十年的寒窗岁月。
明日便要启程赴京赶考,十年苦读,就为了这一朝功名。
君逸兄,还在用功
江墨轩推门而入,手中提着一壶温酒,脸上挂着温和的笑容。这位同窗好友出身富贵,却从不因门第高低而轻视于他,十年来两人情同手足。
墨轩兄来得正好,我正想与你商量明日行程。方君逸起身相迎。
江墨轩将酒壶放在桌上,倒了两杯,明日卯时出发,午时便可到达京城。我已在状元楼订了上房,咱们兄弟二人同住,也好相互照应。
如此甚好。方君逸端起酒杯,十年同窗,明日同行赶考,此番若能同登金榜,岂不是佳话一桩
江墨轩眼中闪过一丝异色,转瞬即逝,君逸兄天资聪颖,必然高中无疑。倒是愚弟资质平庸,恐怕要辜负家父期望了。
墨轩兄太过谦逊。你文章向来工整,诗词也颇有见地,此次必然能够金榜题名。
两人相视而笑,一饮而尽。
酒过三巡,江墨轩似是无意地问道:君逸兄,你可听说过江南才子李文渊
自然听过,此人三年前便已中举,如今在翰林院任职,年纪轻轻便声名鹊起。
此人便是我的表兄。江墨轩压低声音,他曾暗示,若我此次能够高中,便可入翰林院做事。
方君逸点头道:墨轩兄有此良机,当真是前程似锦。
不瞒君逸兄,表兄还提及,考试时若遇到难题,可暗中求助。毕竟考官中也有他的故交好友。江墨轩的声音更加低沉。
方君逸皱眉道:此话何意科举乃国之大事,岂能有丝毫作弊
君逸兄多虑了。江墨轩摆手道,不过是在规则允许范围内,稍作变通罢了。再者,你我同窗十年,若我有幸得中,必然不会忘记兄弟情分。
方君逸沉默片刻,缓缓摇头:功名富贵若非正途所得,便如空中楼阁,终有倾塌之日。我宁可落榜,也不愿行此不义之事。
江墨轩脸色微变,但很快恢复常态,君逸兄高风亮节,愚弟佩服。既如此,便当我今夜酒后胡言,君逸兄切莫往心里去。
墨轩兄言重了。方君逸端起酒杯,来,为明日赶考干杯。
夜色渐深,江墨轩告辞离去。方君逸送他到门口,看着好友的身影消失在夜色中,心中隐隐有些不安。
回到房中,方君逸重新点燃油灯,取出文房四宝,准备再写几篇文章练手。却发现砚台中的墨汁已经干涸,只好重新研墨。
就在他低头研墨时,忽然发现桌案上多了一张纸条。纸条被压在酒杯下面,刚才江墨轩离开时必然留下的。
方君逸展开纸条,上面写着几行小字:
明日考试,题目已定。第一场策论题为论治国安民之道,第二场诗赋题为春日京城,第三场经义题出自《论语》学而时习之一章。君逸兄若有意,明日客栈相见时给个眼色即可。
方君逸看完纸条,脸色铁青。他没想到江墨轩竟然真的能够提前得知考题,更没想到对方会如此大胆地邀请自己一同作弊。
这张纸条就是铁证,证明江墨轩确实有门路可以提前获知考题。而这样的行为,无疑是对科举制度的亵渎,更是对那些寒窗苦读学子的不公。
方君逸将纸条收好,心中已有决断。
明日赶考路上,他要看看这位十年同窗究竟还有什么手段。更重要的是,他要阻止这场作弊,维护科举的公正。
窗外夜风轻拂,吹动着桌案上的纸张。方君逸熄灭油灯,在黑暗中躺下,但内心却久久无法平静。
十年同窗情分,在功名利禄面前竟是如此脆弱。
明日一别,或许再见面时,他们就是陌路人了。
第二章
京途暗涌
天刚蒙蒙亮,方君逸便已收拾好行囊。简单的包裹里装着换洗衣物和几本经书,还有那张至关重要的纸条。
江墨轩的马车准时停在门外,车夫恭敬地帮方君逸将行李搬上车。
君逸兄,昨夜睡得可好江墨轩依旧是那副温和的模样,仿佛昨夜什么都没有发生过。
尚可。方君逸简短回应,仔细观察着江墨轩的神情。
马车行驶在通往京城的官道上,一路颠簸。江墨轩时不时与方君逸闲聊几句,话题都围绕着此次科举考试。
君逸兄,你可知道此次主考官是谁
听说是礼部尚书王大人主持,副考官还有翰林院学士几位。
不错。江墨轩点头,王尚书为人刚正,最重文章气韵。若能投其所好,必然能够脱颖而出。
方君逸冷笑道:墨轩兄似乎对考官们颇为了解。
哪里,不过是道听途说罢了。江墨轩眼神闪烁,对了,我表兄曾说,王尚书最喜引经据典,若在文章中多用些典故,想必能博得好感。
多谢墨轩兄提醒。
马车在午时分到达京城。状元楼位于城中繁华地段,是专门为赶考举子准备的客栈。江墨轩早已订好房间,两人住在二楼相邻的厢房内。
安顿好行李后,江墨轩提议到楼下用餐。状元楼的大堂里坐满了来自各地的举子,人人都在讨论着即将到来的考试。
听说这次考题极难,许多大儒都觉得棘手。
王尚书出题向来刁钻,咱们可要小心应对。
我听说已经有人提前得知考题了,真是不公平啊。
听到最后一句话,方君逸和江墨轩对视一眼。江墨轩的眼中闪过一丝慌乱,但很快恢复镇定。
用餐时,一个书生模样的年轻人走到他们桌前,对江墨轩恭敬地行礼:江公子,李学士让我转告您,今晚戌时在后院雅间相会。
江墨轩脸色微变,连忙摆手:你认错人了,我不认识什么李学士。
年轻人愣了一下,看看江墨轩,又看看方君逸,似乎意识到说错了什么,连忙告辞离去。
墨轩兄,这人找你何事方君逸明知故问。
不知道,可能真的认错人了。江墨轩勉强笑道,京城人多,撞名的事情常有。
方君逸点头不语,心中却明白,那个李学士必然就是江墨轩提到的表兄李文渊。
傍晚时分,江墨轩借口要去拜访一位长辈,匆匆离开客栈。方君逸在房中等了片刻,便悄悄跟了出去。
状元楼后院确实有几间雅间,专供客人私密聚会。方君逸躲在暗处,看到江墨轩进入最里面的一间雅间。
隔着窗棂,方君逸能听到里面传来的谈话声。
墨轩,明日便是考试,你可准备妥当一个中年男子的声音响起,应该就是李文渊。
表兄放心,我已将考题告知那个方君逸,只要他答应合作,此事便万无一失。
很好。不过那个方君逸为人如何可值得信任
此人虽然出身寒门,但品行端正,绝不会背叛朋友。况且我与他同窗十年,知根知底。
李文渊冷笑一声:品行端正那为何要与我们同流合污
表兄有所不知,方君逸家中贫困,若不能高中,便再无出头之日。他必然会为了前程而妥协。
希望如此。李文渊顿了顿,此次考试,我已安排妥当。到时候你们按照事先准备的答案作答,必然能够名列前茅。
那其他考生怎么办
自然是按正常程序评判。不过既然我们提前准备,他们想要超越你们,几乎不可能。
方君逸听到这里,心中怒火中烧。这些人不仅要作弊,还要踩着其他考生的肩膀往上爬。
对了,李文渊继续说道,为了确保万无一失,我还安排了后手。明日考试时,会有人故意在方君逸身上搜出作弊的证据。
什么江墨轩大惊,表兄这是何意
墨轩你太天真了。方君逸这种人,表面正直,内心未必如此。万一他考试时临阵倒戈,举报我们怎么办
不会的,君逸兄绝不是那种人。
宁可错杀,不可放过。况且,少了一个竞争对手,你的排名还能再往前几位。
江墨轩沉默良久,最终点头道:表兄考虑周全,一切听您安排。
方君逸听到这话,如遭雷击。这个与他同窗十年的好友,竟然要设计陷害他。
更可恶的是,江墨轩明知他品行端正,绝不会作弊,却依然配合李文渊的阴谋。
十年友情,在功名面前竟是如此不值一提。
方君逸悄悄离开后院,回到自己房中。他需要冷静下来,想想该如何应对明日的考试。
既然江墨轩要陷害他,那他就将计就计,让这些作弊的人自食恶果。
科举考试,本应是寒门子弟唯一的出路,却被这些人玷污得面目全非。
既然如此,就让他来维护这考场的公正吧。
第三章
考场风云
次日清晨,方君逸早早起身,整理好文房四宝和考试用品。江墨轩也按时来到他的房间,脸上依旧是那副温和的笑容。
君逸兄,今日便是我们金榜题名之时了。江墨轩拍了拍方君逸的肩膀,昨夜我想了想,若你我能够同登金榜,定要好好庆祝一番。
方君逸淡淡一笑:但愿如墨轩兄所愿。
两人一同前往贡院。京城贡院规模宏大,考生们已经在门外排起长队。监考官员正在逐一检查考生的身份文书和随身物品。
轮到方君逸时,一名官员仔细检查了他的包裹,在文房四宝中翻找着什么。忽然,这名官员从砚台底部取出一张纸条。
这是什么官员展开纸条,脸色骤变。
纸条上赫然写着几道考题的答案,字迹工整,显然是事先准备好的。
大胆!竟敢携带作弊纸条入考场!官员大声喝道,立刻引来其他人的注意。
方君逸佯装震惊:大人明鉴,学生绝无作弊之意,这纸条不知何人所放。
休要狡辩!来人,将此人押下,送官府处置!
就在这时,江墨轩急忙上前:诸位大人,此事或有误会。方君逸与我同窗十年,品行端正,绝不会做出此等事情。
那你如何解释这张纸条官员将纸条递给江墨轩。
江墨轩接过纸条,眼中闪过一丝得意,但表面上却装作震惊:这...这确实是考题答案。君逸兄,你怎能如此糊涂
方君逸冷冷看着江墨轩:墨轩兄,你可认得这字迹
这...江墨轩仔细看了看纸条,脸色微变,字迹倒是有些眼熟,但一时想不起在何处见过。
我倒是记得很清楚。方君逸忽然大声说道,这正是墨轩兄的字迹!
此话一出,全场哗然。江墨轩脸色大变:君逸兄,你这话是什么意思
方君逸从怀中取出另一张纸条,正是昨夜江墨轩留下的那张:诸位大人请看,这两张纸条的字迹是否相同
监考官员接过两张纸条对比,果然发现字迹一模一样。
江墨轩,你如何解释这件事
江墨轩额头冒出冷汗,支支吾吾说不出话来。
方君逸继续说道:诸位大人,学生昨夜发现江墨轩意图作弊,便将计就计,想要在考场上揭发此事。不料他竟然狗急跳墙,反将脏水泼在学生身上。
胡说八道!江墨轩急了,明明是你要作弊,被我发现后恼羞成怒,才编造这些话来陷害我!
是否陷害,一查便知。方君逸不慌不忙,诸位大人可派人搜查江墨轩的房间,必然能找到更多证据。
监考官员当即派人前往状元楼搜查。不到一个时辰,差役便回来报告:大人,在江墨轩房中发现了多份考题答案,还有一些银两和书信。
江墨轩听到这话,脸色瞬间煞白。他万万没想到,方君逸竟然早有准备。
原来,昨夜方君逸听到江墨轩和李文渊的对话后,便悄悄潜入江墨轩的房间,将那些作弊材料重新整理,确保容易被发现。
同时,他还留下了一些额外的证据,证明江墨轩确实与考官有所勾结。
江墨轩,你还有何话可说监考官员厉声问道。
江墨轩知道事败,索性破罐子破摔:不错,我确实想要作弊。但这又如何这世道本就不公,寒门子弟纵然才华横溢,也未必能够出头。我不过是为自己寻一条出路罢了。
荒谬!监考官员大怒,科举乃国之根本,岂容你如此亵渎来人,将江墨轩押下,严加审讯!
江墨轩被差役押走时,回头看了方君逸一眼,眼中满是怨恨:方君逸,你会后悔的!
方君逸平静地看着昔日好友被押走,心中五味杂陈。十年同窗情分,就此一刀两断。
监考官员重新检查了方君逸的物品,确认没有问题后,允许他进入考场。
这位考生,适才多亏你及时揭发,否则这次考试就要被人玷污了。
学生只是想维护科举的公正罢了。方君逸恭敬地回答。
进入考场后,方君逸坐在自己的号舍内,摊开试卷。第一场考试是策论,题目果然是论治国安民之道,与江墨轩纸条上写的一模一样。
看来江墨轩确实有门路提前得知考题。可惜,这些小聪明在真正的才学面前,不过是雕虫小技。
方君逸提笔思考片刻,便开始作答。他没有用事先准备的答案,而是凭借自己十年来的积累,挥毫泼墨。
文章从古代圣贤的治国理念写起,结合当今时政,提出自己的见解。字字珠玑,句句精妙,展现出深厚的学养和独到的见解。
监考官员在考场内巡视时,看到方君逸的文章,不禁暗暗称赞。这样的文章,绝非临时抱佛脚所能写出,必然是平日里博览群书、深思熟虑的结果。
第一场考试结束后,方君逸走出考场,心情轻松。虽然失去了一个朋友,但维护了考场的公正,这笔账怎么算都是值得的。
更重要的是,他相信凭借自己的真才实学,必然能够金榜题名。
第四章
陷害真相
江墨轩被押走后,官府立即展开调查。很快,李文渊等人的作弊网络便被一网打尽。
方君逸本以为事情到此结束,却没想到更大的风波还在后面。
第二场考试前一日,方君逸正在客栈内温习功课,忽然有差役前来,要将他带到府衙问话。
方公子,李文渊供认,此次作弊案的幕后主使就是你。县令严肃地看着方君逸。
方君逸大惊:大人明鉴,学生绝无此事!
李文渊说,你早就与他勾结,计划在考试中作弊。后来担心事情败露,便设计陷害江墨轩,想要独吞好处。
一派胡言!方君逸愤怒地说道,大人可有证据
县令拿出一张纸:这是在李文渊家中搜出的书信,上面有你的亲笔签名,约定作弊后的分赃事宜。
方君逸接过书信一看,确实有自己的签名,但内容却完全陌生。显然这是有人伪造的。
大人,这签名虽然是学生所写,但内容绝非学生所知。必然是有人盗用了学生的签名,伪造了这封信。
证据确凿,你还要狡辩县令冷笑,来人,将方君逸收监,等待进一步调查。
方君逸被关进牢房,心中愤怒难当。他知道这必然是李文渊的反击,对方在狱中咬定他是主谋,想要拉他下水。
牢房里阴暗潮湿,几名狱卒对他并不友善。其中一人冷笑道:还科举考试呢,看你这副样子,这辈子都别想翻身了。
方君逸没有理会这些嘲讽,而是在心中思考脱身之法。他必须想办法证明自己的清白,否则不仅无法参加考试,还可能面临严重的刑罚。
就在这时,牢房外传来脚步声。一名身着官服的中年男子走了进来,正是礼部尚书王大人。
王大人!方君逸连忙起身行礼。
王尚书仔细打量着方君逸,缓缓说道:听说你就是那个揭发作弊案的方君逸
正是学生。
我看过你在考场上写的文章,文笔流畅,见解独到,确实是难得的佳作。王尚书点头,这样的文章,绝非投机取巧所能写出。
方君逸心中一喜,看来王尚书是相信他的清白的。
大人慧眼,学生确实没有作弊。
王尚书沉思片刻,说道:李文渊指控你是主谋,但我觉得此事疑点重重。一个真正有才学的人,为何要冒险作弊而且你主动揭发江墨轩,这本身就证明了你的清白。
学生只是想维护科举的公正。
很好。王尚书满意地点头,我会向县令说明情况,让你重新参加考试。不过,你也要小心,李文渊等人虽然被抓,但他们的党羽未必全部落网。
学生明白。
当天下午,方君逸便被释放出狱。县令虽然有些不甘,但在王尚书的坚持下,也只能放人。
回到客栈后,方君逸发现自己的房间被人翻得一团糟,显然有人趁他入狱时前来搜查。好在重要的物品都随身携带,倒没有什么损失。
第二场考试如期举行。这次的题目是诗赋,要求以春日京城为题作诗一首。
方君逸提笔沉思,脑海中浮现出这几天来的种种经历。从江墨轩的背叛,到李文渊的陷害,再到王尚书的帮助,这些都让他对人性有了更深的认识。
他提笔写道:
春风吹绿帝王州,百花争艳竞自由。
正道沧桑终不改,邪魔外道枉运筹。
寒门子弟志如山,不惧风雨不惧寒。
他日金榜题名时,方知正义自有天。
这首诗借春日京城的繁华,表达了自己对正义的坚持和对未来的信心。虽然经历了挫折,但他相信正道终将战胜邪恶。
考试结束后,方君逸心情轻松地走出考场。无论结果如何,他都已经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
更重要的是,通过这次的经历,他明白了什么才是真正的品格。不是那些表面的温文尔雅,而是在关键时刻能够坚持原则,维护正义。
江墨轩虽然背叛了他,但也让他看清了人性的复杂。而王尚书的帮助,则让他相信这个世界上还是有正直的人存在的。
第五章
金榜题名
第三场考试是经义,题目正如江墨轩纸条上所写,出自《论语》学而时习之一章。
方君逸看到题目,不禁想起江墨轩曾经的预测。如果当初他选择作弊,现在确实能够轻松应对。但是,通过正当途径获得的成功,才是真正值得骄傲的。
他仔细审题,从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经典开始,阐述学习的真正意义。
文章从个人修养写到国家治理,从古代圣贤的教诲联系到当今的现实需要。方君逸结合自己这段时间的经历,对学习二字有了更深的理解。
真正的学习,不仅仅是读书识字,更要在实践中磨练品格,在困境中坚持原则。江墨轩饱读诗书,文章也写得不错,但在利益面前却选择了作弊,这说明他并没有真正理解学习的含义。
方君逸奋笔疾书,洋洋洒洒写了数千字。文章层次分明,逻辑清晰,既有理论高度,又有现实针对性。
三场考试全部结束后,便是漫长的等待。榜单要等十天后才会公布,这期间考生们只能在客栈里焦急地等待结果。
方君逸倒是心态平和,每日除了读书就是在京城内游览。这座帝都的繁华让他大开眼界,也更加坚定了他要在这里立足的决心。
一日,方君逸在街上闲逛时,遇到了几个同样来赶考的书生。他们认出了方君逸,纷纷上前致意。
方兄,听说你揭发了江墨轩的作弊案,真是为我们这些正直的考生出了一口恶气。
是啊,这种败类就应该严惩不贷。
方兄品行高洁,此次必然能够高中。
面对众人的赞扬,方君逸只是谦逊地笑笑:各位过誉了,我只是做了应该做的事情。
就在这时,人群中传来一阵喧哗。原来是放榜的时间到了,众人纷纷向贡院涌去。
方君逸也跟着人流来到榜前。巨大的红榜贴在墙上,上面密密麻麻写着中举者的姓名。
众人争相查看,有人欢喜有人忧。方君逸没有挤到前面,而是在后面耐心等待。
方君逸!方君逸在哪里忽然有人大声喊道。
众人纷纷让开一条路,方君逸疑惑地走向前去。
恭喜方公子,您是这次的状元!
什么状元
方君逸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他快步走到榜前,仔细查看,果然在最显眼的位置看到了自己的名字。
第一名:方君逸
第二名:李明轩
第三名:张文昭
......
围观的人群爆发出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声。一个寒门子弟能够高中状元,这在京城传为佳话。
更重要的是,方君逸在考试前还经历了那样的风波,最终却能够力压群雄,更加显得难能可贵。
方状元,您有何感想有人问道。
方君逸平静地说道:十年寒窗不负心,一朝金榜慰平生。但是,功名只是起点,不是终点。我希望能够用自己的才学为国为民做些实事。
众人再次鼓掌,对这位新科状元的品格更加钦佩。
当天晚上,王尚书亲自前来祝贺。
方状元,老夫果然没有看错人。你的三篇文章都堪称佳作,特别是那篇策论,见解独到,必将流传后世。
多谢王大人栽培。方君逸恭敬地行礼。
不必客气。明日你就要入宫面圣,有什么不懂的尽管问我。
第二天,方君逸穿上崭新的状元服,在众官员的陪同下进入皇宫。这是他人生中第一次见到皇帝,心中既兴奋又紧张。
皇帝看上去四十来岁,面容威严但不失和蔼。
方君逸,朕听说你在考试前还揭发了作弊案,可有此事
回陛下,确有此事。
很好。朕最恨的就是这种败坏科举制度的行为。你能够坚持原则,实属难得。皇帝满意地点头,朕决定,封你为翰林院修撰,专责整顿科举制度。
谢陛下隆恩!
从皇宫出来后,方君逸深深地呼了一口气。从今天开始,他就是朝廷命官了,肩上担负着整顿科举的重任。
想起江墨轩,不知道他现在怎么样了。听说已经被发配边疆,这辈子算是毁了。
如果当初他能够坚持正道,或许现在两人还能在朝堂上并肩作战。可惜,人生没有如果。
第六章
改革之路
方君逸走马上任翰林院修撰,专门负责科举制度的整顿工作。这个职位虽然品级不高,但权责重大,因为关系到整个帝国选拔人才的根本大计。
上任第一天,方君逸便召集相关官员,了解当前科举制度存在的问题。
方大人,据我们调查,这次的作弊案只是冰山一角。一名下属汇报道,许多地方都存在类似情况,有些甚至形成了完整的利益链条。
具体说说。方君逸皱眉。
有些考官与当地豪门勾结,提前透露考题;有些地方官员收受贿赂,暗中操纵榜单;还有一些人专门伪造考生身份,替人代考。
听到这些,方君逸心情沉重。科举制度本是寒门子弟唯一的出路,却被这些蛀虫糟蹋得面目全非。
我们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方君逸决然说道,第一,严格考官选拔,建立回避制度;第二,加强考场监管,杜绝作弊可能;第三,严惩违法者,绝不姑息。
说干就干,方君逸立即着手制定详细的改革方案。他夜以继日地工作,查阅大量资料,走访各地了解情况。
一个月后,新的科举制度改革方案出台。其中最重要的几项措施包括:
考官实行异地任职,本地人不得担任本地考官;建立考官轮换制度,防止长期把持;加强考场安保,设立多重监督机制;对作弊者实行终身禁考,情节严重者发配边疆。
这些措施遭到了一些既得利益者的强烈反对。有人在朝堂上公然质疑方君逸的能力,认为他一个新科状元,不懂官场规矩,太过理想化。
方修撰,你这些措施固然理想,但实施起来恐怕困难重重。一名老臣说道,科举制度延续千年,岂是说改就能改的
大人所言不无道理。方君逸不卑不亢地回答,但正因为积弊已久,才更需要壮士断腕的决心。如果我们不改,谁来改如果现在不改,何时才改
皇帝听了双方的争论,最终站在了方君逸一边:朕以为方修撰说得有理。科举关系国本,宁可严一些,也不能任其腐败下去。朕支持你的改革方案。
有了皇帝的支持,改革方案很快得到实施。第一个试点就选在了京城,下一次科举考试将严格按照新制度执行。
消息传出后,有人欢喜有人忧。那些靠关系想要走捷径的人自然不满,但更多的寒门子弟却拍手称快。
方状元这是为我们老百姓做了一件大好事啊!
以后再也不用担心有人作弊了,咱们这些穷书生也有了公平竞争的机会。
听说方状元自己就是寒门出身,所以才这么为我们着想。
面对这些赞扬,方君逸内心感到欣慰,但他知道真正的考验还在后面。
果然,没过多久就出事了。一名负责监督考场的官员突然暴毙,死因不明。紧接着,又有几名支持改革的官员遭到威胁。
方君逸意识到,有人想要用这种方式阻挠改革。
一天夜里,方君逸正在府中处理公务,忽然听到院墙外有异响。他悄悄走到窗前查看,发现几个黑衣人正在翻墙而入。
方君逸暗中警惕,同时派人去报官。这些黑衣人显然是来者不善,很可能要对他不利。
黑衣人很快摸到了书房外,其中一人小声说道:就是这里,动作快一点,不要留活口。
方君逸听到这话,知道对方是来杀他的。他握紧手中的戒尺,这是他随身携带的唯一武器。
就在黑衣人准备破门而入时,远处传来了官兵的喊声。原来方君逸派出的人已经报了官,官兵及时赶到。
黑衣人见势不妙,立即翻墙逃走。官兵追赶了一阵,但最终让他们跑了。
方大人,您没事吧领头的捕头关切地问道。
无事,多亏诸位及时赶到。方君逸心有余悸,看来这些人是想要用暗杀来阻止改革。
大人放心,我们会加强巡逻,确保您的安全。
第二天,方君逸将此事上报朝廷。皇帝大怒,下令严查此案,务必要将幕后主使找出来。
同时,皇帝还专门派了禁军保护方君逸的安全。这让那些想要阻挠改革的人投鼠忌器,不敢再轻举妄动。
随着调查的深入,一些蛛丝马迹逐渐浮现。原来这次的暗杀行动,正是李文渊的残余党羽所为。虽然李文渊已经被流放,但他在京城还有不少同党,这些人不甘心失败,想要报复方君逸。
第七章
寒窗书院
经过数月的努力,新的科举制度改革初见成效。在新制度下举行的第一次考试,作弊现象大幅减少,考试的公平性得到了显著提升。
方君逸的名声也因此更加响亮,被誉为科举改革第一人。但他并没有因此而骄傲,反而更加谦逊地投入工作。
一日,方君逸正在翰林院处理公务,忽然有人通报,说有一个从边疆来的人要见他。
让他进来吧。
不一会儿,一个衣衫褴褛、面容憔悴的人走了进来。方君逸仔细一看,竟然是江墨轩。
时隔一年,昔日的翩翩公子已经变成了这副模样。江墨轩的脸上满是风霜,眼中也失去了往日的神采。
君逸兄。江墨轩声音嘶哑地叫道。
墨轩方君逸惊讶地站起身,你怎么来了不是被发配边疆了吗
我...我逃回来了。江墨轩低着头,边疆苦寒,我实在受不了那种生活。
方君逸叹了口气:墨轩,你这又是何苦呢擅自逃离发配地,这可是重罪。
我知道。江墨轩眼中含泪,但我真的没办法了。君逸兄,看在我们十年同窗的份上,你能不能帮帮我
方君逸沉默良久,最终摇头:墨轩,不是我不想帮你,而是我帮不了。你犯的是欺君之罪,又擅自逃离发配地,这些都是死罪。
那你就眼睁睁看着我去死吗江墨轩绝望地问道。
这是你自己选择的路。方君逸语气坚定,当初我劝过你不要作弊,是你自己执迷不悟。现在后悔,已经太晚了。
江墨轩听到这话,脸上露出怨恨的表情:方君逸,你真是薄情寡义!当初若不是你揭发我,我怎么会落到今天这步田地
墨轩,你到现在还不明白吗方君逸痛心地说道,我揭发你,是因为你做错了事。如果你当初能够悬崖勒马,我们还是好朋友。
好朋友江墨轩苦笑,你毁了我的前程,断了我的后路,还说是好朋友
我没有毁你,是你自己毁了自己。方君逸站起身,墨轩,你走吧。我不会告发你,但也不会帮你。你的路,只能自己走。
江墨轩看着方君逸决绝的表情,知道再说什么都没用了。他转身离开,走到门口时回头说道:方君逸,你会后悔的。
看着江墨轩离去的背影,方君逸心中五味杂陈。十年同窗,最终却走到这步田地,实在让人唏嘘。
但是,他不后悔自己的选择。正义就是正义,容不得半点妥协。
几天后,传来消息说江墨轩在城外被官兵抓获,押回边疆继续服刑。这次他的刑期又加重了,基本上这辈子都回不来了。
方君逸听到这个消息,心中没有喜悦,只有深深的遗憾。如果江墨轩当初能够走正道,或许现在他们还能在朝堂上并肩作战。
时间过得很快,转眼又是一年科举考试的时间。这次考试完全按照新制度执行,整个过程公开透明,没有出现任何作弊现象。
考试结束后,方君逸亲自参与阅卷工作。他发现这次考生的整体水平明显提高,特别是一些寒门子弟的文章,质量上乘,见解独到。
看来改革是成功的。方君逸欣慰地对同僚说道,只有公平竞争,才能选拔出真正的人才。
榜单公布当天,方君逸特意来到贡院观看。和往年一样,有人欢喜有人忧,但不同的是,这次所有人都对结果心服口服,因为他们知道这次考试是公平的。
新科状元是一个来自偏远山村的寒门子弟,名叫赵明德。他的三篇文章都写得极好,特别是策论,对当前的政治形势分析得头头是道。
赵状元,恭喜你。方君逸上前祝贺。
多谢方大人栽培。赵明德恭敬地行礼,若不是大人整顿科举,学生这样的寒门子弟怎么可能有今天
你能高中,靠的是自己的才学,与我无关。方君逸谦逊地说道,希望你将来能够为国为民多做实事。
学生谨记大人教诲。
看着这个年轻的新科状元,方君逸仿佛看到了当年的自己。他相信,在新的制度下,会有更多像赵明德这样的寒门才子脱颖而出,为国家注入新的活力。
第八章
桃李满天下
方君逸在翰林院任职三年,科举制度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朝廷对他的工作非常满意,皇帝也多次在朝堂上表扬他的功绩。
这一年,方君逸被提拔为翰林院学士,成为朝中的重要官员。年仅二十八岁就能位居如此高位,在当朝实属罕见。
升职当天,同僚们纷纷前来祝贺。大家都对这位年轻有为的学士钦佩不已。
方学士年纪轻轻就有如此成就,真是我辈楷模。
方学士整顿科举的功绩,必将载入史册。
面对众人的赞扬,方君逸依然保持谦逊:诸位过誉了,君逸不过是做了应该做的事情。
就在这时,一个意想不到的消息传来:江墨轩在边疆病死了。
听到这个消息,方君逸心情沉重。虽然江墨轩背叛了他,但毕竟是十年同窗,如今天人永隔,还是让他感到难过。
墨轩,你若在天有灵,希望你能明白我当初的苦心。方君逸在心中默默祈祷。
为了纪念这段同窗情分,方君逸决定资助一些贫困学子读书,让更多的人能够通过科举改变命运。
他拿出自己的积蓄,在京城设立了一个寒窗书院,专门招收家境贫困但有才华的学子。书院不仅免收学费,还提供食宿,让这些孩子能够安心读书。
消息传出后,各地的贫困学子纷纷前来求学。方君逸亲自面试每一个申请者,确保招收的都是真正有才华的孩子。
书院开办第一年,就招收了五十名学生。这些孩子来自天南海北,有的是农家子弟,有的是商户之后,但都有一个共同点:家境贫困但渴望通过读书改变命运。
方君逸经常到书院视察,与学生们交流。他发现这些孩子学习非常刻苦,因为他们知道这是改变命运的唯一机会。
先生,我们将来能像您一样高中状元吗一个学生天真地问道。
能否高中状元不重要,重要的是要做一个正直的人。方君逸语重心长地说道,功名利禄都是身外之物,只有品格才是立身之本。
在方君逸的精心培养下,书院的学生们不仅学业进步很快,品德修养也不断提升。他们都以方君逸为榜样,立志要做一个对国家有用的人。
三年后,书院的第一批学生参加科举考试。令人惊喜的是,五十名学生中有三十八人中举,其中还有三人进入前十名。这个成绩在整个京城引起了轰动。
寒窗书院真是名不虚传,培养出了这么多人才。
方学士不仅自己有才华,教书育人也是一把好手。
这些孩子将来必然会成为国家栋梁。
面对众人的赞扬,方君逸感到由衷的高兴。看到这些孩子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命运,比他自己得到任何荣誉都更加满足。
其中那个曾经问他能否高中状元的学生,这次考了第五名。拿到成绩后,他第一个跑来向方君逸报喜。
先生,我中举了!我真的中举了!
恭喜你。方君逸欣慰地笑道,不过,这只是开始,将来的路还很长。
学生明白。无论走到哪里,都不会忘记先生的教诲。
看着这个孩子激动的样子,方君逸想起了当年的自己。从一个寒门子弟到朝廷重臣,他走过了一条不平凡的路。如今能够帮助更多的孩子走上这条路,让他感到人生的意义。
就在这时,皇帝下旨召见方君逸。原来,皇帝听说了寒窗书院的事情,对方君逸的善举大加赞赏。
方学士,朕听说你自掏腰包办学,培养了许多人才,此举甚好。皇帝满意地说道,朕决定,从国库拨款支持你的书院,让更多的寒门子弟受益。
谢陛下隆恩!方君逸激动地跪下行礼。
有了朝廷的支持,寒窗书院的规模迅速扩大。方君逸又在各地开设分院,惠及更多的贫困学子。
第九章
教育改革
data-faype=pay_tag>
随着寒窗书院规模的扩大,方君逸的声名也越来越响亮。他不仅是科举改革的功臣,更是教育事业的先驱,在朝野上下都享有很高的声望。
这一年,皇帝决定任命方君逸为礼部侍郎,主管全国的教育和科举事务。这个职位虽然官阶不算最高,但权力很大,因为掌握着国家人才选拔的命脉。
上任当天,方君逸在礼部大堂接受了众官员的朝贺。在就职演说中,他重申了自己的理念:
教育乃国之根本,科举关系国运。我们要确保每一个有才华的人都能得到公平的机会,让寒门子弟也能通过读书改变命运。
台下响起热烈的掌声。方君逸的理念得到了众多官员的认同,特别是那些同样出身寒门的官员,更是深有感触。
就任礼部侍郎后,方君逸开始推行更大规模的教育改革。他在全国各地设立官学,为贫困学子提供免费教育;同时改进科举制度,增加考试次数,给更多人参与的机会。
这些改革措施得到了广泛的支持,特别是民间的反响非常热烈。许多原本没有机会读书的孩子,现在都能进入官学学习。
方大人真是我们老百姓的恩人啊!
有了官学,我们家孩子也能读书识字了。
方大人这是在为天下寒门子弟开一条光明大道。
然而,改革并非一帆风顺。一些既得利益者对方君逸的做法颇有微词,认为他的改革过于激进,会冲击传统的社会秩序。
在一次朝会上,一位老臣公开质疑方君逸的政策:
方侍郎,您的初衷固然是好的,但这样大规模地培养人才,会不会造成官员过剩,反而影响社会稳定
方君逸不慌不忙地回答:大人此言差矣。国家要强盛,就需要大量人才。现在我们培养的人才越多,将来国家的发展就越有保障。至于官员过剩的问题,可以通过增设机构、开拓边疆等方式解决。
皇帝听了方君逸的回答,频频点头:方侍郎说得有理。国家兴盛在于人才,朕支持你的改革。
有了皇帝的支持,方君逸的改革得以继续推进。三年时间里,全国新增官学三百余所,参加科举考试的人数增长了一倍多。
更重要的是,新选拔出来的官员整体素质明显提高。这些通过公平竞争脱颖而出的人才,大多品行端正,能力出众,为国家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在方君逸的努力下,整个帝国的教育事业蒸蒸日上。许多原本贫困的地区,因为教育的普及而逐渐富裕起来。
一日,方君逸收到一封来自边疆的信件。信是当年寒窗书院的一名学生写的,他现在在边疆担任县令,正在当地推广教育。
先生,学生在这里建立了一所学堂,已经招收了两百多名学生。看到这些边疆孩子渴望知识的眼神,学生想起了当年在寒窗书院的日子。感谢先生的教诲,让学生明白了教育的真正意义。
读到这封信,方君逸感到无比欣慰。他培养的学生们正在各地开花结果,将教育的种子撒向更远的地方。
这时,又有一个好消息传来:朝廷决定在全国推广寒窗书院的模式,每个府都要设立至少一所免费学校。这项政策的提出,正是基于方君逸多年来的改革经验。
方侍郎,您的教育理念已经在全国生根发芽了。一位同僚感慨地说道。
这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而是所有有识之士共同努力的结果。方君逸谦逊地回答,教育事业任重道远,我们还要继续努力。
确实,虽然取得了不少成绩,但方君逸知道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偏远地区的教育依然落后,女子教育也需要加强,教材编写也有待改进。
但他有信心,只要坚持下去,总有一天能够实现有教无类的理想,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接受良好的教育。
第十章
太傅之荣
十年后,方君逸已经成为朝中举足轻重的人物。他先后担任了礼部尚书、吏部尚书等重要职务,在教育改革和人才选拔方面建立了不朽的功业。
这一年,皇帝年事已高,开始考虑传位给太子的事情。在一次密谈中,皇帝对方君逸说道:
君逸,朕在位三十载,最得意的事情就是重用了你这样的贤才。你用十年时间改变了整个帝国的教育面貌,功不可没。
陛下过誉了,臣不过是尽了本分而已。
朕老了,将来太子继位,还需要你这样的股肱之臣辅佐。朕准备册封你为太傅,专责辅导太子治国理政。
太傅,这是文臣能够达到的最高荣誉之一。方君逸从一个寒门书生,一步步走到今天的位置,实属不易。
臣感激陛下恩德,定当竭尽全力,不负重托。
册封仪式在太和殿举行,文武百官齐聚一堂。当皇帝宣布册封方君逸为太傅时,全场肃然起敬。
这位从寒门走出来的读书人,用自己的才华和品格征服了所有人。他的传奇经历,成为激励无数寒门子弟的典型。
仪式结束后,方君逸回到府中。管家告诉他,今天有很多人前来祝贺,其中不少是当年寒窗书院的学生。
老师,恭喜您荣升太傅!学生们齐声祝贺。
看着这些昔日的学生,有的已经成为州府官员,有的在翰林院任职,有的在地方推广教育,方君逸感到无比自豪。
你们能有今天的成就,靠的是自己的努力。我只是给了你们一个机会。
没有老师当年的栽培,就没有我们的今天。一个学生感激地说道,我们会继续传承老师的理念,让更多的人受益。
确实,这些学生们正在各自的岗位上发光发热,将方君逸的教育理念传播到更远的地方。如今全国已有官学千余所,每年通过科举进入仕途的寒门子弟数以千计。
当天晚上,方君逸独自在书房中思考。从当年江墨轩的背叛,到今天的荣誉加身,这一路走来经历了太多。
他想起了江墨轩,如果当初那个好友没有选择作弊,或许现在他们还能在朝堂上并肩作战。可惜,人生没有如果。
不过,江墨轩的背叛也让他明白了一个道理:真正的成功不是靠投机取巧,而是要凭借真才实学和坚定的品格。
想到这里,方君逸提笔写下了一首诗:
十年寒窗志不移,一朝金榜慰心思。
功名富贵如浮云,教化天下才是师。
昔日同窗各西东,今朝独立在朝中。
但愿桃李满天下,不负此生读书功。
写完这首诗,方君逸感到内心无比平静。无论外界如何变化,他都会坚持自己的理念,为国家培养更多的人才。
第二天,消息传来,新一届科举考试中又有几十名寒窗书院的学生中举。其中一人还夺得了状元,成为继方君逸之后又一个出身寒门的状元。
看来寒窗书院的教育方法确实有效,能培养出这么多人才。
方太傅的教育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影响了整整一代人。
有了这么多优秀的人才,国家的未来一片光明。
听到这些赞扬,方君逸微微一笑。他知道,自己的努力没有白费。这些从寒门走出来的读书人,正在用自己的才华为国家做贡献。
而他,也在这个过程中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从一个立志改变命运的寒门书生,到如今的朝廷重臣,他用自己的经历证明了一个道理:
只要有才华、有品格、有坚持,任何人都能够改变自己的命运,也能够改变别人的命运。
这,或许就是读书的真正意义所在。
夕阳西下,方君逸站在府中的花园里,看着远山如黛,心中满怀感慨。
他的故事告诉世人:真正的成功不是一时的荣华富贵,而是能够为后人留下什么。
而他留下的,是一个更加公平的制度,一种更加先进的教育理念,还有无数因此而改变命运的寒门子弟。
这,就足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