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随着范氏,中行氏两大家族的覆灭。他们从晋国政治,权力舞台上的消失,晋国从六卿的局面减至四卿的现实(智、韩、赵、魏)。然而表面的平静并未持续多久,四家卿族又开始了争权夺利,有你无我的游戏。
这里特别说到的智氏一族,依靠自己掌控着当时晋国最广大的土地,最多的人力,物力资源。
从来没把其他三家(韩、赵、魏)氏族放在眼里。
然而,事情的发展并非强者恒强,弱者恒弱。有时我们从另一个角度看,那就是另外一幅画面,也就是物极必反,否极泰来。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认识呢
当你的实力足够的强大,财富足够雄厚之时。好像有一种独孤求败的感觉,有一种老子天下第一的感觉,谁的话也听不进去,谁的账也可以不买。错!!!
我认为越是这个时候,越要小心谨慎。越是这个时候,越要战战兢兢。
因为我们的老祖宗早在几千年乃至上万年前,把这种状态的结果说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所谓的飞龙在天,一不小心就会发展成为亢龙有悔。也就是我们经常听到的,也是经常说的物极必反。这样的道理我们的祖先是不是早早的说过。
就像路边上的交通标志,明明提醒了前方道路危险,有些人就是不把这种提醒当回事,最后造成车废人亡,这能怪谁呢。
我们今天要讲的故事的主人公智瑶就有这个方面的因素。
而三家分晋中的韩,赵,魏才是当时的赢家,也改变了当时历史的走向。智氏虽为晋国第一大氏族,最终也走向亢龙有悔的境地。
今天,就从智氏家族开始我们的故事之旅吧。
智氏的得姓始祖为晋国上卿智庄子(智首),因功受封于智邑(今山西省永济市),所以以智为姓氏,始称智氏。
虽然智首为智氏姓氏始祖。但我们不得不提一下智首的祖父荀息,原来智氏的原姓是荀姓,智首也称荀首。而旬氏的发迹应该从荀息这里开始。
公元前658年,晋国想吞并邻近的两个小国虞国,虢国。以打开晋国通向中原的通道。
而虞国和虢国关系一向很好,且两国结成了战略同盟关系。也就是虞国遭到外敌攻击时,虢国必须出兵救援,反之亦然。
晋献公当时看到这种情况,愁眉紧锁。日夜思索如何才能打破他们的同盟关系。
正百思不得其计之时,作为晋国大夫的荀息看出国君的心事。于是打破沉默
,向献公献上一计。
荀息说:要打破虞国和虢国之间的同盟关系,首先必须得拆散他们,如何拆散他们呢必须离间他们,使他们互相猜忌,互相不信任,这样,我们的目的就达到了。
献公问:如何离间他们呢望荀息大夫教我。
荀息想,献公不愧是君王,话语一点就通透。跟这样的君主在一起共事就省心多了。
于是,不慌不忙的说道:虞公贪财好利,我们正可以利用他这一点,投其所好。
献公问:如何投其所好呢。
荀说:我建议把我们马厩里屈地出产的宝马送几匹给他,垂棘出产的玉也送一些给虞公。我相信,只要这两件宝贝到了虞公手上,到时献公你想让他干什么,虞公绝对不会说半个不字,他只会唯您马首是瞻。
献公一听,要把自已心爱的两件宝贝送给虞公,内心实在不舍。
正在犹豫之际,荀息早看出献公的不舍之情。
荀息说:我们去攻打虢国,就一定要路过虞国,如果虞国不借道给我们。我们的军队难道要飞过去和虢国作战吗
献公说:军队飞过去是不现实的,但是你能想一个既不要送宝贝,又可以借道的法子来吧。我实在不舍得我的宝贝。
荀息一听,差点气乐了,当然当着君王的面是不能真笑出来。心想,又想要别人的地盘,又不舍得宝贝,世间哪有这好事。
正所谓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哦,就凭上嘴唇一踫下嘴唇,巴巴一说,人家就会把道借给你。
但想归想,其实在荀息心里早有谋划。
荀息说:大王放心,我们献给虞公的宝马和玉壁只是暂时存放在虞国,就好像从我们晋国的马厩中牵出宝马,先暂时存放在虞国马厩。玉壁也是从晋国仓库暂时存放在虞国仓库。等把虞国灭了,这些宝贝不还是大王您的吗
献公听荀息如此一说,就说:此计可行,这也是本王所要实现的想法。
于是,命大夫荀息带着宝马和玉壁去见虞公,商量借道伐虢之事,而这边,晋国故意在与虢国边境接壤的地方制造事端,为伐虢创造借口。
这一天,荀息等一行人来到虞国都城,向虞公说:我们晋公向您表达崇高敬意,为了表达我们的敬意和我们之间的友好之情。晋公愿把晋国仅有的屈地产宝马和垂棘玉壁奉献给大王您,望您笑纳。
虞公一看宝马和玉壁,从未见过如此高大雄健的骏马,还有白玉无瑕的玉壁。顿时笑的合不拢嘴。
忙说:让晋王破费了,大家都是姬姓公族,何必这么客气。
边说边叫人把宝马和玉壁收下,还不忘嘱咐下人一句:要好好侍候我的马,玉壁要保护好,本王要随时观赏。
于是回过头对荀息说:荀息大夫,请问晋公需要我帮什么忙,只要本王能办到的,一定给办。
荀息一看虞公收到宝马和玉壁早己乐的合不拢嘴。心想,有门。
这才不紧不慢的对虞公说:其实也没什么大事,就是虢国老在我晋国边境骚扰我边境百姓,使我边境百姓农业生产无法进行。晋公为我边境百姓着想,想调动军队过去教训一下虢国。只是军队去虢国须经过你们虞国境内,晋公说看能不能在您这借个道,等我们把虢国收拾完了还有重礼酬谢。
虞公说:没问题,不就借个道,没事,我们不但要借道给你们。我们还派军队帮助你们收拾虢国。
荀息一看虞公如此爽快,忙连声说:太谢谢虞公了……
看到虞公如此爽快答应晋国借道伐虢。站在一旁的虞国大臣宫之奇实在看不下去。
说:大王,这路不能借给晋国呀,虞国和虢国是联盟关系,再就是虢国在崤函通道的出口,而我们在虢国后面。这相当于虢国是嘴唇,虞国是牙齿。嘴唇没了,牙齿是不是要受风寒了。如此唇亡齿寒,大王您是不是要慎重考虑一下。
虞公看到宫之奇扫自已的兴,用三角眼白了宫之奇一眼说:从小到大就没看你为我出过什么好主意,如今晋国送了这么多宝贝给我。对我说话还这么客气,说打下虢国还分一部分好处给我。更何况我和晋王同为姬姓,难道他还会对同姓公室下手吗真是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宫之奇看虞公如此看不清事情险恶
,也不浪费涶沫星子。
一抱拳说:大王,小臣家中突然有点急事,就先告退了。
虞公巴不得宫之奇早点消失,别搅了自已的好事,就说:去吧。
宫之奇看到虞公如此冥顽不灵,虞国迟要葬送在他的手上。趁现在还有机会,回到家中,召集全部族人,到曹国避难去了。
随着虞国答应借道,晋国荀息和大夫里克立即带领军队直奔虢国。不到三个月的光阴,虢国灭亡了。虢公逃亡到周天子那去了。
虢国从此消失在春秋历史之中,而并入晋国版图。
得胜之军行至虞国境内时,正当虞公派人夹道欢迎之时出状况了,里克大夫说自己身体不适,带不了军队。需要在虞国休整,调养身体,方可继续行军。
虞公一看,这不小事一桩吗好茶好饭侍候。
其实里克身体不舒服是假,摸清虞国实力才是真。
经过几个月不动声色的侦察,发现虞国军力跟晋国军力根本没法比,实力就更谈不上。
这一天,虞公还在睡梦中。只听王宫外面一阵混乱,还没等虞公反应过来。一群晋国士兵闯进卧室,一把将虞公从被窝中拉起,五花大绑拉了出去。
虞公此时才想起宫之奇说的那句话:‘唇亡齿寒’
想不到会这么快就兑现了。
从此,晋国东出的大门算是打通了。逐鹿中原,荀息当记首功。
公元前651年(晋献公26年),这一年,献公已病入膏肓。想到自已时日无多,而身后之事,主要是未来晋王的继任者没有着落。
原太子申生被逼自杀身亡,而其他公子不是出逃他国,就是庶出没有实力继承。
唯一能继承晋王之位的只有骊姬所生一子,奚齐。而奚齐此时只是十多岁的半大小子,根本掌控不了朝政。
在骊姬的挑唆下,对其他公子的追杀。让在朝或在野的很多人心怀不满。考虑到现实的这一情况,献公把重臣荀息召至跟前。
献公问荀息:我把奚齐托付于你,你能担起这副重任,保奚齐平安继承王位吗
荀息说:吾将以忠贞来辅立新君。
献公问:何渭忠贞。
荀息说:公家之利,知无不为,忠也。送往事居,耦俱无猜,贞也。(意思是:有利于公家的事,知道了就去做,是忠。妥善处理逝者后事,尽心侍奉在世之人,使两考均无猜忌,是贞。)如果不济,我将以死报之。
献公听到荀息如此说,命他为国相。然后放心的驾鹤西去了。
荀息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但现实往往难遂人愿。他虽贵为国相,此时的晋国暗流涌动。
随着献公的逝世,晋国各种势力盘根错节,一团乱麻。特别是作为原太子申生的老师,大夫里克,内心对申生无比想念,俗话说:一日为师,终生为父。
里克对申生的感情不是父子,胜似父子。本来此时上位为晋君的应该是申生,而不是奚齐。
想到这,一股力量从里克心中突然窜升。在献公葬礼上,里克不管三七二十一,带着自己的人冲上去直逼新君奚齐。一刀下去,人头落地,犹如砍瓜切菜,奚齐小小年纪就已追随父亲献公奔逍遥极乐世界去了。
荀息一看奚齐被杀,想到对献公的承诺,五内俱焚。为了守住自己的承诺,拔出随身佩刀,就要自杀。
这时,荀息心腹一看自己的主子行为怪异。一把抱住荀息,大声说:国相大人,千万不能走这条路呀,晋国还有太多的事等着您去做呢!奚齐虽然死了,他还有一个弟弟悼子,您可立悼子为国君呐,这也同样实现了献公生前的托付呀!
荀息一听,眼下只能这样了。于是把悼子扶立为君。按礼把献公安葬了。
就这样过了一个多月,这一天,一众大臣正朝瑾晋君时。大夫里克领着手下众将领直冲进朝堂,奔向晋君悼子。
荀息一看里克等人来者不善,一个箭步冲上前去,拦在悼子前面,厉声对里克说:里克大夫,你想干什么,你想造反吗这可是晋君。你今天敢对晋君不利,可得过了我这一关。更何况你已杀死奚齐了,难道你真要赶尽杀绝吗
里克此时已是双眼充血,杀气外露。根本不和荀息废话,一声招呼,手下众将蜂拥而上,把悼子和荀息杀死在朝堂之上。
而众大臣看到这场面,恨爹娘少生两条腿,早已没影了,荀息曾经在献公生前许下的诺言:事有不济,有死而已
仿佛还在大殿里回荡。
随着荀息时代的落幕,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从不会因此停下前进的步伐。
荀息之孙荀首因功被封于智邑(今山西省永济市),从此开启晋国智氏一族的时代之旅。
公元前597年,智罃与父亲荀首共同参战,在邲地(今河南省荥阳北)与楚军发生激战。
此战智罃被楚国俘虏,而荀首同时也射杀楚国连尹襄老,射伤并俘虏楚公子谷臣。并把连尹襄老尸体和楚公子谷臣带回晋国。
为日后换回儿子荀罃留下交换筹码。
公元前588年,荀首通过卻至用连尹襄老和楚公子谷臣换回荀罃。楚共王爽快答应了。
当荀罃将要离开楚国时,和楚共王进行了一段精彩的对话。
楚共王问荀罃:你怨恨我吗
荀罃说:两国交兵,我没本事被你们俘虏。你们没有用我来祭旗,而使我回国领罪,这已经是对我的恩惠了!被俘虏是我的无能,那里还敢怨谁呢
那你感激我吗
荀罃说:两国为自已的国家打算,希望百姓得到安宁,各自抑制自已的愤怒,来互相原谅。两边都释放被俘的囚犯,以结成友好,两国友好,下臣未曾与谋,又感激谁呢
共王又问:你回去打算怎么报答我。
荀罃说:下臣无所谓怨恨,君王也不受恩德。既没恩德,也没怨恨,我不知如何报答。
通过俘虏交换,荀罃回到分别了九年的晋国,并在智氏家族获得智氏宗子(拥有继承权)。
随着晋国内政外交的错综复杂,荀罃以自己卓越领导力和军事指挥能力,获得晋悼公的青睐。
随即被提升为中军元帅,晋国的执政大臣。从这时起,荀罃为智氏立宗奠定基础。也为智氏家族脱离中行氏(荀氏分支),独立发展为晋国六卿之一成为可能。
智罃用
三驾疲楚
筑城虎牢
等使晋悼公继晋文公之后再一次称霸诸侯。在这里,荀罃有其巨大的贡献。
由于智罃儿子智盈的早逝,留下智砾。随着智罃的过世,智氏势力一落千丈。还好有中行吴的帮助,智砾才在六卿中得到下军佐的职位。
虽在六卿之列,地位岌岌可危。但经过智砾的不断努力,终于做到了晋国正卿,中军将。
智砾去世后,智氏的第三位晋国正卿智瑶。接过智氏家族的大权,也是晋国的执政大臣。
公元前475年,强人赵鞅去世,智瑶在熬死了韩不信和魏侈后终于继任为上军将,荣登晋国正卿宝座。
他终于可以不再装孙子了,他已完全把持了晋国的军政大权。
智瑶是智砾的孙子,智申的儿子,智砾去世后,智申继任为智氏的宗主,担任晋国下军佐,成为四卿之一。
智申其人,才干平平,算是一个守成之主,但是他的儿子智瑶就不同了。
智瑶从小聪慧过人,文武双全,是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人,只是一直受到赵鞅的压制,他不敢太嘚瑟。
但是智瑶有他致命的性格缺陷,就是狂妄自大,残忍不仁,正所谓才干有余而德行不足。
我们常说德才兼备才是真正的人才,而智瑶有才无德便会用其才干去做坏事,不能处处行善,所以他会到处树敌,直至自取灭亡。
当初,智申在选择继承人时,看中了智瑶的才干,想立智瑶为家族宗主的继承人。
但是族人智果看到了智瑶的性格缺陷,就劝说智申说:智瑶内心凶狠,虽有帅气、勇猛、多艺、善辩、果毅五个优点,但他狂妄,没有仁爱之心,其他人不会宽容他,若立智瑶为继承人,他日智氏必遭灭门之祸。
智申认为智果是在胡说八道,没有听从他的劝谏,还是立智瑶为家族继承人,可见先见之明是多么的重要。
智瑶升任正卿后,名正言顺的执掌了晋国的军政大权,他也想仿照前任赵鞅,重新振兴晋国的霸业。
当时的国际格局是晋齐楚越四强争霸,而晋国是传统霸主,经过几次内乱后实力衰退,其他三国趁此机会不断挤压晋国的霸主地位。
智瑶决心要夺回属于晋国的荣誉,他先是在公元前472年率军攻齐,在梨丘与齐军大战时,智瑶身先士卒,作战十分勇猛,亲手俘虏了齐国大夫颜庚,并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公元前468年,智瑶又率军伐郑,由于齐国出兵救援,智瑶撤军了。
后来智瑶又把视线转向了北方中山国的附属国夙繇国,但是由于进军夙繇国的道路狭窄,兵车无法通过,于是智瑶心生一计。
他先命人在晋国铸造了一口大钟,钟的口径正好设计为一辆战车的两轨之宽;钟铸好后,智瑶派人给夙繇国君传话说晋国为其铸造了一口大钟,请派人到晋国取回大钟。
于是,夙繇国君派人开凿道路取钟,结果路一修好,晋军长驱直入顺势灭掉了夙繇国,其故土也成为了智氏属地,这才叫真正的送钟(终)。
在对外折腾完后,智瑶计划在国内开始折腾。智瑶在对外战争中深感晋国政出私门,众卿各自为政,国家难以调用全部力量进行对外争霸,导致晋国的霸主地位并不稳固。对于智瑶这种能力与野心都双双爆棚的人来说,肯定不愿意也不会让这种状态持续下去。
而要彻底结束这种状态,办法只有一个——统一晋国,无论是晋君统一还是智瑶帮助晋君统一。要实现这个目标,势必就要触动其他三卿的利益,尤其要与赵无恤在公仇私恨的情形下,两家的矛盾会彻底激化。
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智瑶没有按耐住他那颗急切躁动的心,还是决定出招了。
在他看来不论其他三卿如何接招,最后的赢家好像都是自己。
公元前455年,智瑶以增强晋国国君的力量为由,准备向赵魏韩三家索要一个万户邑之地。
智瑶这一招非常毒辣,智氏经过智瑶多年的经营,封地面积、人口和经济实力都非常雄厚,居于四卿之首,若三卿献地则会越献越弱,直至最后被智氏吞并;若是不献,智瑶则会以晋君的名义召集全国的力量讨伐,也会陷入被动的局面。
智瑶首先向韩氏开刀了,他将韩康子韩虎叫到办公室说了一堆大道理,无非是增强晋君实力,重振晋国雄风等等,最后直奔主题——要地,韩虎那是一万个不愿意呀,就说回去商量一下。
韩虎回家后与家臣商议此事,段规劝道:智瑶贪得无厌,您若不给必然兴兵来伐,不如我们先答应他,他一定会继续向魏赵两家继续要地,我们可静观其变。于是韩康子答应了献地。
果不其然,智瑶向韩氏索地成功后,自信心爆棚,继续向魏桓子魏驹索地。
当然,魏桓子也不愿意,但是家臣任章也劝道,若要使之灭亡,先要使其膨胀,我们可以先答应他,让他更加骄狂,更加轻视我们,最后再联合其他卿大夫共同对付他,而没有必要让我们现在单独面对智瑶的压力,于是魏桓子也答应献地了。
智瑶又一次成功后,以更加轻蔑的态度又向赵襄子赵无恤索地,因为他最看不起赵无恤了,在他眼里赵无恤软弱可欺,一点也没有宗主的气度。
但是,他错了,赵襄子怒怼道:老子祖先留下的土地,凭什么给你,不给。智瑶听后如五雷轰顶,他不敢相信他眼中的窝囊废赵无恤敢拒绝自己,他的自信被瞬间摧毁,他的尊严被顿时践踏,他的美梦被彻底打碎。
因为他遇到了一个可怕的对手,一个老实人,一个狠人,赵无恤。那么赵无恤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为何敢拒绝智瑶的要求。
赵无恤乃赵鞅之子,因母亲是从妾,又是狄人之女,所以他在诸子中名分最低。
小的时候甚至连父亲赵鞅都看不上他,但是赵无恤从小就聪明好学,聪明过人。就这样随着时间的推移,引起了赵氏家族姑布子卿的注意。
子卿素与相面而取信于赵鞅。
有一天,赵鞅把自己的儿子召集起来,请子卿看相。子卿趁机举荐无烅。
赵鞅一直注重对儿子们的培养和教育,他曾将训诫之辞刻于主板上。并告诉他们三年后要逐一考察。
然而三年过去了,当赵鞅考察他们时,甚至连世子伯鲁也背诵不出来,以至于连竹板也不知丢失到什么地方去了。
只有赵无恤对竹板上的训辞背诵如流,而且始终将竹板带在身边。
这个时候,赵鞅才相信子卿推荐赵无恤的眼光。
有一天,赵鞅召集众儿子说:我将一宝贝藏在常山(今河北省恒山)之上,你们都去寻找。谁先找到,谁就可以得到奖赏。
于是,几个儿子马上骑上马前往常山寻宝。然而,一段时间过去了,他们谁也没有寻到宝贝,只得空手而归。
只有无恤说:我找到宝贝了。
赵鞅一听,忙将无恤叫至跟前说:你说说宝贝在哪
无恤说:凭借常山的险峻,可以攻击代国。攻下代国,代国即可归我们赵氏所有。
赵鞅听罢非常高兴,觉得只有无恤明白自己的良苦用心。是赵氏难得的继承人。
于是废掉世子赵伯鲁,立赵无恤为世子。
公元前476年,赵鞅逝世。赵无恤承袭赵鞅的爵位,为晋国卿位。
从这一刻起,赵氏家族的掌舵人是赵无恤。
然而,随着智瑶以加强晋国公室为由,向赵无恤索要万户城邑未果。智瑶觉得自己的权威受到挑战,自信而又自负的心受到打击。
于是,一不做,二不休。智瑶带领韩,魏。包括自己的军队,三家军队围困晋阳城。
而赵无恤凭着自己和赵家世代经营晋阳城。晋阳城城高而厚,人民倾心拥护赵氏,与敌人周旋两年多。
智瑶等对晋阳城只能望城兴叹,无可奈何。
这一年夏天,一连下了好几天的暴雨。晋阳城外的汾水河暴涨。
智瑶看着奔腾的河水,突然心生一计,汾河上游刚好在晋阳城的西北方。而晋阳城的地理位置在汾河东岸。
只要把汾河水上游用堤坝把水堵住,等待水位高起,再挖条渠把汾水引入晋阳城,这样就可以水淹晋阳城了。
想到这里,马上命令士兵修筑堤坝。而且还派了一队人马守住堤坝。就这样,汾水咆哮着冲进晋阳城。
经过几个月的淹灌,晋阳城百姓做饭都要到房顶上去。整个晋阳城一片汪洋。
随着水位越来越高,百姓能吃的都吃完了。甚至发展到易子而食的地步。
虽然
,百姓在这种极端困苦,绝望的境地。仍然没有反叛赵氏的意思。但虽无叛意,民心已开始动摇。
在这关键的危机时刻,
赵无恤私下派家臣张孟谈悄悄潜出晋阳。秘密找到韩,魏两位宗主。
对他们说:我们赵家眼看快要撑不住了,如果赵氏一旦倒下,我想韩,魏两家也会步赵家后尘。到时智瑶不会这么轻易地放过你们的。
经张孟谈这么一说,韩,魏两家宗主想起前几天跟随正卿智瑶在汾水巡视堤坝时说的一段话。
智瑶说:我没想到原来水也可以灭亡一个国家。
说完哈哈大笑,那笑声让人听了毛骨悚然。
韩,魏两家一想到自己的都城都有河水在边上。万一到时智瑶用同样的方法水淹我们都城,那到时只能听天由命了。
与其这样
,不如……。韩虎与魏驹两双眼睛相互对视了一下,各自心照不宣。
张孟谈说出联合韩,魏共同对付智氏,三家一拍即合。于是做了分工,由韩虎带领军队把堤坝上的守卫搞定。然后挖开堤坝,把水向智瑶军中引去。
魏驹则带领自家军队包围智瑶营区,等大水把智瑶军队冲散以后。晋阳城的赵氏军队马上杀出城与魏氏形成合围之势,灭亡智氏。
当然,剧情基本上是按照他们谋划的情节进行。
智瑶军队在大水淹灌,韩,赵,魏的联合夹攻下,智瑶最后身死族灭。而智果由于早就脱离智氏家族,得以幸免。
韩,赵,魏三家分掉了智氏所有的土地,智氏从此散落于民间各个地方。
自从韩,赵,魏三家瓜分智氏领士以来,晋国王室更加衰落。
晋幽公执政时期,晋君由于势力衰弱而害怕卿大夫,王室所拥有的土地不过是曲沃和都城绛。晋君反而去朝拜韩,赵,魏三家卿大夫。
公元前376年,韩、赵、魏联合废掉晋静公为庶民。瓜分晋国剩余土地。
从这一刻开始,晋国彻底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而代晋出现在历史舞台上的是韩、赵、魏三家氏族势力集团。
周威烈王23年,周威烈王封韩、赵、魏三家为诸侯。
从这一年开始,历史将从春秋时代跨入战国七雄争雄时代。
一个时代的终结,往往是另一个时代的开端。春秋的礼崩乐坏,周礼的无人遵守,宗法制的破坏。
引发更恢宏,更残酷,场面更大,战争烈度更强的战国时代。商鞅变法,吴起变法,申不害变法,远交近攻,合纵连横,围魏救赵,百家争鸣……引出了多少英雄豪杰,时代精英。
而当时的中原大地,舞台何其广阔,任你驰骋。粉丝何其忠实,任你驱使。
这一时刻的中国就像二十多岁的小伙子,激情四射,精神饱满,活力无限。为中华民族上演了一出又一出的历史大戏。
让我们后人为之着迷,为之神往,为之倾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