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18px
字体 夜晚 (「夜晚模式」)

第114章 剿灭倭寇

    他们依旧锣鼓喧天,鞭炮齐鸣,热闹非凡,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真挚的敬意。

    “公子爷,您在江南所做之事,确实赢得了不少人的尊重。”

    “没错,这里的人终于明白了您的初衷。”

    老瘸子与石奎感慨万千。

    “武国公,这次清除倭寇之患,我们江南千万百姓都会永远铭记您的恩德。”

    临安知府黄塘激动地说。

    他没想到,这位年轻的武国公竟如此了得。

    仅仅数日,不但消灭了几万倭寇,还端掉了他们的老巢,并在海上建立了一道坚实的防线。

    沈严受到临安城文武官员、豪门权贵及百姓们的最高礼遇。

    进城时,数十万百姓自发涌到街边,齐声高呼沈严的爵位。

    “武国公千岁,千岁,千千岁。”

    震耳欲聋的呼声响彻云霄。

    可以说,临安城数百年来无人享有如此殊荣,就连六十年前南巡的大明皇帝也未曾有过这般待遇。

    这是发自百姓内心的敬仰。

    据黄塘知府所述,官府并未要求百姓前来迎接,而是他们自发前来看望这位大明武国公。

    与此同时,临安城中的周芷若、仪琳、双儿心中充满骄傲。

    她们的心上人受此礼遇,也令她们倍感荣耀。

    临安行宫。

    双儿欢喜地迎了出来,周芷若和仪琳则拘谨地跟随其后,含笑望着沈严。

    虽只分别几日,但她们却觉得像过了许久。

    “大功告成。”

    沈严看着三女,笑道:“明日稍作休整便带你们回京。”

    三人听后既期待又激动,同时也有些紧张。

    她们早就听说武国公府已有数位绝色佳人居住。

    她们随之前往,心中忐忑,不知对方是否会对他们抱有敌意。

    当晚,沈严再次被临安知府邀请,出席了一场盛大的庆功宴。

    直至深夜才返回。

    次日清晨,他们便启程返京。

    沈严本以为此行可以轻松结束,却不料消息不知怎的又传了出去。

    临安的百姓纷纷聚集在道路两旁,为他们送行。

    更有乡绅特意准备了万民伞,以颂扬沈严的功绩。

    送别的队伍绵延数十里,直到出城许久,众人方踏上归途。

    “少爷,这一路确实不易。

    起初,是临安的百姓怨我们,如今却成了最不舍我们离去的人。”老瘸子感慨道。

    “这就是我大明的百姓,只要你真心相待,他们必以诚回报。”沈严点头赞同。

    此次代天巡视的任务,可算圆满完成。

    从离开京城至今,刚好三个月,今日终于踏上归途。

    为尽快回到京城,他们选择通过京杭运河这条水路,既省力又快捷,还能昼夜兼程。

    因同行有周芷若、仪琳和双儿三位佳人,沈严特租用江南最奢华、最快的楼船。

    如此一来,船上的时光也能与她们共享,共赏山水之美。

    他们的感情日渐深厚。

    数日后,老瘸子来到楼船顶层:“少爷,家乡近了,要不要回去看看?”

    沈严愣了一下。

    在这个世界,人们对故乡怀有特殊情感,尤其像他们这样的显贵,衣锦还乡才是根本。

    若路过家乡却不过问,难免遭人非议。

    “既然到了历县附近,那就回去看看吧。”沈严最终决定回去一趟。

    即便他对那个所谓的故乡毫无印象,但在外人看来,那始终是他的根源所在。

    况且,每逢家中大婚或孩子百日宴,族人都会不远千里赶来,为府中事务操劳。

    如今路过故土,总该回去探望一番。

    好在他从江南返程时,当地百姓、富商、达官显贵纷纷赠送厚礼。

    将这些赏赐分发给同族,也算是回馈他们。

    他们依旧轻车简从。

    下船后策马疾驰百余里,终抵沈严的“故乡”——历县。

    沈严对这座城毫无认知。

    据他所知,仅其生父曾几度返乡。

    至于他自己,从未踏足此处。

    然而,街巷间常可见“沈”字招牌。

    按堂兄沈语所述,沈家在历县已成巨富之族。

    如此想来,街巷遍布沈家产业,也属寻常。

    “公子,到咱们家酒楼了,要不要进去瞧瞧?”

    老瘸子笑问。

    沈严一愣,打量着那气派的酒楼,点头道:“走吧,进去看看。”

    众人入内后,店小二立刻热情相迎。

    “几位客官一看便是贵人,楼上雅座可否?”

    这些伙计虽态度热忱,却无卑微谄媚之态,令沈严颇为满意。

    可见堂伯治理得当。

    坐定后,沈严唤来小二。

    “你是沈氏族人?”

    “回客官,我确是沈氏族裔,但只是外县分支,来此谋生。

    历县本家如今更是显赫。”

    “客官想必欲参观我沈氏祠堂与祖坟?”

    小二问道。

    沈严微微一愣,随后笑着点头道:“看来你猜得没错,确实要去看看。”

    “哈哈,您的到来真是恰到好处。

    我们沈家一年一度的祭祖大典就在后天,这可是历县最重大的事情之一。”

    “族长说,这次各地来的沈氏族人,恐怕已有数千之众。”

    沈严听后,颇为惊讶。

    “我听说历县的沈氏族人并不多啊?”

    “哈哈,您有所不知。

    虽本宗嫡系人数不多,但前来投靠的沈氏族人却不少。”

    “例如我,便是周边县的沈氏族人。

    三百年前,我先祖与武国公的先祖还是亲兄弟呢。”

    历县沈氏本宗,不过两千余人。

    嫡系一支更为稀少。

    历县突然涌入大量沈氏族人,皆因外迁者众多。

    有的为谋生,有的寻商机。

    如今,不说历县,就算附近府州郡,自称是历县沈氏,办事都会顺畅无比。

    得知沈氏本宗要举行祭祖大典时,周围州郡县的族人都纷纷赶来。

    仿佛将历县沈氏祖先视为共同祖先。

    这一切,皆因沈氏本宗出了位重要人物。

    因此,沈氏族人都想攀上关系。

    “看来咱们来得正是时候。”老瘸子笑道。

    沈严点头称是,这般重要的仪式,本宗族人必已发出邀请。

    可惜他不在京城,而是代天子巡行天下。

    不过,他的大哥沈语应该会从京城返回。

    在沈家酒楼享用完丰盛佳肴后,老瘸子深感此处酒菜价廉物美。

    京城或江南的奢华酒楼,哪顿不是花费上百两?

    而这里的高档酒楼,不过十余两而已。
← 键盘左<< 上一页给书点赞目录+ 标记书签下一页 >> 键盘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