鹧鸪哨/巴图虎/ 第69章 双文军帖
背景
18px
字体 夜晚 (「夜晚模式」)

第69章 双文军帖

    双文军帖(金大安四年二月克鲁伦河营地)

    金大安四年二月初二,克鲁伦河畔的蒙古包内,萧虎的狼首刀正压着两张羊皮纸,左边是蜿蜒如河的蒙古文,右边是方正如城的汉字,中间用狼毫笔勾勒的火焰纹,将两种文字连为一体。赵元握着羊毫的手有些颤抖,笔尖的墨汁在宣纸上晕开:“墨尔根大人,这军帖真要同时写蒙汉双文?”

    “还记得虎贲卫的弟兄们吗?”

    萧虎指向帐外,汉兵与蒙古骑士正在雪地上用木棍画字,“张三通晓《孙子兵法》,却听不懂‘巴特尔’在喊‘冲锋’;忽秃赤箭术如神,却认不得‘火铳’二字。”

    他忽然抽出狼首刀,刀鞘的汉地云饰与蒙古狼纹在烛光下交映,“胡汉的军队,不能靠手势传令。”

    巴特尔的狼头刀剁在案几上,震得墨砚飞溅:“汉人的字像刻在石头上,蒙古的文像飘在风里。”

    他忽然露出粗粝的手掌,上面新学的汉字

    “狼”

    歪歪扭扭,“但胡巴尔大叔说过,狼与虎的脚印,踩在同一张羊皮上才稳当。”

    三日後的校场,积雪被扫出巨大的蒙汉双文

    “共生”

    二字。萧虎站在将台之上,手中展开的军帖左书蒙古文

    “

    ”,右写汉字

    “胡汉联军”,中间的火焰纹由汉地绣娘与蒙古织女共同完成,狼毛与蚕丝在红线中交织。

    “从今日起,”

    萧虎的声音混着胡笳,“军帖必有双文,命令必达两族。”

    他指向新立的军旗,左幅绣着银线狼头,右幅绣着金线虎纹,中间的火焰纹吞噬了分界,“这旗,左狼右虎,火在中间

    ——

    狼的快,虎的稳,合起来便是胡汉的魂。”

    台下的汉兵们发出低低的惊叹,他们从未想过,金人的

    “海东青旗”

    会被换成狼虎共舞的图腾。蒙古骑士们则抚摸着军旗的狼毛绣线,发现虎纹的边缘竟用蒙古锁子甲的编织法,而火焰纹的针法,正是汉地的

    “平金绣”。

    “张三通,出列!”

    赵元的汉话里带着蒙古腔调,“用蒙语喊‘跟我来’。”

    “

    !”

    张三的蒙古语带着河南口音,却让忽秃赤露出笑容。这位曾认为

    “汉人字像虫子”

    的蒙古骑士,此刻正用汉字在羊皮上画下自己的名字

    ——

    虽然

    “忽”

    字多了两笔,却让汉兵们哄笑中带着暖意。

    月余後,当萧虎巡视营地,看见蒙古骑士用汉字在马具上刻下

    “平安”,汉兵们的火铳套绣着蒙古文的

    “胜利”。最让他动容的,是巴特尔用蒙文写的家书:“额吉,我学会了汉人的‘孝’字,就像蒙古的‘额赤格’(父亲),都是心里的敬重。”

    “墨尔根大人,”

    契丹工匠捧着新制的印信,“双文印泥调好了,狼血混着朱砂,红得像火焰。”

    印信盖在军帖上,蒙汉双文在狼血朱砂中浑然一体。萧虎忽然想起母亲萧氏在朔州城的藏书

    ——

    那本被金兵烧毁的《胡汉字汇》,如今正以另一种形式,在军帖上重生。他知道,这些带着狼毛与蚕丝、狼血与朱砂的军帖,终将随着胡汉联军的脚步,让腾格里的草原与老天爷的中原,在文字的桥梁上,走向真正的共生。

    克鲁伦河的冰面开始融化,新军旗的火焰纹在风中舒展,仿佛要烧掉最后一丝胡汉的隔阂。萧虎望着校场上共同研习文字的弟兄们,忽然明白:真正的胜利,不是征服多少土地,而是让两种文明的光辉,在同一张军帖上,在同一面军旗上,永远交相辉映。
← 键盘左<< 上一页给书点赞目录+ 标记书签下一页 >> 键盘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