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第一章我睁开眼的时候,手里攥着一张皱巴巴的五块钱。
周围是熟悉的破旧砖房,墙上贴着毛主席像,桌上摆着缺了口的搪瓷杯。
我又回到了1975年。
上辈子,我叫方秀兰,是这个家里最不受待见的女儿。爹娘重男轻女,把所有好东西都给了弟弟方建国,我从小就是干活的命。十六岁那年,他们收了别人家的彩礼,要把我嫁给隔壁村的瘸子。
我不肯,连夜逃到了城里。
在城里打工的那些年,我吃尽了苦头。没有学历,没有技能,只能在工厂里做最累的活。后来遇到了李志强,以为找到了真爱,却不知道他已经有了妻子。
等我怀孕的时候,他的妻子找上门来,当着所有邻居的面羞辱我,说我是不要脸的狐狸精。
我带着孩子,在城里无依无靠。孩子还没满月就生病了,我没钱给他看病,眼睁睁看着他在我怀里断了气。
那时候我才知道,什么叫绝望。
我想回家,可是家里人说我丢尽了家族的脸,不准我进门。
我流浪了几年,最后病死在街头,死的时候才二十五岁。
临死前我想,如果能重来一次,我一定要好好孝敬父母,让家里人过上好日子。哪怕他们不爱我,我也要用真心去感化他们。
没想到,老天爷真的给了我这个机会。
秀兰!还不起来干活!太阳都晒屁股了!
娘的声音从外面传来,还是那么严厉。
我赶紧爬起来,穿上那件打了补丁的花布衫。
推开门,院子里已经忙开了。娘在喂鸡,爹在修农具,弟弟建国坐在小板凳上吃白面馒头。
看到我出来,娘立马板起脸:死丫头,这都几点了赶紧去挑水!
我点点头,拿起水桶就往井边走。
以前的我会觉得委屈,为什么建国可以睡懒觉,我就要早起干活为什么他吃白面馒头,我只能啃窝头
现在我明白了,这就是那个年代。重男轻女虽然不对,但改变观念需要时间。我要做的,就是用行动证明女儿也能撑起这个家。
井水很凉,我一口气挑了三担。
娘,我去地里看看玉米长得怎么样。
娘愣了一下,平时我都是被催着才干活,今天怎么这么主动
去吧,顺便把地里的草拔了。
我一个人来到玉米地,看着那些还没我腰高的玉米苗,心里盘算着。
记得今年夏天会有一场大旱,很多人家的庄稼都歉收了。但是如果现在就开始挖水渠,引山上的泉水下来,就能保住这些玉米。
我撸起袖子,开始挖渠。
从早上一直干到中午,手上磨出了血泡,但是渠已经挖了一大半。
秀兰你在干什么
回头一看,是村长李大伯。
李大伯,我想挖条水渠,万一今年干旱,咱们的庄稼也不怕。
李大伯看了看我挖的渠,又看了看我满手的血泡,点点头:这丫头有脑子!不过光靠你一个人可不行,我回去叫几个人来帮忙。
没多久,村里来了七八个壮劳力,大家一起挖渠。
三天后,水渠挖通了。清澈的山泉水顺着渠道流进了玉米地。
秀兰这主意好啊!
就是,这丫头脑子灵活!
村里人都夸我,爹娘脸上也有了光。
晚饭的时候,娘破天荒给我盛了一碗白米饭。
今天辛苦了。她有些别扭地说。
我眼眶一热,端起碗大口大口吃起来。
这一世,我要让所有人都刮目相看。
第二章
有了这条水渠,我们家的玉米长得特别好。
其他人家都在担心干旱,我却有了更大的计划。
记得上辈子听人说过,城里人特别爱吃农村的土鸡蛋和野菜。我们这里山多,野菜种类丰富,如果能收集起来卖到城里,肯定能赚不少钱。
我跟娘提了这个想法。
卖野菜那能值几个钱娘不以为然。
娘,您听我说。城里人整天吃大鱼大肉,偶尔想换换口味。咱们山里的蕨菜、桔梗、苦菜,在城里可是稀罕物。
爹在一旁听着,若有所思:秀兰说得有道理。不过咱们怎么运到城里去
我想办法。
第二天一早,我背着一大筐野菜,坐上了去县城的班车。
县城的菜市场很热闹,我找了个角落摆摊。
新鲜野菜!山里采的!我大声吆喝。
很快就有人围过来。
这是什么菜一个穿着干部服的大叔问。
这是蕨菜,清热解毒。这是桔梗,润肺止咳。这是苦菜,败火明目。
我一样样介绍,还告诉他们怎么做好吃。
多少钱一斤
蕨菜五毛,桔梗六毛,苦菜四毛。
这个价格比普通青菜贵一倍,但是那些城里人却觉得很新鲜,纷纷掏钱购买。
一上午的功夫,一筐野菜就卖光了,挣了十二块钱。
这在那个年代可不是小数目,普通工人一个月工资也就三十多块。
回到家,我把钱交给娘。
娘数了三遍,眼睛都直了:这...这真是卖野菜挣的
是的,娘。城里人就爱吃这些。
爹也过来看,脸上满是惊喜:我的乖女儿,你真是太聪明了!
这是爹第一次这样夸我,我心里暖暖的。
爹,娘,我有个想法。咱们可以组织村里的婶子大娘一起上山采野菜,然后我负责拿到城里卖。这样大家都能挣到钱。
娘眼睛一亮:这主意好!我这就去跟她们说。
很快,半个村的妇女都加入了采野菜的队伍。
我每周去两次县城,每次都能挣二三十块钱。扣除给村里人的收购费用,我们家一个月能净挣五六十块。
这在当时已经是很可观的收入了。
有了钱,家里的伙食明显改善了。以前只有建国能吃白面馒头,现在全家都能吃上。
更重要的是,爹娘看我的眼神变了。
以前他们觉得女儿就是赔钱货,迟早要嫁人。现在他们发现,我比儿子还能挣钱。
秀兰啊,你真是我们家的福星。娘拉着我的手说。
听到这话,我眼泪差点掉下来。
上辈子,我从来没有从娘嘴里听过这样的话。
娘,我就想让咱们家过上好日子。
好孩子,娘以前对你不好,娘错了。
看着娘红红的眼圈,我知道我的努力没有白费。
真心能换真心,哪怕是最固执的父母,也会被感动。
第三章
野菜生意越做越红火,我们家在村里的地位也水涨船高。
以前村里开会,从来不叫我们家。现在李大伯经常来征求爹的意见。
老方啊,你家秀兰真是个人才。现在县里都在推广你们的经验呢!
听到这话,爹脸上写满了自豪。
但是我知道,光靠卖野菜还不够。我要为这个家规划更长远的未来。
记得上辈子听说,改革开放后,很多人靠养殖发了财。虽然现在还是1975年,但是我可以先做准备。
爹,我想养鸡。
养鸡咱们家不是已经有几只鸡了吗
我是说大规模养鸡。咱们后山有个山洞,改造一下就能当鸡舍。到时候养个几百只鸡,光是鸡蛋就能卖不少钱。
爹皱着眉头:养这么多鸡,光是鸡饲料就要花不少钱。万一鸡生病死了怎么办
爹,您放心。我打听过了,现在县里正在推广科学养殖。我可以先去学习学习,掌握了技术再开始。
经过一番商量,爹娘同意了我的计划。
我用卖野菜挣来的钱,买了十只小鸡崽,开始试验养殖。
每天天不亮我就起来喂鸡,观察鸡的生长情况。有时候鸡生病了,我就骑自行车跑十几里路去请兽医。
三个月后,十只小鸡长成了大鸡,而且个个都很健康。
秀兰,你这养鸡的技术还真不错!村里的老张头竖起大拇指。
有了这次成功的经验,我开始扩大规模。
我和爹一起改造后山的山洞,搭建鸡舍。又从县里买来了五十只鸡苗。
这次我更加仔细,给每只鸡都做了编号,记录它们的生长情况。
半年后,我们家的鸡蛋已经供不应求了。县城里的几家国营饭店都找我们要货。
秀兰,你可真是个经商的料。饭店经理夸我。
有了养鸡的成功,我又开始琢磨别的门道。
记得上辈子,有人靠种蘑菇发了财。蘑菇投资小,见效快,很适合我们这种山区。
我又开始学习种蘑菇的技术,在家里的地窖里试验。
娘看我整天忙这忙那的,心疼地说:秀兰,你这样累,娘看着都心疼。
娘,我不累。看着咱们家一天天变好,我心里高兴着呢。
确实,现在的我和上辈子完全不一样。
上辈子的我只想着逃离这个家,觉得爹娘不爱我,弟弟是拖累。
这辈子我明白了,家人就是家人,血浓于水的感情是割不断的。只要我用心对待他们,他们也会回报我真心。
现在每天晚上,全家人围坐在一起吃饭聊天,那种温馨的感觉是我上辈子从来没有体验过的。
建国也变了很多。以前他仗着自己是儿子,对我呼来喝去。现在他会主动帮我干活,还经常夸我厉害。
姐,你真是太聪明了!我长大了也要像你一样能干。
听到弟弟这样说,我心里美滋滋的。
这就是家的感觉。
第四章
1976年的春天,我们家已经彻底变了样。
鸡蛋、野菜、蘑菇三项生意同时进行,每个月的收入超过了一百块钱。这在当时的农村,已经是富裕家庭了。
爹用挣来的钱翻修了房子,换了新家具。娘也添置了新衣服,整个人看起来年轻了好几岁。
但是我知道,真正的考验还在后面。
这年夏天,正如我记忆中的那样,天大旱。
整个县里的庄稼都蔫了,只有我们村因为有水渠,玉米还长得很好。
县里的干部专门来视察,夸我们村有远见。
这水渠是谁想出来挖的县长问。
李大伯指着我:就是这个小姑娘,方秀兰。
县长仔细打量着我,点点头:小同志很有头脑嘛!我们县正需要这样的人才。
没想到,一个月后,县里真的给我来了调令,要调我去县农技站工作。
全家人都傻了。
秀兰,这...这是真的吗你要去县里当干部了娘激动得声音都颤抖了。
在那个年代,能进县里工作,那就是跳出农门,是所有农村孩子的梦想。
但是我却犹豫了。
爹,娘,我不想去。
啥你疯了这可是千载难逢的机会!爹急了。
我想留在家里陪你们。咱们家现在的生意这么好,我走了谁来管
娘的眼圈红了:傻孩子,这么好的机会你不能错过。爹娘都老了,不能耽误你的前程。
建国也劝我:姐,你去吧。我已经十四岁了,能帮爹娘干活了。
看着家人关切的眼神,我心里五味杂陈。
上辈子,我拼命想要离开这个家。这辈子,我却舍不得走了。
那我试试吧。如果不适应,我就回来。
最终,我还是答应了。
临走的前一天晚上,娘悄悄来到我房间。
秀兰,娘有话跟你说。
她从怀里掏出一个布包,打开一看,里面是一叠钱票。
这是这两年咱们家挣的钱,娘都给你存着呢。你到县里工作,总要有个体面的样子。
我眼泪一下子就掉下来了。
娘...
傻孩子,别哭。娘这辈子最自豪的就是生了你这么个好女儿。以前娘不懂事,总觉得女儿不如儿子。现在娘明白了,女儿也能撑起半边天。
听到娘这样说,我哭得更厉害了。
上辈子我带着怨恨离开家,这辈子我带着爱离开家。感觉完全不一样。
娘,我一定会常回来看您的。
好孩子,去吧。在外面要照顾好自己。
第二天早上,全村人都来送我。
李大伯拍着我的肩膀:秀兰,你是我们村的骄傲。到了县里可要为咱们村争光啊!
爹娘和建国一直送我到村口。
看着他们不舍的样子,我差点又想留下来。
爹,娘,弟弟,你们保重身体。我在县里安定下来就接你们过去。
好,我们等你。
坐在去县城的班车上,我回头看着越来越远的村庄,心里暗暗发誓:这辈子,我一定要让家人过上最好的生活。
第五章
县农技站是个清闲的单位,主要负责向农民推广新的种植技术。
我被分配到推广股,股长是个五十多岁的老干部,姓王。
小方,听说你在村里搞野菜生意很成功王股长问我。
是的,王股长。我觉得农民要致富,就得因地制宜,发挥当地的资源优势。
王股长点点头:你说得对。现在上面正在推广多种经营,你的经验很宝贵。
在农技站工作的这段时间,我学到了很多新知识。
我发现,原来种植技术还有这么多门道。科学施肥、合理密植、病虫害防治,每一项都大有学问。
我把学到的知识记在笔记本上,准备回村后教给乡亲们。
半年后,我已经完全适应了县里的工作和生活。
但是我一直惦记着家里的情况。
每个月发了工资,我都会寄一半回家。剩下的钱除了日常开销,我都用来买各种农业技术书籍。
这天,我正在办公室整理资料,突然接到家里的电报:
秀兰速回,爹病重。
我的心一下子提到了嗓子眼。
请了假,我连夜赶回村里。
到家一看,爹躺在床上,脸色苍白,呼吸微弱。
爹!我扑到床边。
秀兰...你回来了...爹没事,就是有点累...爹勉强笑了笑。
村里的赤脚医生说,爹是累坏了。我不在家这半年,他一个人承担了所有的重活。
都怪我,不应该走的。我自责地说。
胡说,你在县里工作是好事。娘红着眼圈说,爹就是舍不得花钱看病,拖成这样的。
我立刻决定带爹去县医院治疗。
在县医院,医生诊断爹得的是急性胃炎,需要住院治疗。
住院费、药费加起来要好几百块钱,这在当时是个天文数字。
但是我毫不犹豫地交了钱。
秀兰,这钱...娘心疼地说。
娘,钱没了可以再挣,爹的身体要紧。
在医院陪护的这些天,我深深感受到了家人的重要性。
上辈子,我因为一时冲动离开家,错过了多少和爹娘相处的时光
等爹的病好了,我决定申请调回村里工作。
你疯了好不容易跳出农门,你还要回去王股长不理解。
王股长,我觉得在村里能发挥更大的作用。现在国家不是在提倡科技下乡吗我正好可以把在县里学到的知识带回去。
经过一番商量,县里同意我的申请,任命我为我们村的农技员。
虽然级别降了,工资也少了,但是我很高兴。
因为我又可以和家人团聚了。
第六章
回到村里后,我发现变化很大。
在我的带动下,村里已经有十几户人家开始养鸡种菇。大家的日子都比以前好过多了。
但是我也发现了新的问题。
秀兰,你看看这些鸡蛋,个头大小不一,颜色也不统一。城里的客户有意见。负责收购的老王头说。
确实,随着规模扩大,产品质量开始出现问题。
我意识到,要想做大做强,必须建立标准化的生产流程。
我组织村里的养殖户开会,传授标准化养殖技术。
大家听好了,鸡苗要选择同一批次的,饲料配方要统一,环境条件要一致。只有这样,产出的鸡蛋才能品质统一。
有些老人觉得我这是瞎折腾:秀兰,养鸡哪有这么多讲究我们祖祖辈辈都是这么养的。
大伯,时代不一样了。现在城里人对农产品的要求越来越高,我们必须跟上步伐。
经过反复宣传和示范,大家逐渐接受了标准化生产的理念。
三个月后,我们村的鸡蛋在县城里树立了良好的口碑。很多单位都指名要我们村的产品。
看到这个效果,我又有了新的想法。
爹,我想成立个合作社。
合作社
就是把村里所有搞养殖种植的农户组织起来,统一技术、统一标准、统一销售。这样既能保证产品质量,又能提高议价能力。
爹想了想:这主意不错,但是现在能行吗
现在政策越来越开放了,我觉得可以试试。
我先找到村里几个积极分子商量,大家都觉得这个主意好。
然后我们一起去找李大伯。
这事儿可不能乱来啊。李大伯有些担心。
李大伯,我们不是要搞什么大型合作社。就是在村里成立个互助组,大家抱团发展。
经过反复解释,李大伯终于同意了。
1977年春天,我们村的富民互助组正式成立,我被推选为组长。
互助组成立后,我们统一购买种苗、饲料,统一技术指导,统一对外销售。
成本降下来了,产品质量提上去了,销售价格也有了保障。
村民们的积极性空前高涨。
秀兰,自从有了互助组,我们的收入比以前翻了一倍!张婶高兴地说。
看到村民们的生活一天天改善,我心里特别有成就感。
这时候,建国也长大了,已经是个十七岁的大小伙子。
姐,我也想跟着你干。
好啊,正好需要帮手。
有了建国的帮助,我们的事业发展得更快了。
这年秋天,我们村被县里评为致富先进村。
县长亲自来颁奖,还在大会上表扬了我们的互助组模式。
方秀兰同志的做法很好,值得全县推广。县长说。
站在台上接受表彰的时候,我看到台下爹娘自豪的笑容,心里暖暖的。
这就是我想要的生活。
第七章
1978年是个特殊的年份。
这年春天,报纸上开始出现改革开放这个词。
政策的变化让我敏锐地感觉到,更大的机遇要来了。
果然,年底的时候,县里召开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
秀兰,这下你可以大干一场了!王股长专门来村里找我。
王股长,您有什么建议
县里准备建个农产品批发市场,需要有经验的人来管理。领导们想让你去试试。
农产品批发市场这可是个大工程。
我心动了,但是又有些犹豫。
我能行吗
你在农村工作这么多年,又有管理互助组的经验,我觉得你最合适。
回家和爹娘商量,他们都支持我的决定。
秀兰,你去吧。咱们家现在的生意有建国看着呢。爹说。
建国也拍着胸脯保证:姐,你放心去。家里的事我全包了。
1979年春天,县里的农产品批发市场正式筹建,我被任命为筹备组副组长。
这是个全新的挑战。
市场要选址、要设计、要招商、要管理,每一项都考验着我的能力。
我白天跑工地,晚上研究图纸,经常忙到深夜。
建国心疼我,劝我不要这么拼命。
姐,身体要紧啊。
没事,趁年轻多干点事。
三个月后,占地五千平方米的农产品批发市场终于建成了。
开业第一天,从四面八方来了上百个商户。
我们村的互助组也在市场里设了摊位,专门销售我们的优质农产品。
秀兰,你们村的鸡蛋真不错!一个外地客商竖起大拇指。
我们这里还有山野菜、蘑菇,都是绿色无污染的。我热情地介绍。
很快,我们村的产品就在市场里打响了名气。
第八章
有了批发市场这个平台,我们村的产品销路彻底打开了。
不仅县里的客商喜欢,连省城的采购商都专门来订货。
方组长,你们村的农产品质量真是没得说!我们想长期合作。一个省城来的经理说。
看到这个机会,我立刻组织村里扩大生产规模。
但是很快我就发现了新问题——单靠我们一个村,产量根本满足不了市场需求。
秀兰,要不咱们带动周边几个村一起干建国提议。
这个想法好!
我开始到周边村庄去宣传推广我们的经验。
起初,很多村民不相信。
秀兰,你说得天花乱坠,谁知道是真是假邻村的老王头质疑。
王大伯,您不信可以先到我们村看看。
我带着十几个村干部来我们村参观。
看到村民们住的新房子,穿的新衣服,用的新家具,他们都惊呆了。
这才几年功夫,你们村变化这么大
都是科学种养殖的功劳。我详细介绍了我们的做法。
回去后,这些村干部纷纷在自己村里推广我们的模式。
一年时间,周边八个村都建立了互助组,形成了一个产业联盟。
我被推选为联盟的总协调人。
管理这么大的摊子,压力确实很大。但是看到越来越多的农民因此致富,我觉得一切都值得。
这年秋天,省里的领导来视察我们的产业联盟。
小方同志,你们这个模式很有创新性。既发挥了集体的优势,又调动了个人的积极性。省领导表扬道。
这都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我谦虚地回答。
你有没有想过把这个模式推广到全省
全省推广我心头一震。
这意味着更大的责任,也意味着更大的机遇。
如果组织需要,我愿意试试。
1980年春天,我被调到省农业厅工作,专门负责推广农村合作社模式。
临走的时候,全村人都来送我。
秀兰,你这一走,我们可怎么办啊村民们依依不舍。
大家放心,我走了还有建国。而且我会经常回来的。
建国已经二十岁了,完全可以独当一面。这些年跟着我学习,他也积累了丰富的管理经验。
姐,你放心去吧。家里有我呢。
爹娘虽然舍不得,但是他们明白这是我的事业。
秀兰,去吧。我们为你骄傲。娘含着眼泪说。
第九章
在省农业厅工作的日子,我每天都在思考如何让更多农民受益。
我跑遍了全省的每一个地区,了解各地的农业发展情况。
有些地方条件好,很容易推广我们的模式。但是有些贫困地区,连基本的温饱都解决不了,更别说发展产业了。
厅长,我想申请到最困难的地方去。我主动请缨。
小方,你确定那些地方条件很艰苦的。
越是困难的地方,越需要我们去帮助。
于是,我被派到了省里最贫困的山区县。
这里山高路远,交通不便,大部分村民还住在茅草房里。
但是我没有被困难吓倒。
我住在村民家里,和他们一起劳动,一起生活。
白天我跟着村民上山干活,了解他们的生产生活情况。晚上我就在煤油灯下写工作日记,思考脱贫的办法。
经过两个月的调研,我发现这里虽然穷,但是有两个优势:一是山高林密,适合发展林下经济;二是气候独特,很适合种植中药材。
乡亲们,我们可以试试种植天麻和灵芝。我在村民大会上提议。
天麻那是什么村民们一脸茫然。
天麻是名贵中药材,市场价格很高。而且它就喜欢长在这种阴湿的山林里。
我从省城请来了中药材专家,给村民们现场培训。
起初,大家都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
一年后,第一批天麻收获了。
一亩地产值竟然达到了三千多块钱!
这在当时简直是个天文数字。
秀兰同志,你真是我们的救星啊!村支书激动得热泪盈眶。
消息传开后,周边几十个村庄都来学习种植技术。
我趁热打铁,建立了中药材种植合作社,统一提供种苗、技术和销售服务。
三年时间,整个山区县的面貌焕然一新。
农民人均收入从不到一百块增长到八百多块,翻了好几倍。
省里对我们的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还专门拍了纪录片在全国推广。
但是我心里最高兴的,还是收到家里的来信。
娘在信里说:秀兰,村里人都说你出息了,在省里当大官了。可娘想说的是,不管你走多远,都不要忘了家里的爹娘。
看到这里,我的眼泪止不住地往下流。
是啊,不管走多远,我都不会忘记家人的恩情。
是他们的爱和支持,让我有了今天的成就。
第十章
1983年,我已经在省农业厅工作了三年。
这三年里,我们推广的合作社模式在全省开花结果,帮助了几十万农民脱贫致富。
我也因此获得了很多荣誉,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还当选为省人大代表。
但是越是成功,我越想念家人。
这天,我接到家里的电报:娘病了。
我立刻请假赶回家。
到家一看,娘躺在床上,人瘦了一大圈。
娘!我扑到床边。
秀兰...你回来了...娘没事,就是有点累...娘虚弱地说。
村里的医生说,娘得的是心脏病,需要长期治疗。
我立刻安排娘到省城的大医院治疗。
在医院陪护的日子里,我仔细观察着娘的一举一动。
我发现,娘老了。
头发全白了,脸上满是皱纹,走路也不稳了。
想想我离家这几年,娘从五十多岁变成了六十多岁。我却忙于工作,很少回家陪伴她。
娘,等您病好了,我就不走了。在家陪您。我握着娘的手说。
傻孩子,你的工作重要。娘这点小病不碍事。
工作再重要,也没有您重要。
经过一个月的治疗,娘的病情稳定了。
但是医生说,以后需要注意休养,不能太劳累。
我做了一个决定:申请调回县里工作。
小方,你这样做值得吗在省里前途无量,回县里就是浪费人才。领导挽留我。
领导,我觉得在哪里工作都是为人民服务。而且我家里确实需要我。
最终,组织批准了我的申请。
我被调任为县农业局副局长。
虽然级别降了,但是我心里踏实了。
回到县里后,我一边工作,一边照顾家人。
每个周末我都回村里看爹娘,陪他们聊天,给他们做好吃的。
爹看我这样孝顺,很是欣慰。
秀兰,你是个好孩子。爹这辈子最骄傲的就是有你这样的女儿。
听到爹这样说,我心里暖暖的。
这就是我想要的生活——既能发挥自己的价值,又能陪伴在家人身边。
第十一章
回到县里工作后,我发现农村又出现了新的变化。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农民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很大转变。
很多年轻人不再满足于种地养殖,开始尝试各种新的赚钱门道。
有的进城打工,有的做小买卖,有的搞运输。
这本来是好事,但是也带来了新的问题。
村里的劳动力流失严重,很多农田开始荒废。
更严重的是,一些年轻人盲目跟风,缺乏技能和资金,很容易上当受骗。
秀兰,你看看现在的年轻人,眼里只有钱,什么苦都不愿意吃。李大伯找我诉苦。
李大伯,年轻人有闯劲是好事。关键是要引导他们走正路。
我开始深入调研,发现问题的根源在于缺乏科学的职业规划和技能培训。
于是,我提出在县里建立农民技能培训中心的建议。
培训中心培训什么县长问。
培训实用技术。比如电焊、维修、驾驶、烹饪等等。让农民有一技之长,到哪里都能找到工作。
县里采纳了我的建议,投资建立了农民技能培训中心。
我兼任中心主任,负责具体的培训工作。
我们聘请了各行各业的技术专家,开设了十几个专业的培训班。
很快,中心就火爆起来。
每期培训班都爆满,很多外县的农民也慕名而来。
秀兰主任,我学会电焊技术后,在城里找到了工作,一个月能挣三百多块钱呢!一个学员高兴地告诉我。
看到学员们通过培训改变了命运,我心里特别有成就感。
建国也来参加了培训,学的是汽车维修。
姐,我准备学会后开个修理厂。
好啊,现在汽车越来越多,修理厂有前途。
半年后,建国真的开了个小修理厂。生意很不错,一个月能挣好几百块钱。
看到建国这么有出息,爹娘特别高兴。
咱们家的儿女都有出息,这辈子知足了。娘笑着说。
第十二章
1985年春天,一个意外的消息改变了我们家的命运。
县里要修建一条公路,正好经过我们村。
按照规划,需要征收我们家的几亩地。
秀兰,这征地补偿款可不少呢!村干部来家里商量。
我仔细看了征地文件,补偿标准确实很合理。
但是我更看重的是这条公路带来的发展机遇。
爹,我有个想法。公路修通后,来往的车辆肯定很多。我们可以在路边开个饭店。
开饭店咱们会吗爹有些担心。
不会可以学啊。而且娘的手艺这么好,做出来的饭菜肯定受欢迎。
娘听我这么夸她,脸上乐开了花。
要是真能开饭店,我倒是愿意试试。
于是,我们用征地补偿款在公路边买了块地,建了一座二层小楼。
楼下做饭店,楼上当住宅。
公路修通的那天,我们的路边饭店也正式开业了。
我专门从城里请来了厨师,教娘学做各种菜肴。
娘学得很认真,很快就掌握了几十种菜的做法。
娘,您真是太聪明了!我夸奖道。
开业第一天,就来了二十多桌客人。
娘亲自下厨,做的菜味道特别好。
老板娘,你这手艺可真不错!客人们纷纷夸奖。
听到客人夸奖,娘干活更有劲头了。
很快,我们的饭店就在这条路上有了名气。
很多司机都专门到我们这里吃饭。
这家的菜做得好,价格还实惠!
老板娘人也好,服务周到!
半年时间,饭店的生意越来越红火。
我们又雇了两个服务员,扩大了经营规模。
这时候,建国的修理厂也搬到了公路边,和饭店挨着。
姐,这样正好。客人在饭店吃饭,顺便还能修车。
确实,饭店和修理厂相互带动,生意都很好。
年底算账,饭店一年挣了五千多块钱,修理厂也挣了三千多块钱。
这在当时已经是很不错的收入了。
秀兰,咱们家算是彻底发达了!爹高兴地说。
看着爹娘满足的笑容,我心里暖暖的。
这就是我想要的——一家人团团圆圆,和和美美地过日子。
第十三章
随着饭店生意的兴旺,我们在当地的名气越来越大。
县里的领导经常带客人来我们这里吃饭。
方副局长,你们家的饭店办得真不错!县长夸奖道。
谢谢县长,这都是我娘的功劳。我谦虚地说。
娘在一旁听着,脸上写满了自豪。
这时候,一个新的机遇出现了。
省里要评选文明致富典型户,县里推荐了我们家。
秀兰,你们家从贫困农户发展到现在,确实是个典型。县领导说。
我有些意外:真的要推荐我们家
当然!你们家的发展历程很有代表性,值得宣传推广。
经过层层评选,我们家真的被评为了省级文明致富典型户。
省里还专门派记者来采访我们。
方秀兰同志,请谈谈你们家致富的经验。记者问。
我觉得最重要的是全家人齐心协力,还有就是要抓住机遇,敢于创新。我认真回答。
那么,家庭和睦对致富有什么帮助
家庭和睦是最大的财富。只有家人相互支持,才能克服困难,实现目标。
采访播出后,我们家更出名了。
很多人专门来参观学习,娘总是热情接待。
大家都是乡里乡亲的,有什么经验咱们一起分享。娘说。
看到娘这样热心,我心里很感动。
上辈子的娘虽然也善良,但是因为家庭贫困,性格比较内向。
这辈子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娘变得开朗自信了很多。
这也让我更加坚信,物质条件的改善确实能够带来精神面貌的变化。
但是更重要的是,这些年我们家人之间的关系越来越融洽。
以前爹娘重男轻女,现在他们对我和建国一视同仁。
建国也不再是以前那个娇生惯养的小皇帝,变得懂事能干了。
姐,这些年跟着你学了不少东西。做人要有责任心,做事要有恒心。建国说。
听到弟弟这样说,我很欣慰。
这就是家庭教育的力量。
第十四章
1987年,我已经三十二岁了。
按照当时的标准,我已经是个老姑娘了。
娘开始为我的婚姻大事着急。
秀兰,你看你都这个年纪了,还不找个对象
娘,我现在这样挺好的。
女人总要有个家的。你一个人过一辈子,娘不放心。
其实,这些年也有不少人给我介绍对象。
但是经历过上辈子的婚姻悲剧,我对感情比较谨慎。
我宁可单身,也不愿意勉强凑合。
正在这时,一个意外的相遇改变了我的想法。
那天我去省城开会,在火车上遇到了一个男人。
他三十多岁,文质彬彬,正在看一本农业技术书籍。
您也是搞农业的我主动攀谈。
是的,我在农科院工作。他礼貌地回答。
我们聊了起来,发现彼此有很多共同话题。
他叫张志明,是农科院的研究员,专门研究作物育种。
方同志,听您刚才的介绍,您在农村工作很有成就啊。
谈不上成就,就是做了些应该做的事。
您太谦虚了。像您这样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人才很难得。
我们交换了联系方式,约定以后在工作上多交流。
回到家后,我把这次相遇告诉了娘。
听起来是个不错的小伙子。下次他来的时候,带回家让我们看看。娘说。
一个月后,张志明真的来了。
他带来了一些新的种子,说是想在我们这里试种。
张研究员,欢迎欢迎!爹热情地接待他。
张志明很有礼貌,一口一个叔叔阿姨地叫着。
娘对他的第一印象很好。
这小伙子不错,有文化,有礼貌。娘悄悄对我说。
接下来的几个月,张志明经常来我们这里指导农业技术。
我们在工作中接触多了,感情也逐渐加深。
他是个很细心的人,总是默默地关心着我。
秀兰,你工作太辛苦了,要注意身体。
你一个女孩子家,什么事都自己扛,我看着心疼。
慢慢地,我发现自己开始依赖他的关心和陪伴。
也许,这就是爱情吧。
第十五章
经过一年多的相处,我和张志明的感情越来越深厚。
1988年春天,他正式向我求婚。
秀兰,我知道你是个事业心很强的女性。我不会要求你为了家庭放弃事业。我希望我们能够互相支持,共同奋斗。
听到他这样说,我很感动。
上辈子的李志强只会甜言蜜语,从来不考虑我的感受。
张志明却真正理解和尊重我。
志明,我愿意。
我们决定在年底举办婚礼。
娘听到这个消息,高兴得合不拢嘴。
我的女儿终于要嫁人了!
她开始忙着准备嫁妆,恨不得把所有好东西都给我带上。
娘,不用准备太多。志明不是那种看重这些的人。
那不行,你是咱们家的宝贝女儿,不能让人家小看了。
婚礼那天,全村人都来庆贺。
我穿着红色的婚纱,和张志明在众人的祝福声中拜了堂。
天地不老,真爱永恒!
看着台下爹娘幸福的笑容,我眼眶湿润了。
这一刻,我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女人。
婚后,我和张志明在县城买了房子。
但是我们经常回村里看爹娘,陪他们吃饭聊天。
张志明对爹娘很孝顺,总是买些营养品给他们。
志明真是个好孩子。娘逢人就夸我的丈夫。
1989年,我们的第一个孩子出生了,是个女儿。
我给她取名叫张梦瑶,希望她像瑶石一样纯洁美好。
看着怀里的小生命,我想起了上辈子夭折的孩子。
如果他还活着,现在也应该有十几岁了吧。
data-faype=pay_tag>
这一世,我一定要好好爱护这个孩子。
娘知道我生了个女儿,立刻从村里赶来。
让我看看我的外孙女!
她小心翼翼地抱着梦瑶,眼里满是疼爱。
这孩子长得真好,眼睛像她妈妈,鼻子像她爸爸。
看着娘和女儿相视而笑的画面,我心里暖暖的。
这就是传承,这就是血脉相连的亲情。
第十六章
时光荏苒,转眼间已经到了1990年。
我已经是两个孩子的母亲,梦瑶两岁了,儿子志华也刚满周岁。
这些年来,我们家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从当年的贫困农户,到现在的富裕家庭,这个过程虽然充满艰辛,但是更多的是满足和幸福。
饭店的生意越来越好,建国的修理厂也发展成了汽修厂。
我们又投资建了一个小型的农产品加工厂,专门生产山野菜和蘑菇制品。
全家人齐心协力,生意做得红红火火。
爹娘现在已经六十多岁了,身体还算硬朗。
他们每天最大的乐趣就是照看两个小外孙。
梦瑶,来,外婆给你讲故事。
志华,你看,外公给你做了个小木马。
看着四世同堂的温馨画面,我心满意足。
这就是我想要的生活——家人健康平安,事业蒸蒸日上。
有时候我会想起上辈子的痛苦经历,更加珍惜现在的幸福。
那些磨难没有白白经历,它们让我明白了亲情的可贵,也让我学会了如何去爱和被爱。
张志明经常说我是个有故事的女人,因为我总是能够准确地预判市场变化,做出正确的决策。
秀兰,你是怎么知道这些的他好奇地问。
可能是直觉吧。我笑着回答。
有些秘密,我会永远保守在心里。
但是有些经验,我愿意分享给更多的人。
我开始写一些文章,总结农村发展的经验,发表在各种农业杂志上。
我还经常被邀请到各地做报告,介绍我们的致富经验。
我想告诉大家的是,贫困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改变的勇气。只要我们敢想敢干,就一定能够创造美好的生活。
台下响起热烈的掌声。
每次演讲结束后,总有很多人来咨询具体的做法。
我都会耐心地解答,因为我知道,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
现在回想起来,从1975年重生到现在,已经过去了十五年。
这十五年里,我不仅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也改变了家人的命运,还帮助了很多其他人。
最重要的是,我用真心换来了真心,用真情换来了真情。
爹娘从最初的重男轻女,到现在的一视同仁;
建国从最初的娇生惯养,到现在的懂事能干;
我自己从最初的怨天尤人,到现在的知足常乐。
这一切的改变,都源于那一颗炽热的真心。
夜深了,我坐在书桌前,提笔写下这些年的感悟:
人生如戏,戏如人生。重要的不是起点有多低,而是终点能多高。
家人是这个世界上最珍贵的财富,用真心对待家人,家人也会用真心回报你。
爱是相互的,情是相通的。
只要心中有爱,就能创造奇迹。
窗外月光如水,洒在我的脸上。
我知道,这个故事还将继续下去。
但是不管未来如何变化,我都会珍惜现在拥有的一切。
因为这一世,我终于明白了什么是真正的幸福。
【完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