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18px
字体 夜晚 (「夜晚模式」)

第16章

    朱雄英并不是对早朝不感兴趣。</p>

    他也很想知道,这些皇帝到底是怎么上早朝的。</p>

    可那些文官在朝堂之上的表现,确实让他半点兴趣都没有。</p>

    明明几句话就可以说明白的东西,非要绕大圈。</p>

    听着就让人的头脑发胀。</p>

    并且朝堂上面,如何说话,也是个学问,很多话是犯忌讳的。</p>

    得罪人的话也是尽量不能说。</p>

    这也导致很多明明很简单的问题,反而就复杂了。</p>

    简单说,仅仅上了一次朝,朱雄英就看到了很多问题。</p>

    除非朱元璋可以花心思在这方面想想对策,做出改革,否则这个早朝,还真是让他提不起什么兴趣。</p>

    “这问题,你等会亲自看看他们送上来的奏疏就知道了。”</p>

    朱元璋闻言,微微笑了一声,带头就朝御书房走去。</p>

    他当然明白朱雄英是什么意思,实际上他对官员们,整天之乎者也,没有一句实事,也是相当不满,但是一直没有好的解决问题的办法。</p>

    他是想要看一看,朱雄英了解了情况以后,能够给出怎样的解决办法。</p>

    没多一会儿,爷孙两个就来到了御书房中。</p>

    “你来看看。”</p>

    朱元璋随手就拿起了一道奏疏,递向朱雄英。</p>

    朱雄英直接打开查看。</p>

    内容果然就跟他所设想的一样,这些官员上的奏疏,还真的就同老太太的裹脚布一样——长得不得了。</p>

    明明几百个字就可以解决的问题,非要翻几十倍不可。</p>

    这无疑加大了翻阅奏章的工作量。</p>

    “孙儿有些同情皇爷爷了。”</p>

    “您每天处理如此多的奏疏,头不会疼的吗?”</p>

    朱雄英将奏疏合上,一脸无奈。</p>

    “咱也想要解决这个问题,但是那帮文官还有话说,咱也是没办法。”</p>

    “咱都限定了奏疏的字数,结果这帮文官,就卡着最多字数来写。”</p>

    “好在武将上来的奏疏,就简单些。”</p>

    朱元璋一脸无奈地叹息一声。</p>

    “皇爷爷,其实你没必要这么辛苦。”</p>

    “要解决这个问题,孙儿有个办法。”</p>

    朱雄英沉吟片刻,突然咧起了嘴角。</p>

    “哦,你跟咱说说,你有什么办法?”</p>

    “很简单,以彼之道还施彼身。”</p>

    “这裹脚布一样的奏疏,可以让他们自己来看嘛!”</p>

    朱雄英露出一丝坏笑。</p>

    以彼之道还施彼身。</p>

    奏疏他们自己来看。</p>

    朱元璋满脸疑惑,显然他还是不明白朱雄英说这话什么意思。</p>

    “皇爷爷,您当年利用胡惟庸一案,最终目的不过是为了撤销丞相之位,担心会威胁到皇权。”</p>

    “但是您有想过没有,这样虽然皇权加强了,但是皇权也变得独断专行,同时也大大的增加了工作量。”</p>

    “这十几年您是多么辛劳,您应该是清楚的。”</p>

    “我爹又是多么忙碌,想必您也清楚。”</p>

    “说实话,我爹的身体,为什么这么差,和平时心理压力太大,同时劳累过度,有很大关系。”</p>

    “且不说,后世之君,是否会跟您和我爹这般勤劳,万一出现一个懒政的,局面又会如何呢?”</p>

    “哪怕全都勤政爱民,又有几个就一定能有皇爷爷这般身体健壮呢?可以不辞辛劳地处理朝政。”</p>

    朱雄英一本正经地询问朱元璋。</p>

    “你的意思,你爹之所以病得这么厉害,是因为平日操劳过度,累坏了身体?”</p>

    朱元璋的脸色一下子有些难看了。</p>

    “不能说全是这方面的原因,但是也肯定有很大成分。”</p>

    “你裁丞相,孙儿自然可以理解,但是您有想过,裁撤了丞相以后,原本属于丞相的工作,该由谁来分担呢?”</p>

    “皇帝一个人可以处理这么多事情吗?”</p>

    “实话说,这些年来,如果不是我爹帮着您分担,您的身体,真的能扛得住吗?”</p>

    “而且我爹也因为这个病重了,这就是最好的例证啊!”</p>

    朱雄英慢慢解释。</p>

    “那你的意思是什么呢?”</p>

    “难道咱现在还要重新设立丞相不成?”</p>

    朱元璋不由得皱起眉头来,他不否认朱雄英这话是有些道理的。</p>

    但是丞相职位已经裁撤了,就没有再启用的道理了。</p>

    他也不会同意相权在架空,甚至颠覆皇权。</p>

    “孙儿也不是这个意思,丞相之位,裁撤也就裁撤了,其实并不算是问题的关键。”</p>

    “您是大明的皇帝,肯定是无法朝令夕改的,这么大的事情,怎么能够打自己的脸呢。”</p>

    “您只要考虑一个问题就行了啊,那就是过去丞相的职权,如何让臣子们来分担,而不是让这些工作,都抓在自己的手里。”</p>

    朱雄英说的这番话,让朱元璋直接沉默了。</p>

    这些问题,他还真没有办法去反驳。</p>

    然而丞相职位已经没有了,丞相的权力又该如何分担给众臣子呢?</p>

    他也不是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p>

    但是做起来似乎有些难呢?</p>

    就算是把权力下放,设一个其他的虚职来,那不还是换汤不换药的事情。</p>

    区别不过是给丞相改了个名字而已。</p>

    “你是说,你有解决的方法吗?”</p>

    朱元璋突然反应了过来,朱雄英既然已经这么说了,自然就不会无的放矢,可能他已经有了解决问题的办法了。</p>

    “其实也简单,设立一个内阁还有军机处就行了。”</p>

    “只要有这两个部门,别的不说,您每天的工作量,可以减少八成。”</p>

    朱雄英满脸自信地说。</p>

    “内阁?,还有一个什么?军机处?”</p>

    “这都是什么啊?咱怎么以前没听说过?”</p>

    朱元璋皱起了眉头来。</p>

    “简单点说,内阁就相当于是皇帝的智囊团,扮演的是军师一类的角色。”</p>

    “他们可以是三个人,可以是五个人,每天的工作,就是帮助皇帝处理各部上来的奏疏,并且给出意见还有解决的办法。”</p>

    “至于这些意见还有办法,最终是否执行,还是要通过皇帝来做决定。”</p>

    “内阁成员,可以由大学士来担任,但是是没有实权的官职,品阶不需要太高,五六品就够了。”</p>

    “然后设立首辅大臣,三五年轮换一次。”</p>

    “朝中有实权的官员不可进入到内阁之中,相反,进入到内阁以后,必须卸掉原本的官职。”</p>
← 键盘左<< 上一页给书点赞目录+ 标记书签下一页 >> 键盘右 →